打醮
打醮
打醮——是我国北方群众的一种农村祈福迎祥,感谢神灵活动。这种活动仪式非常隆重。冬天到了,农事也告一段落了,为了感谢神灵带来的收获,并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旧时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较差,文化落后,广大群众为了求得平安日子,举行不同的宗教迷信活动,来消灾免难,凡此种种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迷信活动仪式在不同的相互交汇,感染,统一,壮大,形成了今天的道教打醮活动。
打醮分为人口平安醮,防病治疾醮,庆祝丰收的庆成醮,专门敬神的火醮。
打醮源于何时,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道教盛行,之后逐渐变成“信道设坛祭神”的专用名词。他当时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成了祈神求恩和施鬼祭魂合二为一的民间祭典活动。早在《昭明文选》中说道:“醮诸神,礼太乙。”隋书中亦记载:祀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品物历祀天皇,太乙,视五星列宿,为收如上章之仪奏之,名之为醮。在历史演义小说中也多次对打醮记载明显。《水浒传》第一回中,就对宋时的打醮记载盛明,《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亦对打醮记载:“原来冯素英家听见家父在庙里打醮,连忙准备猪羊、香烛、茶食之类赶来送礼。”由此可见,打醮的历史渊源,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这一记载多次反复提到,一直演变至今。
在陕北佳县以白云山为主的打醮仪式甚为隆重,人虽没有原史书中那么复杂的夜间活动,但就一系列的活动却做的一丝不苟。这里分大、小醮;十二醮(十二个村子)最大的是四十八醮(四十八个村子)。除了白云山打醮由道长主持,道士进行,其余均为农村社事中的纠首请来道士或和尚进行。他们各村轮渡办事中都显得特别认真。搭彩门、请大戏、再加上现在社会的进步发展,这种活动就成了为保一方人口平安,五谷丰登的清醮会了。
清醮——主要由薰坛、起经、出幡、吊大塔(开光)、行香、摆灯、上表、上供、拜忏、放赦、扬幡、九曲、施食、送圣等仪式并没有天坊,供天神居住,上挂吊纸。其天坊内设三层,上供三清,四御医 七十六位星君。道士在经堂进行。经堂内设神牌悬挂着三清四御、真武大帝、三十六天将画像,三清像对面挂有半姆元君画像,堂门两侧供有黑虎灵官赵公明,正灵官,王善等诸神。一放为三天,也有一天和七天的活动并有吹鼓手、大戏相助,人山人海,十分隆重。
一、闭醮薰坛
闭醮薰坛之日起,所有参加打醮的纠首,信士都不吃荤腥。在农村,他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不吃动物油、肉,不食蒜、韭等刺激性强的调料食品,也不许饮酒,不得和老婆同床而卧,要真心办事。到了薰坛,即由请来的道士中道行最高的法师布气存真、存思八卦,内玄旋机,二十八宿分 四周,念争秽咒,先塞妖魔鬼怪进出的门,次留人门,上开天门,下闭地户,并将陈醋倒在烧红的木炭、兰碳上,打醋坛。并为众神下凡做好一切准备,有的地方在薰坛这天到扛神楼圈村,封死村里的大小路口。
二、起经
起经又叫开坛,在薰坛的第二天凌晨各村会首齐聚于神棚下,在斋坛榜文上签字。而后总会首将在打醮中应做的事一一写清楚,张榜公布于众,以求灵应。
三、出幡
“玉皇大帝幡”,意在召请各位神仙前来赴会。并将本次活动告知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让他们在做法事期间不要行云布雨,其余诸神则依次各行其责。
四、祝厨
在这里指的是制作供品的地方。每遇醮事,要焚祝厨碟,祈祷东厨司命保护供品清洁,以供诸神享用。
五、吊大塔
