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丹鼎派 2

向下

丹鼎派  2                                         Empty 丹鼎派 2

帖子 由 道奇微 周一 一月 05, 2015 9:40 pm

三、陶弘景

陶弘景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又一杰出的道医学家、炼丹家。他字通明,晚年号华阳 隐居。他是丹阳秣陵(今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 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 81岁,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

陶弘景是上清派的重要传人,并开创了茅山宗。上清派以魏夫人或杨羲为开山祖 师,主要传习《上清大同真经》、《黄庭经》等经典。在修行方术上特别重视诵经、 思神、服气、咽液等,也兼习金丹、符篆等方术,但反对天师道的房中术,也不重视 群众性的斋醮祀神活动,而强调个人得道成仙。陶弘景在这方面的著述有《真浩》、 《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

陶弘景同葛洪一样,也热心于炼丹。史载,他从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 起,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活动。为了寻找炼丹的地方,他曾经改名换姓,潜至现 今浙江省的温州和福建省的福州。但他真正进行炼丹的地方是所隐居的今江苏南部的 茅山。

四、孙思邈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7年),孙思邈三十六岁。这一年,周武帝宇文邕下《诏 制九条》,要各州郡向朝廷推荐人才,孙思邈在荐之内。当时,北周附会《周官》的 制度,更动鲜卑旧制,又改山东有名的郡姓为关中郡姓,进一步加深了鲜卑族及其他 各族的汉化。但同时,北周统治者残暴的一面也很突出。朝廷君臣骄纵荒淫,昏狂杀 戮,愈演愈烈。所以征召孙思邈入朝为官的使臣还没有到,他就离开家乡,隐居太白 山去了。

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海拔3767米,位于陕西眉县、周至、佛坪之间,因山顶 积雪时间长,加之石头为白色而得名。主峰巍峨镑礴,高人云端。峰间有三大水池, 上下鼎列。池水清澈鉴发,鱼虾俯首可掇。孙思邈在太白山隐居,前后达四十年之 久。他长期固定的隐居处在汤峪河谷内二十三公里处的碓窝坪。

(一)内丹道家保真全生、治病去疴,所赖者,神气而已。故道医修持,首在炼气养神,也 就是炼制“内丹”。所谓内丹,是以身体为炉鼎,体内精、气、神作为药物,经过一 定的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成大丹的养生术。他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内丹四 言古诗》,论述了自己内丹修炼的步骤和修炼过程中的感应及体会。诗云;取金之精,合石之液。列为夫妇,结为魂魄。一体混沌,两精感激。河车覆载, 鼎侯无忒。洪炉烈火,洪焰翕赫。烟未及黔,歃不假碧。如蓄扶桑,若藏霹雳。姹女 气索,婴儿声寂。透出两仪,丽于四极。壁立几多,马驰一驿。宛其死矣,适然从 革。恶黜善迁,情回意易。紫色内达,赤芒外射。熠若火生,乍疑血滴。号曰中还, 退藏于密。雾散五内,川流百脉。骨变金植,颜驻玉泽。阳德用敷,阴功乃积。南宫 度名,北斗落籍。

这首道诗,除略去内丹修炼最初步(也是最简单和最为人知)的筑基功夫外, 主要系统描述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三个阶段的修炼过程、感觉和效应。 由于诗文古朴深奥,下面尝试着做一些粗浅的注译。

1.初关(1~16句)。内丹功法第二步,即炼三归二、炼精化气的小周天功夫金精,指人身之元精(属水)。石液,又名玉液,指人身之元神(属火)。这二 句论述内丹术的调药功夫,即凝神人气穴,引水人火,使水火二气上下相交、升降相 结,从而达到炼精化气的目的。夫为阳,指性;妇为阴,指命。夫妇并列,实乃性命 双修。只有性命双修,才能炼养阴阳,造化大丹,故为道家视为内丹修炼第一要义。 结为魂魄,则形象地比喻了双修过程中魂(指先天元神)魄(指先天元精)互相擒 制的情形。心肾相交、精神凝结后,体内就会出现一气混合、丹田融融洽洽,周身酥 绵如醉的快乐感觉。这是神足气壮的表现,此后便进人采药功夫。河车,喻元精所化 之气,犹河上之车。覆,翻转之意。载,开始之意,这里意为运行。这句喻子时一阳 生,即起真火。此乃采药人鼎功夫。这时应用心着意,寻药物,辩鼎器,旺火候,绝 对不能有所差错,故曰:“鼎侯无忒”。洪,大也。翕赫,火炽盛貌。喻采药后以武 火封炉的情景。烟,又称白云,指与元神相抱之元气。它沿着督脉(即河车路)运 行,归于丹田。据说这时若能聚性止气,则可见白云片片,由外飞来,或入丹田,或 “朝顶上”。歃通坎,指蓄水之所,这里指肾水,亦即肾之精气。碧,指碧潭,即海 河之水。封炉炼药,火炽则肾水沸腾起浪,直至逆流而上,此水乃人身自有自兴,并 不借助于海河之水。 扶桑,本指日出之地,这里指太阳。当此之时,丹田不仅如红日内蓄之温暖,而 且响声隆隆,白光频生。姹,美丽。姹女,道家指水银。索,这里指消散、消失。婴 儿,道家指丹铅。寂,安静无声。

