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参谋部的影响:西方与东方 11
德国总参谋部的影响:西方与东方 11
今天世界各国的武装力量都有自己的最高参谋机构,其组成和编制上基本保留了“普鲁士-德国模式”,这一影响与变化依然始于毛奇,简单的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统一战争给欧洲各国这样一种启示,那就是:拥有一套卓有成效的参谋体制的重要性不亚于拥有一位英明统帅和一支强大战斗力的军队。“普鲁士-德国模式”于是成为欧洲大国参谋机构改革的主要模板,这个潮流从西欧发展到东欧,从东半球发展到西半球,从西方发展到东方。这一部分由于掌握材料和笔者能力有限,没有查阅到更多有新意的东西,就当是个科普式的简单总结吧。
● 西欧
法国虽然是总参谋部制度的始祖,但它的发展却很迟缓,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它缺少一个像德国那样的高素质又具有相当规模的军官团,尽管这个国家曾经拥有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也曾经诞生过一批卓越的军事思想家。有人认为这是法国大革命以来平权思想和民众战争的一个副产品,但沙恩霍斯特以后也开始走民众武装的道路,为什么德国就能在打破等级偏见的同时又保证军官团素质的稳定呢?事实上是拿破仑本人忽视了这项工作,其造成的负作用一直影响普法战争,譬如当时的担任法军北线的莱茵集团军司令的巴赞元帅(Bazaine)宁可信任自己的心腹也不愿信任参谋部的军官,甚至禁止他们进入战场([7],第3卷第3章)。结果这一仗导致法国丧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欧洲大陆霸权,之后法国才开始按德国模式改组它的总参谋部,但并没有学到其全部,比如对后备军体系的建设缺乏足够重视。
英国是个“统治着波浪”的海权国家,其陆军总参谋部起步较晚,晚于法国和俄国,重大改组还是出现在1902年南非的布尔战争之后,但它的优势在于具有悠久的军事和政治传统,无论是参谋军官还是普通兵员的军事素养都是一流的,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新的参谋制度比较容易推行。
● 俄国
作为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这样杰出统帅教育下的俄国军队,在近代曾积极致力于向四周邻国的军事扩张,但这样一个典型的大陆传统的旧式帝国不免让人有点惋惜,愈到后面就愈是颓,像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以致于一败克里木,再败旅顺,“蒸汽压路机”固然有源源不断的兵源优势,但长期以来就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军官团,还盛行官僚作风和******,终究靠堆人海也有稀里糊涂的坦能堡之败的时候。但好在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还保持了一种好学的良好习惯,在看到 1870年法国的下场后也学着改组总参谋部,虽然也只学到了一点皮毛,但为后来的红军总参谋部保留了一副完整的制度上的骨架。德俄两国更深入的交流开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边是制裁当中的战败国,一边是西方仇视的红色政权,都被排斥世界大国秩序之外,这让年轻的红军适时获得了一个引进新式装备和技术,培养自己的参谋人员的宝贵途径,其报答是秘密为德国提供部分军工原料和产品以及训练装甲部队和航空兵的基地。在这个时期内,苏联的一批中高级军官到德国总参谋部进行了考察或培训,这当中就包括著名的图哈切夫斯基、朱可夫等当时的或日后的统帅人物,德国总参谋部的组织和作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 美国
美国自独立后有一套独特的国防部门组织体系,即文官担任部门主官的制度,这是处于分权思想的考虑,为了防止军事独裁,这套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但和前面我们看到的问题一样,需要一位职业军官担任其顾问,到后来两者分化为陆军部长或战争部长(US Secretary of War)和陆军总司令,这就成了所谓的“双重领导”体系,类似于毛奇时代总参谋长和战争部长平行的意味,但又不像毛奇幸运地碰到了一位和他比较齐心的战争部长冯·隆(同为军人嘛),美国的陆军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又老是闹别扭——一文一武,文官出于政治的考虑,武官出于军事的考虑。内战期间林肯将陆军总司令的地位放到了优先位置,以适应战时要求,但又违反了法律规定陆军部长的那些权力。这个矛盾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直到后来的国务卿伊利休·鲁特(Elihu Root)当上第42任战争部长,积极推进军事改革,才开始引进德国总参谋部模式,1903年国会通过的《参谋部法》正式撤销陆军总司令,组建总参谋部。二战后,美国再次改革军制,撤销了原各军种总部,统一由国防部掌管,总参谋部演变为各军种高官组成的参谋长联席会议(JCS,Joint Chiefs of Staff),地位又回到了总统和国防部长的军事顾问的角色,并无指挥权。
● 日本
日本通过明治时代的改革一方面迅速与西方接轨,另一方面军国主义日益抬头,这两种倾向都渴望从西方学习新型的军事制度。在昭和11年(1878年)组建了参谋本部,由于受到普法战争的启示,从德国聘请参谋人员到帝国陆军大学任教官,这其中就有一位军事思想家,后来晋升为元帅并在一战中指导土耳其军队作战的科尔马·冯·德·戈尔茨男爵(von der Goltz),当时他还是总参谋部的一名上尉。
关于日本参谋本部的话题,在西西河论坛有一个专门的帖子系列《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写得很详细。
● 中国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和德国之间有过一段合作蜜月期,魏玛政府和纳粹政府都派遣过总参谋部的高级武官担任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包括韦策尔、西克特、法尔肯豪森等。西克特在退役后在蒋介石身边担任近两年的资深顾问,深得蒋的器重,他将自己担任德国部队局局长和统帅部长官时期的经验介绍给***政府,如建设一支小型精锐部队,培养一个由精英组成的军官团等;他的后继者法尔肯豪森(von Falkenhausen)负责制定组训计划并积极为中国对日本作战出谋划策,在这期间还帮助组建了8个德械师成为***军队中的精锐部队。