大塔是打醮中唯一最大的纸工作活,高有十几米,直径在1.5米左右,由纸与竹圈套接,供四方赴会的诸神临时居住。到时由仪仗迎至吊塔的沟口,接着放礼炮,鼓乐齐鸣,大塔被吊至半空,十分壮观。
六、行香
行香是指去庙里上香,焚疏,宣读本次法事的目的,以求神灵的保护和永佑,还有拜谒赫赫神灵,祝贺他寄居人间之意。在农村,还要请回诸神,仪仗乐队在纠首的带领下,至各村主庙中,专门请神问安。
七、摆灯
灯具有上明诸灵福堂,下照长夜地狱之法力。将麻纸拈在灯芯,用清油浸泡后,在仪仗的引导下,摆于大路现款旁一直引至天坛(神棚里),道士(和尚)们诵经从路上走过,以示将前来赴会的诸神迎入天坛之中,享受人间祭祀,施恩于四方。同时当晚则在神棚中做道场,圈神棚,过经堂窑等活动,上那些孤魂野鬼乘此光明脱离苦海。
八、上表
又称“晋表”,是将表文上奏天庭的仪式。道教最高等神是进的算“上表”,一般神灵则算“上疏”。由启坛、请圣、拜表、送表四部分组成。启坛,由道教法师登上醮坛,焚香启奏神灵,分灯洒静。请圣,坛上奉请五方神位,法师拈香,恭祝圣寿,法师步罡踏斗,上达天庭,祈告上苍,求玉皇大帝赐福人间,赦除芸芸众生之罪恶。送表指的是法师将送达天庭的表文宣读后,送至坛前焚化,并焚关牒,以求顺利到达天庭。
九、上十供
十供多以面食为主,配上蔬菜水果。有作供、迎供、摆供、上供等组成。上十供中的作供是在祝厨中说的地方,把供品做好,即:花、香、灯、水、果、茶、食、宝、衣、珠等十种供品,上十供时,法师高站醮坛中间,指导育经道士(和尚)依次唱《上香经》、《上灯经》,最为隆重的是迎供,将供品依次摆好,由仪仗乐队接引、沿村、镇大道,大回转,那时前来的观众人山人海,争相观看供品,直到神棚前,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摆供则是由纠首会首依次先主后次的顺序,祭摆于神棚中的神灵的牌位前。
十、观灯
绕神坛、拜北斗,诵《北斗经》可以消灾免难,获福无罪,诵经时,道士(和尚)绕转神坛,并诵赞至,真宝号,上达于天,下闻于地,以示道场威仪。
十一、放赦
主要指道士们上表、拜忏后,玉皇大帝见众生之诚心,派遣年、月、日、时的值功曹,上八仙及报子,南极仙翁下凡,传玉皇大帝旨意,赦免人间罪恶。放赦时首先从高崖畔上顺山拉下一根大绳。将值功曹、上八仙,报南极仙翁,手执赦书的木雕像,顺大绳缓缓而下,同时礼炮齐鸣,鼓乐齐奏。法坛设于山下,道长法师顶礼跪拜,百姓则高声呐喊,特别有趣的是南极仙翁下界时众信徒、百姓一拥而上,拔鹅毛(意为生贵子),扯锁线(意为保平安),乱成一团,十分热闹。当法师接到赦书后,在香案上高声宣读,当场焚毁,并将大斗(内装红枣、麦麸、钱币等物)内的东西散向四面八方,众人急抢,意为——抢福气。最后由仪仗将下凡的诸神迎回神棚,焚香酬神。这项活动甚为隆重。
十二、扬幡
主要“上则迎真降圣,召集神仙,下则福国康民,普济苦爽”法师高声诵颂“宝幡高举挂专杆,永镇闫浮彻世间;日照东方如凤舞,风吹南北似龙盘……”喻示招请亡魂前来赴会,解厄赐福。同在幡下焚烧扬幡牒文。
十三、转九曲
这是在打醮之时,陕北一种民间独有民俗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用361盏九曲灯,摆成黄河阵,主要来源就是封神榜中三霄姊妹为给兄长赵公明报仇,布下的阵图——黄河阵。它喻意一年360天,多余一盏是指吉庆有余之意。它由九个弯曲的小城组成,有九天之上一说。待到繁星满天时,请来道士法师在仪仗的接引下,步入九曲黄河阵中,一直至老灯杆(神灵最集中的地方)。周边百姓则紧随后面,跟入阵中。亦有新婚女人“偷”走小灯,意为“偷儿女”回家后在添油点灯直至天明。如有路途远的不便点灯回家,偷灯后,给灯底在压几块钱,十分有趣。其余人等转有曲者,有消灾免难,保佑平安之功效。而佳县白云山,峪口谭家坪则多在正月初九日放赦,转九曲。
十四、施食
道教认为“诸鬼魂久滞幽阴,形体饥渴,相信世间包含时刻不忘”。故有施舍一事,为此,道长法师则最后要发城隍牒,安灵位,祭孤魂,上救苦疏,赞台,施食。最后,法师走下圣坛,拜别神灵,以示道场结束,众灵即得超度。
十五、落幡
指这次整个活动功德圆满。在十二晚上十二点后恭送云旋回归,诵《落幡咒》,焚送圣牒。打醮结束。