2.中关(17~22句)。内丹功法第三步,即炼二归一、炼气化神的大周天功夫 两仪,即阴阳,此指阴阳二肾——左肾、右命门。四极,又称四末,即四肢,泛指周身。此二句意为小周天通后,仍继续用神火烹炼,便会感到先天之气或聚或散。 聚则困于二肾,散则洋溢于全身,此乃大药将生之征,正子时将来之兆。炼功进人极 静状态,犹如壁立一般,无所偏执,毫无欲念。如是炼之即久,则气满丹田,周流一 身出现了六根震动——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脑后鹫鸣,身涌鼻搐,耳后 生风等的景象。此时大药即生,正子时来临。此情此景好比两驿站之间传讯之马在竭 力奔驰。宛,仿佛,宛如。适,恰好之意。革,古八音之一,这里指鼓类乐器。从 革,即击鼓之声。此时炼功者不知不觉进人了人我莫知,身心无主,宛如进人恍惚世 界死去一般。如是少顷,则心以复灵,呼吸复起,丹田气冲,直撞头顶,复下丹田。 此时可闻响声阵阵犹如击鼓。至此,八脉俱通,大药炼成。

3.上关(23~34句)。内丹功法第四步,即炼一归零、炼神还虚,已得大还。

黜,消除,去掉。迁,升迁,提高。回,改变意向。易,改变。大周天打通,精神焕然一新。炼气化神之光明,内外俱射,或紫或赤,此乃金丹结成之极妙佳候。 耀,光明的样子。结丹时的景象,明亮如火光,乍看起来晶莹透红,好似刚滴出的血 一样。还,返还大道,如花谢重开,老叟返童。中还,才至中关,未人大道,尚需再 进入密室继续修炼。五内即五脏,百脉指全身所有经脉隧道。丹田结丹(中还)之 后,继续用神火烹炼,则此丹药如云雾一般,沁润散布于五脏之内,象河水一样,流 注灌溉于经脉隧道。金丹入五内之后,骨节坚固,肌肤润泽,乃至返老还童,延年益 寿。

4.天人(35~36句)。归真返璞,天人合一敷,布施。阳,其德施与人而常者。阴,虽有功绩而不自持。与人为善,施行仁 义,布施天下,天长地久,必暗积功名,受人敬重,最终必能达到归真返璞,天人合 一的崇高境界。

5.归空(37~38句)。圆通无碍,四大归空南宫,指北斗以南之宫,即天宫也。度,度过,越过。北斗,指北方玄武七宿, 这里指天上。籍,名册。全诗结局,意为返还大道之后,脱胎神化,为题仙籍。这是 丹法理想的最高境界,所谓圆通无碍,四大归空。据说,孙思邈通过修炼,能够随时 打开大、小周天,使元气在体内汨汨运行,自保健康,并能发向体外,给人治病,还 能闭目存思,用特异功能遥视太空,预测未来。

(二)服气采气 服气即吐故纳新之呼吸锻炼。它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服内气。道家认为人体 生命之初,元气入胎,成人之后,藏于气海。服用之法,一为意守,一为咽气,一为 闭气,一为存想。孙思邈还创造了针对不同季节,不同脏器,而采取的不同的服气 法。二是服外气。所谓外气,主要是指日月星辰云雾及草木山石之精华。采气,为采 取天地日月之精气,以培补自身元气用于修炼之方法。

