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林彪发明的什么战术粟裕徐向前均不以为然?

向下

林彪发明的什么战术粟裕徐向前均不以为然? Empty 林彪发明的什么战术粟裕徐向前均不以为然?

帖子 由 道奇微 周二 四月 21, 2015 12:34 am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并没有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事实上,中国正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备战,成为那一时期的关键词。建设三线,加紧研制两弹一星,恢复各级人民防空委员会,都是备战的一部分。当然其中也包括在华北、苏北和西北平原地区进行的“人造山”工程。

有山的要打洞,没有山的要堆山

1968年4月,已经在山东章丘县休整了两个多月的济南军区工程兵第182团接到了新任务——开赴西北巴丹吉林沙漠设防。虽然,这支部队组建只有两年,但已经完成了在昆仑山区修建“地下长城”等多个国防工程。不过,这次任务让战士们感到有些新鲜——堆山。当时在该部队任宣传干事的陈延华记得,政委这样对大家解释:“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有山的地方要打洞,没山的地方要堆山。堆山,并不是光把土往上培,要先在地面上浇筑一条条坑道,然后再培土,每培一层土,再碾压,直到把山堆好为止。”

既然堆山,就要堆得像座真山。政委强调说:“要有主峰、次峰,还要用石子把它伪装起来,让人大老远看起来,不是座土包,而是座山。”

不但山要堆得像那么回事,四周还要挖人工湖,再建些明碉暗堡之类的防御工事。即便是见识过各种人防工程的工程兵们,也觉得这次的任务颇为古怪。在大沙漠上堆山、挖湖,这不是有点“愚公”的意思吗?

据说这个修筑“人造山”的创意,最早来自于林彪。

1963年7月,苏联与蒙古签订了《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从标题就能很清楚地看出,这个协议是针对中国的。新中国长期以来“背靠沙发(苏联)面向东”的战略优势消失了。中共决策层甚至开始考虑苏联是否会入侵的问题。1964年7月,***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我们不能只注意东边,不注意北边,只注意帝国主义,不注意修正主义,要有两面作战的准备。”


这是***第一次正式向中共中央核心层提出,中国有可能会跟苏联打仗的问题。这个仗怎么打?身为战略家的***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我们不要学蒋介石那样,让日本人长驱直入,很快就打到南京、武汉、长沙;不要学斯大林那样,让希特勒长驱直入,一下就逼到莫斯科、列宁格勒城下。所以我们一定要搞多条防线,防止敌人向纵深空降,不能让敌人长驱直入。”

然而,中国北方大多都是平原地带,怎样才能防止敌人长驱直入?为了落实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主持***的林彪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人造山”。他认为人工堆几座山,形成隘口,派少量兵力以火力实行封锁,可以给前进中的敌人造成巨大障碍。这样争取了时间,有利于我军组织反攻。对此,***深以为然。
1964年12月,***关于堆筑“人造山”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次年1月,***决定成立5个修建“人造山”的小组,率先在天津、苏北等地区进行试点。***在听取关于“人造山”工程的汇报时给予首肯,并说了那句后来传达到每个工程兵战士的最高指示:“有山的要打点洞子,没有山的要堆山,做点工事。”

这“山”到底要怎么个堆法?工程兵详细制定了设计方案。1967年5月制定的《人造山工程战术技术要求》中规定,“人造山”主要供远射程火炮使用,每一座山要管40至50公里。为方便炮火交叉,两座“人造山”不能太近。山与山之间要建设连接工事,配置中、小型火炮。“人造山”与连接工事互为依托,以连接工事掩护“人造山”。“人造山”还要担负炮兵观察所和指挥所的作用,一旦敌人越过,它可以作为炮兵要塞留在敌后。

陈延华所在部队,担负的正是修筑在巴丹吉林沙漠导弹、原子弹基地周围的“人造山”。陈延华告诉记者:“原子弹基地是苏联人帮忙给咱们选的址,地理位置他们最清楚,所以毛主席亲自圈定要在原子弹、导弹基地四周造10座‘人造山’。”

兰州军区人手不够,因此中央特意从济南军区调集了5个整编工程兵团。再加上本军区两个工程兵团和一个运输团,这8个团的工程兵战士要在3年时间堆起10座“人造山”。事关机密,上级要求所有中农以上出身的干部、战士不得参加。陈延华有好几个老乡都因为出身不好被刷了下去。而参加“人造山”工程的战士们,也只能给家人留下一个“兰州市第19邮政支局跃进村反修街”的虚拟地址。对于真实任务,则只字不能提。