一种民间祭祀能延续几千年,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支撑着呢?这项带有广泛性,趣味性的群众活动能在民间继续流传是什么原因呢?这值得我去深思,而打清醮这一活动会继续地延续下去,会越做越大,路子越走越长。一种民俗的活动深深地刻印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善男善女心中。
打醮分为人口平安醮,防病治疾醮,庆祝丰收的庆成醮,专门敬神的火醮。
打醮源于何时,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道教盛行,之后逐渐变成“信道设坛祭神”的专用名词。他当时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成了祈神求恩和施鬼祭魂合二为一的民间祭典活动。早在《昭明文选》中说道:“醮诸神,礼太乙。”隋书中亦记载:祀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品物历祀天皇,太乙,视五星列宿,为收如上章之仪奏之,名之为醮。在历史演义小说中也多次对打醮记载明显。《水浒传》第一回中,就对宋时的打醮记载盛明,《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亦对打醮记载:“原来冯素英家听见家父在庙里打醮,连忙准备猪羊、香烛、茶食之类赶来送礼。”由此可见,打醮的历史渊源,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这一记载多次反复提到,一直演变至今。
在陕北佳县以白云山为主的打醮仪式甚为隆重,人虽没有原史书中那么复杂的夜间活动,但就一系列的活动却做的一丝不苟。这里分大、小醮;十二醮(十二个村子)最大的是四十八醮(四十八个村子)。除了白云山打醮由道长主持,道士进行,其余均为农村社事中的纠首请来道士或和尚进行。他们各村轮渡办事中都显得特别认真。搭彩门、请大戏、再加上现在社会的进步发展,这种活动就成了为保一方人口平安,五谷丰登的清醮会了。
清醮——主要由薰坛、起经、出幡、吊大塔(开光)、行香、摆灯、上表、上供、拜忏、放赦、扬幡、九曲、施食、送圣等仪式并没有天坊,供天神居住,上挂吊纸。其天坊内设三层,上供三清,四御医 七十六位星君。道士在经堂进行。经堂内设神牌悬挂着三清四御、真武大帝、三十六天将画像,三清像对面挂有半姆元君画像,堂门两侧供有黑虎灵官赵公明,正灵官,王善等诸神。一放为三天,也有一天和七天的活动并有吹鼓手、大戏相助,人山人海,十分隆重。
一、闭醮薰坛
闭醮薰坛之日起,所有参加打醮的纠首,信士都不吃荤腥。在农村,他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不吃动物油、肉,不食蒜、韭等刺激性强的调料食品,也不许饮酒,不得和老婆同床而卧,要真心办事。到了薰坛,即由请来的道士中道行最高的法师布气存真、存思八卦,内玄旋机,二十八宿分 四周,念争秽咒,先塞妖魔鬼怪进出的门,次留人门,上开天门,下闭地户,并将陈醋倒在烧红的木炭、兰碳上,打醋坛。并为众神下凡做好一切准备,有的地方在薰坛这天到扛神楼圈村,封死村里的大小路口。
二、起经
起经又叫开坛,在薰坛的第二天凌晨各村会首齐聚于神棚下,在斋坛榜文上签字。而后总会首将在打醮中应做的事一一写清楚,张榜公布于众,以求灵应。
三、出幡
“玉皇大帝幡”,意在召请各位神仙前来赴会。并将本次活动告知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让他们在做法事期间不要行云布雨,其余诸神则依次各行其责。
四、祝厨
在这里指的是制作供品的地方。每遇醮事,要焚祝厨碟,祈祷东厨司命保护供品清洁,以供诸神享用。
五、吊大塔
大塔是打醮中唯一最大的纸工作活,高有十几米,直径在1.5米左右,由纸与竹圈套接,供四方赴会的诸神临时居住。到时由仪仗迎至吊塔的沟口,接着放礼炮,鼓乐齐鸣,大塔被吊至半空,十分壮观。
六、行香