(三)炼制外丹 《云笈七签》卷七十一收有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序言中写道:“但恨神道悬 邈,云迹疎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岂自炫其所能趋利世间之意,意在救疾济危 也。”这部丹诀记有“神仙大丹异名三十四种”、“神仙出世大丹异名十三种”和“非 世所用诸丹等名有二十种”。他所炼制的太一玉粉丹、小还丹、艮雪丹、赤雪流朱丹 都用于治疗疾病。

隋大业年间,孙思邈几次炼制太一神精丹都因为缺少雄曾青而失败。直到唐贞观 年间,在蜀中遇到雄黄大贱,后又在玄武(今四川中江县)飞鸟(今四川蓬莱镇) 购得大量曾青,终于在蜀县(今四川成都东)魏家炼成一釜太一神精丹。“以之治 病,神验不可论,宿症风气,百日服者,皆得痊愈”。太一神精丹,由丹砂、曾青、 雄黄、雌黄、磁石、金牙组成,这是利用磁石等氧化剂从雄黄、雌黄中制取含“础 霜”的丹药治疗疟疾。孙思邈针对疟疾不同症状,详细规定了药物剂量及服法,这 种用含砒霜的药物治疗疟疾的方法,较之欧洲十八世纪末用砒霜治疟疾早了一千多 年,在药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孙思邈在《丹经》里还详细地论述了炼丹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例如,他采用的 “硫黄伏火法”,在去除矿物毒性上意义极大。硫黄要用油九天九夜去毒。其粉末呈 五色、三色或“光明皎洁如雪”时,才能为丹。这种方法被医家奉守至今。他用硫 黄、硝石各二两研细末,然后再取三斤木炭,共混一起放在砂罐里。在地上挖个坑, 把砂罐埋下,使口和地面相平,周围填实泥土。再用三个虫木蛀的皂角子烧过,当火 焰刚熄的时候,放进砂罐里,使药物“伏火”。这便是我国古代制造“火药”的配 方。《丹经》的有关描述,便是我国关于制造火药最早的文字文字记载。至宋代火药 用于兵器,后来又逐渐传人欧洲,直到十四世纪中叶,英、法等国才应用火药于火 器。我国则早于他们300 ~700多年。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孙思邈对火药 的发明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张伯端

张伯端(公元984~1082年),北宋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字平叔, 后改名用成,号“紫阳山人”,后世又称为“张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少 好学,广涉儒、道、佛三教经书,以至刑法、术数、医药、战阵、天文、地理、吉凶 死生等方术,无不留心详究。曾为府吏数十年,后来忽悟“一家温暖千家怨,半世 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禄,心向蓬莱仙路,便纵火把案上文书全部烧毁。因以 “火烧文书”罪被发配岭南。宋英宗治平(公元1064 ~ 1067年)中,陆诜镇守桂林, 招置帐下,掌管机要。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随陆诜转至成都,遇真人授以金 丹药物火候之诀,“指流知源,语一悟百”。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去,留《尸 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所著《悟真篇》一书, 为道教内丹修炼理论不朽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张伯端被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为 “紫阳真人”。

(一)《悟真篇》的基本内容《悟真篇》共上、中、下三卷,计有:七言四韵十六首,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五 言四韵一首,西江月十二首,又西江月一首,七绝五首。此外还有几篇外篇。

上卷七言四韵十六首是总论。北宋时期,由于皇室的重视,道教得到振兴,连著 名的理学大师也不排斥道教,士大夫信奉道教成为风气,排斥道教的言论和行为比起 前期要少得多。毫无异议,以人世为主的道教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宫阙里巷, 崇尚内丹修炼蔚然成风。张伯端发出“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不丈夫”的呼唤 和“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的忠告,对“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途 枉摆抛”的现状不胜惋惜。总论还指明,修炼的关键在于阴阳得类和调停火候,技 巧在于坎离颠倒,最高境界是玄珠成象、返本归原,最终目的是“寿永天地”。针对 当时内丹理论丰富,门派众多的现象,张伯端告诫说:“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 是根宗”,为内丹派的健康发展指明的道路。