至于现在我国的总参谋部则主要是延袭了苏联的模式,和德国模式还有所区别,比如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是两套系统,在德国总参谋部中是统管作战、情报和后勤的——人家一开始就叫“军需部”嘛。
● 西欧
法国虽然是总参谋部制度的始祖,但它的发展却很迟缓,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它缺少一个像德国那样的高素质又具有相当规模的军官团,尽管这个国家曾经拥有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也曾经诞生过一批卓越的军事思想家。有人认为这是法国大革命以来平权思想和民众战争的一个副产品,但沙恩霍斯特以后也开始走民众武装的道路,为什么德国就能在打破等级偏见的同时又保证军官团素质的稳定呢?事实上是拿破仑本人忽视了这项工作,其造成的负作用一直影响普法战争,譬如当时的担任法军北线的莱茵集团军司令的巴赞元帅(Bazaine)宁可信任自己的心腹也不愿信任参谋部的军官,甚至禁止他们进入战场([7],第3卷第3章)。结果这一仗导致法国丧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欧洲大陆霸权,之后法国才开始按德国模式改组它的总参谋部,但并没有学到其全部,比如对后备军体系的建设缺乏足够重视。
英国是个“统治着波浪”的海权国家,其陆军总参谋部起步较晚,晚于法国和俄国,重大改组还是出现在1902年南非的布尔战争之后,但它的优势在于具有悠久的军事和政治传统,无论是参谋军官还是普通兵员的军事素养都是一流的,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新的参谋制度比较容易推行。
● 俄国
作为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这样杰出统帅教育下的俄国军队,在近代曾积极致力于向四周邻国的军事扩张,但这样一个典型的大陆传统的旧式帝国不免让人有点惋惜,愈到后面就愈是颓,像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以致于一败克里木,再败旅顺,“蒸汽压路机”固然有源源不断的兵源优势,但长期以来就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军官团,还盛行官僚作风和******,终究靠堆人海也有稀里糊涂的坦能堡之败的时候。但好在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还保持了一种好学的良好习惯,在看到 1870年法国的下场后也学着改组总参谋部,虽然也只学到了一点皮毛,但为后来的红军总参谋部保留了一副完整的制度上的骨架。德俄两国更深入的交流开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边是制裁当中的战败国,一边是西方仇视的红色政权,都被排斥世界大国秩序之外,这让年轻的红军适时获得了一个引进新式装备和技术,培养自己的参谋人员的宝贵途径,其报答是秘密为德国提供部分军工原料和产品以及训练装甲部队和航空兵的基地。在这个时期内,苏联的一批中高级军官到德国总参谋部进行了考察或培训,这当中就包括著名的图哈切夫斯基、朱可夫等当时的或日后的统帅人物,德国总参谋部的组织和作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 美国
美国自独立后有一套独特的国防部门组织体系,即文官担任部门主官的制度,这是处于分权思想的考虑,为了防止军事独裁,这套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但和前面我们看到的问题一样,需要一位职业军官担任其顾问,到后来两者分化为陆军部长或战争部长(US Secretary of War)和陆军总司令,这就成了所谓的“双重领导”体系,类似于毛奇时代总参谋长和战争部长平行的意味,但又不像毛奇幸运地碰到了一位和他比较齐心的战争部长冯·隆(同为军人嘛),美国的陆军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又老是闹别扭——一文一武,文官出于政治的考虑,武官出于军事的考虑。内战期间林肯将陆军总司令的地位放到了优先位置,以适应战时要求,但又违反了法律规定陆军部长的那些权力。这个矛盾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直到后来的国务卿伊利休·鲁特(Elihu Root)当上第42任战争部长,积极推进军事改革,才开始引进德国总参谋部模式,1903年国会通过的《参谋部法》正式撤销陆军总司令,组建总参谋部。二战后,美国再次改革军制,撤销了原各军种总部,统一由国防部掌管,总参谋部演变为各军种高官组成的参谋长联席会议(JCS,Joint Chiefs of Staff),地位又回到了总统和国防部长的军事顾问的角色,并无指挥权。
● 日本
日本通过明治时代的改革一方面迅速与西方接轨,另一方面军国主义日益抬头,这两种倾向都渴望从西方学习新型的军事制度。在昭和11年(1878年)组建了参谋本部,由于受到普法战争的启示,从德国聘请参谋人员到帝国陆军大学任教官,这其中就有一位军事思想家,后来晋升为元帅并在一战中指导土耳其军队作战的科尔马·冯·德·戈尔茨男爵(von der Goltz),当时他还是总参谋部的一名上尉。
关于日本参谋本部的话题,在西西河论坛有一个专门的帖子系列《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写得很详细。
● 中国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和德国之间有过一段合作蜜月期,魏玛政府和纳粹政府都派遣过总参谋部的高级武官担任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包括韦策尔、西克特、法尔肯豪森等。西克特在退役后在蒋介石身边担任近两年的资深顾问,深得蒋的器重,他将自己担任德国部队局局长和统帅部长官时期的经验介绍给***政府,如建设一支小型精锐部队,培养一个由精英组成的军官团等;他的后继者法尔肯豪森(von Falkenhausen)负责制定组训计划并积极为中国对日本作战出谋划策,在这期间还帮助组建了8个德械师成为***军队中的精锐部队。
至于现在我国的总参谋部则主要是延袭了苏联的模式,和德国模式还有所区别,比如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是两套系统,在德国总参谋部中是统管作战、情报和后勤的——人家一开始就叫“军需部”嘛。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