行香是指去庙里上香,焚疏,宣读本次法事的目的,以求神灵的保护和永佑,还有拜谒赫赫神灵,祝贺他寄居人间之意。在农村,还要请回诸神,仪仗乐队在纠首的带领下,至各村主庙中,专门请神问安。
七、摆灯
灯具有上明诸灵福堂,下照长夜地狱之法力。将麻纸拈在灯芯,用清油浸泡后,在仪仗的引导下,摆于大路现款旁一直引至天坛(神棚里),道士(和尚)们诵经从路上走过,以示将前来赴会的诸神迎入天坛之中,享受人间祭祀,施恩于四方。同时当晚则在神棚中做道场,圈神棚,过经堂窑等活动,上那些孤魂野鬼乘此光明脱离苦海。
八、上表
又称“晋表”,是将表文上奏天庭的仪式。道教最高等神是进的算“上表”,一般神灵则算“上疏”。由启坛、请圣、拜表、送表四部分组成。启坛,由道教法师登上醮坛,焚香启奏神灵,分灯洒静。请圣,坛上奉请五方神位,法师拈香,恭祝圣寿,法师步罡踏斗,上达天庭,祈告上苍,求玉皇大帝赐福人间,赦除芸芸众生之罪恶。送表指的是法师将送达天庭的表文宣读后,送至坛前焚化,并焚关牒,以求顺利到达天庭。
九、上十供
十供多以面食为主,配上蔬菜水果。有作供、迎供、摆供、上供等组成。上十供中的作供是在祝厨中说的地方,把供品做好,即:花、香、灯、水、果、茶、食、宝、衣、珠等十种供品,上十供时,法师高站醮坛中间,指导育经道士(和尚)依次唱《上香经》、《上灯经》,最为隆重的是迎供,将供品依次摆好,由仪仗乐队接引、沿村、镇大道,大回转,那时前来的观众人山人海,争相观看供品,直到神棚前,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摆供则是由纠首会首依次先主后次的顺序,祭摆于神棚中的神灵的牌位前。
十、观灯
绕神坛、拜北斗,诵《北斗经》可以消灾免难,获福无罪,诵经时,道士(和尚)绕转神坛,并诵赞至,真宝号,上达于天,下闻于地,以示道场威仪。
十一、放赦
主要指道士们上表、拜忏后,玉皇大帝见众生之诚心,派遣年、月、日、时的值功曹,上八仙及报子,南极仙翁下凡,传玉皇大帝旨意,赦免人间罪恶。放赦时首先从高崖畔上顺山拉下一根大绳。将值功曹、上八仙,报南极仙翁,手执赦书的木雕像,顺大绳缓缓而下,同时礼炮齐鸣,鼓乐齐奏。法坛设于山下,道长法师顶礼跪拜,百姓则高声呐喊,特别有趣的是南极仙翁下界时众信徒、百姓一拥而上,拔鹅毛(意为生贵子),扯锁线(意为保平安),乱成一团,十分热闹。当法师接到赦书后,在香案上高声宣读,当场焚毁,并将大斗(内装红枣、麦麸、钱币等物)内的东西散向四面八方,众人急抢,意为——抢福气。最后由仪仗将下凡的诸神迎回神棚,焚香酬神。这项活动甚为隆重。
十二、扬幡
主要“上则迎真降圣,召集神仙,下则福国康民,普济苦爽”法师高声诵颂“宝幡高举挂专杆,永镇闫浮彻世间;日照东方如凤舞,风吹南北似龙盘……”喻示招请亡魂前来赴会,解厄赐福。同在幡下焚烧扬幡牒文。
十三、转九曲
这是在打醮之时,陕北一种民间独有民俗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用361盏九曲灯,摆成黄河阵,主要来源就是封神榜中三霄姊妹为给兄长赵公明报仇,布下的阵图——黄河阵。它喻意一年360天,多余一盏是指吉庆有余之意。它由九个弯曲的小城组成,有九天之上一说。待到繁星满天时,请来道士法师在仪仗的接引下,步入九曲黄河阵中,一直至老灯杆(神灵最集中的地方)。周边百姓则紧随后面,跟入阵中。亦有新婚女人“偷”走小灯,意为“偷儿女”回家后在添油点灯直至天明。如有路途远的不便点灯回家,偷灯后,给灯底在压几块钱,十分有趣。其余人等转有曲者,有消灾免难,保佑平安之功效。而佳县白云山,峪口谭家坪则多在正月初九日放赦,转九曲。
十四、施食
道教认为“诸鬼魂久滞幽阴,形体饥渴,相信世间包含时刻不忘”。故有施舍一事,为此,道长法师则最后要发城隍牒,安灵位,祭孤魂,上救苦疏,赞台,施食。最后,法师走下圣坛,拜别神灵,以示道场结束,众灵即得超度。
十五、落幡
指这次整个活动功德圆满。在十二晚上十二点后恭送云旋回归,诵《落幡咒》,焚送圣牒。打醮结束。