中卷即绝句六十四首,可以看作是分论。其中,第一二首言鼎炉;三四言偃月 炉;五至八言真铅;九十言用铅和不用铅;十一总论铅汞;十二言虚无一气;十三言 坎离;十四言戊己;十五十六言坎离颠倒和取铅填离;十七言五行;十八言二弦;十 九二十言调和;二十一言龙虎;二十二至二十四言炼己;二十五二十六言金公姹女; 二十七二十八言火候;二十九言采药火候;三十言抽添火候;三十一三十二言温养与 结胎;三十三言阴阳归中;三十四言沐浴;三十五言文烹武炼;三十六三十七言卦 意;三十八言庚申;三十九四十言玄牝;四十一言性情;四十二言有为;四十三言雌 雄;四十四言有无;四十五四十六言服丹;四十七言丹自内结;四十八言药自外来; 四十九言内外丹;五十言阳精;五十一言返本;五十二言慧剑(还丹);五十三言调 和性情;五十四言渐顿;五十五言结丹至易;五十六言用好我与天;五十七言盗机, 即及时采药;五十八言穷理;五十九言求师;六十言息机;六十一言止足;六十一六 十二言生杀;六十四言混俗和光。

下卷即所收十九首词,基本上以西江月曲牌为主,是对前面内容的归纳总结。

首先,对“象”的感悟。关于象,《道德经》曾讲“大象无形”,象无处不在, 无处不有,可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能究本源”(《悟真外篇》之《读〈周易参 同契>》、这个本源就是乾坤、阴阳、五行、八卦等。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设象 法则。一旦知道源头,就要效法乾坤,掌握阴阳造化,夺一身之正气。《石桥歌》有 “小悟真”之誉,歌中有“山北穴中藏猛虎”、“山南潭底隐蛟龙”、“二兽相逢斗一 场”等句,着重谈了沿着任督二脉运气,坎离交会产玄珠的过程。“无昼夜,要绵 绵,聚散周天火候全”、“木生火,金生水,水火须分前后队”等,说的是五行与火 候要匹配。“妙道不离自家身,岂在千山与万水”,鼓励修真之士寻师觅玄旨,区别 真伪丹法,坚持修炼,争取早日与道合真。

其次,对“性”的感悟。张伯端写完九十九首诗词,发现“篇集既成之后,又 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而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于是增写了三十二首《悟 真性宗直指》的歌诀,专言性功,教诲修真之士察心观性,以儒养仁,以佛培性, 事事处处,无分大小,弃恶从善,脱离诸相,才能无为自用,顿超彼岸。否则纵有千 种奇妙丹法,终因根性迷失,亦难于成丹而交臂于成仙得道。命功炼形,实现的是生 命物质的转化;性功炼心,拓展的是生命的境界,最后达到性命双修,实现生命的超 越。

(二)张伯端对丹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张伯端与《道德经》。作为道家,张伯端首推《道德经》,对其中的“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生思想作了发挥。他在第十二首中说:“道自 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这是顺生,离 不开生老病死。道是虚无中的先天一气,永远不会枯竭衰亡。作为一个人,他所具有 的先天之气因为烦恼是会一天天耗散,具体表现为一生二,二在人体就是阴阳,就是 坎离,也就是元精、元神。元精下滑,元神上飞直接导致先天之气的耗散。要使它不 消散,就要想办法“归根复命”。如能懂得“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 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道理,笃信不移,努力加以实践,使三归二,二归 一,一归于先天,这就是逆修成仙。第五十一首,“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常 存。知常返本人难会,妄作招凶往往闻”,虽然归根就能复命,可是复命不容易,其 理深奥,功法微妙,药物有内外老嫩之分,火候有文武缓急之别,尚有结丹与脱丹的 不同层次,处理不当,难免不测,所以不能凭一点小聪明臆度私情,要有名师指点。 张伯端再三告诫,“报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 师莫强猜”。《道德经》五十八章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伯端从 实践中得到“祸福由来互倚伏,还如影响相随逐。若能转此生杀机,反掌之间灾变 福”的道理,告诫我们,我们身体所具有的五行之气也是相生相克的。顺者德中有 刑,是为杀机,杀机者亡。逆者刑中有德,是为生机,生机者存。这里充满着辨证的 思想,要求我们小心处理好内在的细微变化,不能掉以轻心。