高天滚滚寒流急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1962年12月26日,***69岁生日当天,写下了上面的诗句。诗中虽然充满着“独有英雄驱虎豹”的豪情,但当时中国所处的险恶环境,也显而易见。彼时的新中国,内忧外困,正面临着自成立以来从未有之困局。这边刚刚爬出三年困难的谷底,那边与苏联“老大哥”的蜜月期又走到了尽头。而与此相反的是,美苏关系却渐渐趋于缓和。当赫鲁晓夫收到艾森豪威尔给他的访美邀请时,毫不掩饰地说:“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我们最后迫使美国承认了与我们建立更密切关系的必要性”。

美苏关系缓和,中美关系却日趋紧张。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1962年蒋介石重提“反攻大陆”。中国深深陷于美国的新月形包围圈之中。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备战”成了中共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1962年,中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抓吃穿用”顺理成章地成为“三五”计划的核心。在一次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说:“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其他的方面‘牺牲’一点,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这么想。1962年5月,当他听了“三五”计划汇报后,不满意地说:“第三个五年计划,原计划在二线打圈子,对基础的三线注意不够,现在要补上,后六年要把西南打下基础。”他甚至还说:“如果大家不同意,我就到成都、西昌开会。搞攀枝花没有钱,我把工资拿出来。”面对***坚决的表态,“三五”计划立即转向为“国防第一”。此时,一向善于察言观色的林彪迅速跟进,把***“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做了理论化、具体化的阐述。而修筑“人造山”,就是落实***指示的一大发明创举。

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在现代战争中,“人造山”到底能发挥多大效用?时任兰州军区司令的皮定均将军深表怀疑。1969年,刚刚上任的皮定均驱车来到巴丹吉林沙漠,亲自考察了正在修建的“人造山”。

据《皮定均传》记载,一号“人造山”建在绥(远)新(疆)大道上,是从呼和浩特经包头去乌鲁木齐的必经之路。它的北面是一片戈壁滩,南边是沿着弱水两岸铺开的林海,往东看是辽阔的平原,平原中间则是已经结冰的居延海。

司令部副参谋长齐涛告诉皮定均,居延海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成吉思汗四次进攻中原,都是从这里南下河西走廊,然后向东进攻银武平原的。汉朝霍去病攻占河西走廊,走的也是这条路。究其原因,则是古代军队行动离不开水草。居延海南临弱水,而且沿河两岸水草茂盛。之所以把第一座“人造山”建在这里,大概也总结了古人的经验吧!

但皮定均不以为然。他说:“你堆起沙山,敌人也不硬攻,放上一两个师从远处包围,时间久了不战自毙。成吉思汗率领的是骑兵,离不开水草,只能从这条绿色长廊走。现在是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可以沿着这条老路走,还可以选择很多别的路走。”

其实,林彪对“人造山”到底有没有用,心里也吃不准。一年夏天,他让秘书张云生打电话问问,北京东边和东南的两座山堆得怎么样了。工程兵报告,堆山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张云生回忆,开始林彪想亲自去看看,可犹豫再三,他还是决定派秘书张云生和李文普去瞧瞧,回来再向他汇报。于是,张云生和李文普乘车来到北京东边的“人造山”。可实地情况却让张云生大失所望。“从远处看,在一片茫茫平原上,确有一个人造假山从地平线凸起,但到了近处看,这与其说是座山,不如说是一些丘陵。”张云生在回忆录中写道。张云生对负责接待的工地指挥员说:“我想象中的‘堆山’,一定堆得真像一座山一样,现在看并不像真山那样高。”

工地指挥员解释说:“堆成现在这样,就已经很费劲了。这儿原来是个洼地,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硬是要在上面搞一个‘人造山’,工程量相当大。我们动用一个营的兵力,用机械施工,搞了几年才搞成目前这个样子。”

他还说,光是动用的钢筋水泥,从远处运来的石头土方,就够建一个大工厂的。要是换一个小国,是绝对堆不起的。的确,“人造山”的花费不菲。据《皮定均传》中记载,堆一座“人造山”要花5000万元。这在举步维艰的上世纪60年代,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这次考察中,张云生和李文普还发现了“人造山”的许多设计缺陷。比如“人造山”下的工事通道太窄,火炮很难通过。更何况如果敌人不从“人造山”方向打过来,那它就更派不上用场了。回到毛家湾后,张云生向林彪报告:“人造山”的总体感觉是不成功。听了汇报,林彪一声没吭,此后数年再也没提过“人造山”的事。

其实军中对于“人造山”的不同看法颇多,曾经考察过西北边陲的粟裕大将就对这种荒漠上的“孤悬小岛”很不以为然。在现代战争中,面对敌人宽正面、大纵深的进攻,这种设防工程比二战中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又强得了多少呢?回到北京后,粟裕把自己的观感委婉地告诉周恩来。没想到,一向谨言慎行的周总理竟直言不讳地说:“我同意你的观点。”徐向前元帅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发表了他对“人造山”的看法:“(林彪)借革命以营私,表里不一,好走极端,越走越令人感到不对头。例如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他提出要在平原地带搞什么‘人造山’,简直是异想天开!”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