一种民间祭祀能延续几千年,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支撑着呢?这项带有广泛性,趣味性的群众活动能在民间继续流传是什么原因呢?这值得我去深思,而打清醮这一活动会继续地延续下去,会越做越大,路子越走越长。一种民俗的活动深深地刻印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善男善女心中。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回复: 打醮
打醮,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冬天到了,农事也暂告一段落了,农民们为了感谢神灵带来一年的收获,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祭祀活动也在农村上演,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上苍的赐福与庇佑。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夫人临行,尽出房中钗钏衣饰之类,及所藏宝玩约数千金,布施各菴院寺观,打醮焚香以资亡儿 王雱 冥福。”
示例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九回:“一时 凤姐儿 来了,因说起初一在 清虚观 打醮的事来,遂约着 宝钗 、 宝玉 、 黛玉 等看戏去。”
殷夫《浪漫的时代》:“今天童子团怠工游行,用一张张传单串成,说‘比打醮还要灵’。”
自古以来,黄土高原上的榆林地区宗教盛行,佛教、道教、天主教三教并存。位于佳县黄河
打醮
打醮
之滨的道教圣地白云山被誉为西部神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日都举行盛大的宗教庆典。白云山脚下的谭家坪村有一座由西班牙人一九三五年就修建起来的天主教堂,如今这里仍有相当多的教友,每星期在神父的带领下做着礼拜。榆林的每个村社基本都能见到大小不一的庙宇,不同的庙宇中分别供奉着各路的神仙,每个神仙都有自己不同的祭祀方式与时辰,于是就有了众多形形色色的庙会。打醮——便是众多庙会中一种较为有代表性的宗教祭祀活动。
准备
起初打醮贡奉的祖师灵位均由白云山奉派。那时不管是在哪个村打醮都要全村人出行,
打醮
打醮
拿上祖师的法器、家什,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之外的白云山去请,有时来回要用上三五天,浩浩荡荡,场面甚为壮观。后来,人们觉得每年都要到很远的白云山去请祖师神位太耗人力、财力和时间,便与白云山里的道长们商量,改由原来的每年请送变为把祖师请来后便把祖师爷的神位留住在本村,住在村里专门用腾出的窑洞设立的经堂窑中,等到本村打醮结束后,再由第二年负责打醮的村社请去,供奉在那里设立的经堂窑中,而本村的经堂窑在打醮结束之后便恢复了原用。
就这样祖师爷的神位便在打醮的每个村里贡奉一年,等到一村打醮完之后再移交于下一村社,周而复始,一年一年传下去,打醮也一年一年轮着来。因为是38年一回头,也就是说不管哪个村要想办第二次,那就是38年后的事了,要等下一次本村打醮时自己也不知在不在世了,因此上,每个纠手都想在自己手上把醮打得比其它村子好,每个村子也都不愿落后,都想办的比别村强。
打醮在文革期间一度中断,到了70年代初又开始兴起。打醮的头一天,基本上是做些准备工作,纠手们会在一起商讨打醮的各项事物,打彩门、垒灶堂。起天坛,请各路神仙。设鬼魂坛,接四方鬼魂与本家的孤魂野鬼。各家都收拾好自家窑洞,准备接待会上安排的客人和前来看热闹赶会的亲朋。
过程
第二天凌晨三点左右,厨房的人便开始忙着做早饭,五点左右,打醮的人们便忙碌起来了,匆
打醮
打醮