2.张伯端与《阴符经》。《阴符经》只有几百个字,但其天人相盗的盗机论和暗 合天道的神仙长生学说给张伯端以极大的启发。第五十七首云:“三才相盗及其时, 道德神仙隐此机。万化既安诸虑息,百骸俱理证无为。”这就是继承了《阴符经》 “三盗既宜,三才乃安”、“动其机,万化安”的盗机论,认为,“天地为万物之盗, 万物为人之盗,人为万物之盗”。万物得到天地之气,所以有由萌生到茂盛的发展; 人见万物产生贪嗔痴欲念,万物消耗人的精神。说穿了就是及时地互相利用。“正取 叫取,不正取叫盗。在丹法上,顺行称取,逆行叫盗。”亘古以来,神仙都承载了隐 而不露的传统,为的就是伺机盗取,窃夺阴阳造化、争取生杀之机的转化,以正祛 邪,从而达到万化安、百骸理的目的。人若能适时盗取天地之精华,那就能够与道合 真。所以要求信士理解《阴符》、《道德》两文蕴涵的深刻意义。“《阴符》宝字逾三 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在丹家眼里,这两 篇文章是修真祖经,是泄露了天地造化机密的书,按照书中的指点进行修炼,是会有 利于成功的。因为修仙得道者都从其中获得真谛。如此推崇便有实际运用。“若会杀 机明反复,始知害里却生恩”,就是明白逆转杀机重要性的最好注脚。

3.张伯端与《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完备地阐述内外 丹法的著作,有“丹经之祖”之地位。全书共六千多字,分上、中、下三篇及《周 易参同契鼎器歌》一首。本书将《周易》、黄老与炉火参同一体讲述丹道,关于炼丹 的鼎器、药物、火候是本书讨论的重点。“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 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以上这段文字,是本书的总纲。

张伯端从《周易参同契》获取了大量的营养,对多方面丹经理论做了深刻的阐 述并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发挥。

第一,张伯端指出,《周易参同契》是一本讲述内丹修炼的著作,作者害怕泄露 天机而受神仙惩罚,故意使“词韵皆古,奥雅难通”(朱熹语)。以寓言借事,显晦 相杂,显少晦多,比喻连比喻,着实难以畅读,因此出现许许多多似是而非,牵强附 会的解释,使人越读越糊涂。张伯端破译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 所谓“三黄”,就是硫磺、雄黄、雌黄。所谓“四神”,就是朱砂、水银、铅、硝。 《周易参同契》里提到的这些物质都是有形的,靠道术无法炼就。“时人要识真铅汞, 不是凡砂及水银”,只有把铅汞解读为元精元神时,才算认识了真铅汞,这是靠修炼 能够得到的。为了突出识真铅的重要,张伯端连续写了 “咽津纳气是人行”、“调和 铅莱要成丹”、“未炼还丹莫人山”、“竹破须将竹补宜”、“用铅不得用凡铅”、“虚心 实腹义倶深”、“梦谒西华到九天”等七首关于“铅汞”的口诀,分别从咽津纳气不 是内丹修炼、调和铅汞、铅是至宝家家有,以铅补铅、以铅实腹、不用有形之铅、铅 汞合炼七个方面丰富内丹理论。

第二,从上述七首作品可知,内丹修炼的药物绝对不是有形有质的金水铅汞,真 正的药物是人人都有的精气神,依靠精气神都能炼就金丹,“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 寻草学烧茅?”(律师六)“要知药产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律师七),川源处 就是西南方,即人体的坤方,也就是下丹田。所以修士根本不必避开闹市孤守空山。

第三,明确指出修炼的场所不在深山老林,而是以人体自身为炉。“须知大隐居 廛市,何必深山守静孤?”(律师五)“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西江月十二 首之二 )?

(三)张伯端在内丹修炼方面的实践

《周易参同契》没有对功法的层次作出明确的分理。宋代的陈抟是从冥心太无人 手,待静极生动作为过渡,再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复归无极。

张伯端丹法有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阶段。有人把它分为筑 基是道术,后面三个阶段是仙术。

1.筑基。筑基阶段命性合炼。开始时,选择适合自己修炼的时间和场所,根本 不必追求“空山静室”。端坐、平视、双眼微闭、两手虚握太极,顺着呼吸的自然起 伏,使自己的气息沉到下丹田,即脐区。这时自我感觉应当是很松很静,要保持这种 状态。《心为君论》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 之,久久成熟,则自然静矣”。又说,“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底路。又 心之所以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欲念生 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为神游之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归于 心,则心静神亦静矣。”心静至神静的过程称守一,也就是意守下丹田,重心也应保 持在下丹田。觉得丹田气足了就要准备通关,当然这个气还是后天之气。