忙吃点东西后开始迎香、圈村。几百人排着一行队慢慢的走着,队伍前面的人捧着祖师的牌位,抗着年、月、日、时、四个使者和十大元帅的木雕像及祖师殿前的法器家什,后面的人则怀里抱着彩旗,在道士、鼓乐手带领下,三五百人一会上山,一会下沟,沿48村走一圈,意思是把参加打醮的48村都圈进来,这样,神仙的灵光便会罩在这48个村上,以保大家平安无事。打醮的队伍一路上逢庙便进、遇神就拜,沿途的人们纷纷用手中的香换下祖师香炉上的香,然后插在自家的香案上或是自家的院子里、墙头上,意思是祖师爷已被请到了本家,一家老小已在祖师爷的庇佑范围之内了。一般情况下中午要到一个村子里简单的吃点饭,然后继续往前走。经过七八个有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方能回到了村中。到了天光渐暗夜暮降临时,人们会在排起长长的队伍,敲锣打鼓地从祖师爷殿前出发前住村口,沿途两侧洒下用蜡烛或者是油灯做成的长长的路灯,到村口迎请各路神仙鬼神、本村亡故祖先的灵魂以及屈死冤魂到设好的天坛、地坛就坐,观看打醮,受人供奉,人神共庆,一同打醮保人们平平安安。
第三天是打醮最为热闹的一天,48村的人们纷拥而至,各家各户都住满了香客亲朋。上午9时,开
打醮
打醮
始了迎宝、敬献贡饭,有的地方是一日三贡(给神坛上敬供的面花等食品),迎贡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到一户人家去世,把珍藏了一年的一颗豆大的夜明珠、一个自己打造的银元宝和几块银元以及给祖先做好的献饭,在吹吹打打的鼓乐声的带领下,恭恭敬敬块迎接到祖师殿前,供宝、献饭,场面甚为隆重。只见人们规规矩矩的跪在地上,把贡品献饭顶在头上,一盘一盘的向前传递,旁边道士做着道场法事,一旁的唢呐狂叫呼喊着,成百上千的人们把经堂窑围了个严严实实,一盘一盘献饭整齐有序的被贡献到神案上。
从有献饭开始的那天起,祖师爷的经堂上、天坛,二十四小时都会有信徒守护。到了下午,打醮逐渐进入高潮,首先是“扬幡”,成千上万的人们在道士的带领下,在沟底的小树林中,人们踩着厚厚的积雪开始一圈一圈的围着幡子转,道士在前面手拿法器口中念念有词,打醮的人们手拿彩旗家什相互簇拥着跟在后面,一步一步、一圈一圈,一遍一遍,就这样不停的走了一个多小时。
最后来到一个高耸的幡子跟前,幡子看起来很简单,一根粗长的木棍竖一场地中间,木棍的上端挂着一个扫帚农家扫炕用的笤帚,代表着神灵鬼魂,一根长长的红布条挂在上面,红布的两端拴有几个面做的小人,凡是想要个一男半女的媳妇们来到幡子下后争相抚摸小面人,而后乘道长不注意偷摸道长的头,据说只要是摸了小面人和道长的头,便可在一年之中怀孕,一时间领头的道长被一群小媳妇们追的是四处逃避。
到了晚上掌灯时分,九曲上的灯被点了起来,人们又开始围着灯场转,道士与手拿法器彩旗的打醮人走在前面。围观看热闹顺心的人跟在后面,人们围着九曲灯场外围要走上三圈,然后进入九曲中,转来转去,直至所有前来转九曲顺心的人都走过。
活动结束了,来参加打醮外村人要走了,走来访友的要走了,人们在送走亲朋之后,又会点起两排长长的地灯,送走那些被请来参加打醮的各路神仙妖怪和死去的亡灵。
第四天一早,人们早早地来到食堂等待吃饭,打醮结束了,吃了三天素的人们终于可以吃到肉了,醮会上专门杀了一头猪,做了一顿烩三鲜,600多人拥而至,不一会便一扫而光。吃过饭后,开始醮社移交,本次办会的张仁家坬要将祖师爷的所有用品,如塑像、牌位及一切办会用的家什器具,彩旗被褥,一并交给办会打醮的下一个村。这个村的打醮活动至此宣告结束,祖师爷也从今日起正式住在了下一个村。
历史
据《昭明文选》指出:"醮诸神,礼太乙"。而《隋书》中指:"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原始的目的,是古代农民百姓对天上神佛的庇佑,表示感谢,或祈求平安而举行的隆重祭典。祭典乃通过道士、和尚为媒介与鬼神沟通,这个活动称之为"醮"。
醮亦分有平安醮、瘟醮、庆成醮、火醮等四类。此后道士为人设坛念经祈祷叫"打醮"。于汉末道教盛行之后,逐渐衍变成"僧道设坛祭神"的专有名词,其原始意义,主要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成为了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二为一的民间祭典活动或传统节日。
打醮名目繁多。有祈求平安的“打平安醮”;有驱瘟疫、除天灾、许愿打醮;有收成好,打醮酬谢;有丧葬,请道士打醮。打醮时,要设斋道祭祀,道士击鼓诵经,甚至有举行演戏娱神诸活动。
打醮之俗可溯及先秦。宋玉的《高唐赋》中已有“醮诸神”的记载。以后各朝各代,这种延请道士通过祭祀消灾求福、超度亡灵的仪式绵延不断。清代顾张思的《土风录》卷二“打醮考”载:“黄老之学,本于清净自然,地狱天堂,何尝言及。黄冠辈见僧获利,从而效之,送魂登天,代天肆赤欠,谓之练度,可笑甚多,如罗天大醮、平安大醮,名目不胜记述,即今之打醮也。”黄土高原上人承袭了这种习俗,直至现在。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夫人临行,尽出房中钗钏衣饰之类,及所藏宝玩约数千金,布施各菴院寺观,打醮焚香以资亡儿 王雱 冥福。”
示例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九回:“一时 凤姐儿 来了,因说起初一在 清虚观 打醮的事来,遂约着 宝钗 、 宝玉 、 黛玉 等看戏去。”
殷夫《浪漫的时代》:“今天童子团怠工游行,用一张张传单串成,说‘比打醮还要灵’。”
自古以来,黄土高原上的榆林地区宗教盛行,佛教、道教、天主教三教并存。位于佳县黄河
打醮
打醮
之滨的道教圣地白云山被誉为西部神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日都举行盛大的宗教庆典。白云山脚下的谭家坪村有一座由西班牙人一九三五年就修建起来的天主教堂,如今这里仍有相当多的教友,每星期在神父的带领下做着礼拜。榆林的每个村社基本都能见到大小不一的庙宇,不同的庙宇中分别供奉着各路的神仙,每个神仙都有自己不同的祭祀方式与时辰,于是就有了众多形形色色的庙会。打醮——便是众多庙会中一种较为有代表性的宗教祭祀活动。
准备
起初打醮贡奉的祖师灵位均由白云山奉派。那时不管是在哪个村打醮都要全村人出行,
打醮
打醮
拿上祖师的法器、家什,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之外的白云山去请,有时来回要用上三五天,浩浩荡荡,场面甚为壮观。后来,人们觉得每年都要到很远的白云山去请祖师神位太耗人力、财力和时间,便与白云山里的道长们商量,改由原来的每年请送变为把祖师请来后便把祖师爷的神位留住在本村,住在村里专门用腾出的窑洞设立的经堂窑中,等到本村打醮结束后,再由第二年负责打醮的村社请去,供奉在那里设立的经堂窑中,而本村的经堂窑在打醮结束之后便恢复了原用。
就这样祖师爷的神位便在打醮的每个村里贡奉一年,等到一村打醮完之后再移交于下一村社,周而复始,一年一年传下去,打醮也一年一年轮着来。因为是38年一回头,也就是说不管哪个村要想办第二次,那就是38年后的事了,要等下一次本村打醮时自己也不知在不在世了,因此上,每个纠手都想在自己手上把醮打得比其它村子好,每个村子也都不愿落后,都想办的比别村强。
打醮在文革期间一度中断,到了70年代初又开始兴起。打醮的头一天,基本上是做些准备工作,纠手们会在一起商讨打醮的各项事物,打彩门、垒灶堂。起天坛,请各路神仙。设鬼魂坛,接四方鬼魂与本家的孤魂野鬼。各家都收拾好自家窑洞,准备接待会上安排的客人和前来看热闹赶会的亲朋。
过程
第二天凌晨三点左右,厨房的人便开始忙着做早饭,五点左右,打醮的人们便忙碌起来了,匆
打醮
打醮
忙吃点东西后开始迎香、圈村。几百人排着一行队慢慢的走着,队伍前面的人捧着祖师的牌位,抗着年、月、日、时、四个使者和十大元帅的木雕像及祖师殿前的法器家什,后面的人则怀里抱着彩旗,在道士、鼓乐手带领下,三五百人一会上山,一会下沟,沿48村走一圈,意思是把参加打醮的48村都圈进来,这样,神仙的灵光便会罩在这48个村上,以保大家平安无事。打醮的队伍一路上逢庙便进、遇神就拜,沿途的人们纷纷用手中的香换下祖师香炉上的香,然后插在自家的香案上或是自家的院子里、墙头上,意思是祖师爷已被请到了本家,一家老小已在祖师爷的庇佑范围之内了。一般情况下中午要到一个村子里简单的吃点饭,然后继续往前走。经过七八个有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方能回到了村中。到了天光渐暗夜暮降临时,人们会在排起长长的队伍,敲锣打鼓地从祖师爷殿前出发前住村口,沿途两侧洒下用蜡烛或者是油灯做成的长长的路灯,到村口迎请各路神仙鬼神、本村亡故祖先的灵魂以及屈死冤魂到设好的天坛、地坛就坐,观看打醮,受人供奉,人神共庆,一同打醮保人们平平安安。