通三关,即打通背后三关。气从尾闾处升起,使它慢慢上升,这是通尾闾关。气 运至后背,几乎与心脏等高的地方,称之谓夹脊关,气容易从此处通过。气运到后颈 脑下与口相对应的玉枕关时,道路不通畅,需要花大力气慢慢通过。如果通过太快, 气容易上冲而至偏差。从尾闾到头顶泥丸宫,再到上嘴唇处,称逆运督脉。由泥丸宫 往下,经过印堂鼻窍即鹊桥,再经十二重楼,即喉管进人绛宫,即中丹田,下行至下 丹田即通任脉。任督二脉通,这时运气不运药,故只能称通脉或称转轱辘,如果运转 中有了药,那就得称小周天了。通与不通,全在于意念的运用,凭意念去体察。如果 有气感、有热的感觉,则说明任督已通。任督二脉是八脉的枢纽,任督二脉通了,其 他六脉也随之而通,全身也就通畅无阻。筑基的过程是有为的,运的都是后天之气。 筑基目的是补人体亏损,活络经脉,通气血,客观上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古人认为精 满表现在牙齿健全,气足表现在声音响亮,神旺表现在眼睛明亮,这就意味着筑基的 完成。

筑基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气息。人生全靠一口气,日常呼吸,呼出时,小腹内缩; 吸进时,气下沉,小腹微有上升与突起,做到细长无声,这称调息。通任督时要学会 呼出时连同小腹突起,吸气时小腹内缩,即靠意念持内气沿着督任二脉循环呼吸,这 叫调真息,也称橐籥功夫。开始阶段可以用调息方法,使自己人静,但要真正通任督 二脉,必须学会逆呼吸,即当外气人腹时,真息从腹底沿督脉上升头部百会穴;外气 从鼻子呼出时真息从百会穴沿着任脉下降到腹底。没有这套运气技巧,就无法逆转周 天。筑基要花多少时间是因人而异的。

2.炼精化气。炼精化气阶段,内丹功法称初关。运行的线路和筑基时一模一样。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筑基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精气神,达到元精元气与神合凝生 成药,也称“炁”。如果说,筑基阶段以炼气为主,气在任督二脉循环运行,那么炼 精化炁是指药沿着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称运河车,运行中使药不断纯化。过尾闾关时 需要细步慢行,如羊驾车;经过夹脊关时像鹿驾车,可以大步急奔;过玉枕关时,通 道较小,要像牛驾车一样用力猛冲。从泥丸宫下行要结合沐浴和退符,使得到初步凝 练的药归于丹田。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其实,精气神三者是并立的,根据内炼的不同层次和位置 分别冠以元气、元精、元神。筑基使人增加元气。炼精化炁就是让精气神进一步合 炼。起始阶段合炼出来的称外药,外药是生而采的,即筑基阶段在气海里贮满了元 气,在静极一动的时候就表明活子时到来,意味着外药生成,这时就要开始采药。药 生成于西南即腹部。采取以后就要封固在丹田。封固的目的在于继续炼药,使它越来 越纯。元神运行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已经积蓄的元炁在下丹田交会,产生一种比外药更 纯的真种子,不采它,它永远是气的一种,只有采了它,它就能迎合外药成为 “炁”,结成丹母。有了丹母,才能归根复命。所以,炼精化气阶段实际上就是“三 归二”的过程。

要做到“三归二”就要运河车。这是一个比喻。在通关的基础上将运气改为运 药,就是运河车。羊车细步慢行,鹿车大步急奔,牛车用力猛冲,过了三关可以直上 泥丸宫,由泥丸宫沿任脉而下丹田,这就是采取药物行周天之法,称之谓小周天。

运周天的目的在于将元精、元神凝合,在运转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矿留 金。内丹家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属阴,易于下滑;心为神之舍,它主宰万物, 性在此,命在此,因为属阳的元神居此。元神易上飞,阴走阳失,影响寿命。因此, 内丹家想方设法要使元精上行,元神下行,要使两者相遇结伴而行,在运行的过程中 成为真种子,再凝炼成丹母。