第三天是打醮最为热闹的一天,48村的人们纷拥而至,各家各户都住满了香客亲朋。上午9时,开
打醮
打醮
始了迎宝、敬献贡饭,有的地方是一日三贡(给神坛上敬供的面花等食品),迎贡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到一户人家去世,把珍藏了一年的一颗豆大的夜明珠、一个自己打造的银元宝和几块银元以及给祖先做好的献饭,在吹吹打打的鼓乐声的带领下,恭恭敬敬块迎接到祖师殿前,供宝、献饭,场面甚为隆重。只见人们规规矩矩的跪在地上,把贡品献饭顶在头上,一盘一盘的向前传递,旁边道士做着道场法事,一旁的唢呐狂叫呼喊着,成百上千的人们把经堂窑围了个严严实实,一盘一盘献饭整齐有序的被贡献到神案上。
从有献饭开始的那天起,祖师爷的经堂上、天坛,二十四小时都会有信徒守护。到了下午,打醮逐渐进入高潮,首先是“扬幡”,成千上万的人们在道士的带领下,在沟底的小树林中,人们踩着厚厚的积雪开始一圈一圈的围着幡子转,道士在前面手拿法器口中念念有词,打醮的人们手拿彩旗家什相互簇拥着跟在后面,一步一步、一圈一圈,一遍一遍,就这样不停的走了一个多小时。
最后来到一个高耸的幡子跟前,幡子看起来很简单,一根粗长的木棍竖一场地中间,木棍的上端挂着一个扫帚农家扫炕用的笤帚,代表着神灵鬼魂,一根长长的红布条挂在上面,红布的两端拴有几个面做的小人,凡是想要个一男半女的媳妇们来到幡子下后争相抚摸小面人,而后乘道长不注意偷摸道长的头,据说只要是摸了小面人和道长的头,便可在一年之中怀孕,一时间领头的道长被一群小媳妇们追的是四处逃避。
到了晚上掌灯时分,九曲上的灯被点了起来,人们又开始围着灯场转,道士与手拿法器彩旗的打醮人走在前面。围观看热闹顺心的人跟在后面,人们围着九曲灯场外围要走上三圈,然后进入九曲中,转来转去,直至所有前来转九曲顺心的人都走过。
活动结束了,来参加打醮外村人要走了,走来访友的要走了,人们在送走亲朋之后,又会点起两排长长的地灯,送走那些被请来参加打醮的各路神仙妖怪和死去的亡灵。
第四天一早,人们早早地来到食堂等待吃饭,打醮结束了,吃了三天素的人们终于可以吃到肉了,醮会上专门杀了一头猪,做了一顿烩三鲜,600多人拥而至,不一会便一扫而光。吃过饭后,开始醮社移交,本次办会的张仁家坬要将祖师爷的所有用品,如塑像、牌位及一切办会用的家什器具,彩旗被褥,一并交给办会打醮的下一个村。这个村的打醮活动至此宣告结束,祖师爷也从今日起正式住在了下一个村。
历史
据《昭明文选》指出:"醮诸神,礼太乙"。而《隋书》中指:"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原始的目的,是古代农民百姓对天上神佛的庇佑,表示感谢,或祈求平安而举行的隆重祭典。祭典乃通过道士、和尚为媒介与鬼神沟通,这个活动称之为"醮"。
醮亦分有平安醮、瘟醮、庆成醮、火醮等四类。此后道士为人设坛念经祈祷叫"打醮"。于汉末道教盛行之后,逐渐衍变成"僧道设坛祭神"的专有名词,其原始意义,主要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成为了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二为一的民间祭典活动或传统节日。
打醮名目繁多。有祈求平安的“打平安醮”;有驱瘟疫、除天灾、许愿打醮;有收成好,打醮酬谢;有丧葬,请道士打醮。打醮时,要设斋道祭祀,道士击鼓诵经,甚至有举行演戏娱神诸活动。
打醮之俗可溯及先秦。宋玉的《高唐赋》中已有“醮诸神”的记载。以后各朝各代,这种延请道士通过祭祀消灾求福、超度亡灵的仪式绵延不断。清代顾张思的《土风录》卷二“打醮考”载:“黄老之学,本于清净自然,地狱天堂,何尝言及。黄冠辈见僧获利,从而效之,送魂登天,代天肆赤欠,谓之练度,可笑甚多,如罗天大醮、平安大醮,名目不胜记述,即今之打醮也。”黄土高原上人承袭了这种习俗,直至现在。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