凝炼要靠火候。古人认为,火是火,候是候。《养真秘录》:“火者,太阳真气, 乃坎中一阳。”《天仙正理?先天后天二气指论》:“有言药即是火,火即是药。”有的 内丹家干脆把元神看作是火,将元神与精气在任督二脉运转烹炼的顺序称为候。火候 有文武之分。武火就是用呼吸吹动元神之火,较为紧重。为促使生药,用武火;采药 用武火;进火则用武火;运河车过三关用武火。文火就是神不主宰于此的温柔之火。 退符用文火;子午卯酉沐浴温养用文火。“用将须分左右军”,这个“将”就是火候。 古圣人缩一年火候于一月之内,缩一月火候于一日之中。子丑寅卯辰巳,六辰属阳, 是为六阳进火;午未申酉戌亥,六辰属阴,是为六阴退符。绝句二十七,“纵识朱砂 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大都全借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可见,金丹全靠火 候修持而成。可惜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所以不是不愿意传,实在是难 于传火,关键在于自己求师,在实践中灵活掌握。《天仙金丹心法》认为,炼精化炁 皆用武火,炼炁化神宜行文火,这是因为,文火是无候之火,它非呼非吸,生于定 中,属于无为之举。武火是有候之火,属于有为之举,而炼精化炁阶段还是有为胜于 无为。

炼精化炁阶段,鼎炉的作用不可忽视。《悟真篇》绝句第一首:“先把乾坤为鼎 器,次将乌兔药来烹”。开宗明义,点明鼎器的位置。鼎在乾,即在头顶泥丸宫,为 阳,也称阳鼎。器在坤,即在下丹田,为阴,也称阴炉。鼎器的作用就是为药物锻炼 提供场所。炼精化炁以上丹田为鼎,以下丹田为炉,这叫大鼎炉。乌为元神,兔为元 精。脐下起火,将采到的外药沿着任督升降即上面说的运河车,也称烹炼。药运至炉 称归炉,也就是元精元神和土三家相见,生成丹母,即大药,至此完成“三归二” 的修炼。

3.炼气化神。炼炁化神是神与炁(丹母)合炼,诞生圣胎,也就是婴儿,完成 “二归一”的修炼,一般称之为中关。步骤为凝神炁穴采大药(丹母),炼服大药、 养药、结丹。神与气交产生外药,内药采而生,然后与外药凝为大药。大药也是采而 生,再经过一段时间,一般说七日,可以成胎。修炼方法强调呼吸自然,不必靠意 念,只要凝神入定,目光内视观照中丹田。

通奇经八脉的功夫属于大周天功夫。这一理论首先由张伯端提出,约成书于明 代,作者不详的《性命圭旨》发挥了这一理论。《性命法诀明指》完善了奇经八脉的 理论和修炼方法。其法是由尾闾到头顶中通督脉;由头顶从前面降至生死窍通任脉; 由生死窍到气穴,分二路至后腰眼,通带脉,再到两腋窝定位,然后到两肘外,为通 阳腧脉;由手心走至阴腧脉,双双回到胸前,再由胸前降至带脉,合归一处,共同回 到生死窍,然后上升至心下绛宫定位,这就是通冲脉,注意不能超过心的高度;下降 至生死窍分开,双走两腿外,为通阳跷脉;然后直至脚底涌泉穴,回升到两腿内侧, 是为通阴跷脉;过生死窍,上升气穴定位,由气穴降至生死窍定位。

4.炼神还虚。炼神还虚阶段是内炼的最高阶段,称上关或九年关。这个“九”, 是中国古代汉语中最高的阳数,在这里表示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炼成由一归无的性 功。归无,又称归道、归根、明心见性。《悟真篇》绝句五十一首:“万物芸芸各归 根,返根复命即常存”。群阴剥尽才能归根,跳出樊笼才能常存。要做到这一点,必 须将阳神搬移到上丹田。一般说来,上丹田是炼阳神和阳神所居的地方,中丹田是元 炁所居地方,下丹田是元精所居的地方。阳神上移就是要将在前面三个阶段的基础上 炼就的圣胎送至上丹田。真正的功夫不在通关、运河车,而全在于处虚无之境,以虚 无之心炼虚无之性情,达到常定常寂,感而遂通,出生人死,圆通无碍,彻底解脱, 似与天地永存。这个时候万法皆空,万宗皆同,真如诗中所说,“如来妙体遍河沙, 万象森罗无碍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张伯端三教兼通,思路旷 达,但最后,还是落实在形神一致、形神相依、留形驻世而求长生的道家生命观上。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