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介绍
瑜伽师地论 介绍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系印度佛教论书。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取经法之最大原因。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瑜伽作为禅定或止观的代名词。所谓瑜伽行,就是修行种种禅定观行,其中最常用者,为小乘部派所修之数息观与不净观。至于瑜伽师者,亦即自作修行乃至讲述传授瑜伽诸法之师。修习种种观行的佛教僧侣,被尊称为瑜伽师或观行师,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前身。瑜伽师地,即意指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境界。本论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现在古印度,相传乃无著菩萨夜升兜率天弥勒内院,听闻弥勒菩萨说法,返回人间后,再为大众演说,并成纪录。
唐玄奘译。100卷。但在玄奘法师以前,已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相当于奘译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近年来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已佚),《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此论梵本菩萨地部分,1930~1936年间由日本荻原云来校订印行。1936年印度罗睺罗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此论,录写归印。经校订,于1957年由加尔各答大学部分刊行。藏文有题名为《瑜伽行地》译本,分为前十二地(26卷)、声闻地(20卷)、菩萨地(22卷)、摄决择(43卷)、摄事(22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以上三部分不分卷)等八部分。收在丹珠尔中。
《瑜伽师地论》之汉传译本概览
(按译出朝代和译出年份先后顺序排列)
译本名称 篇幅 卷数 大正藏部类 大正藏编号 译者 译出朝代 译出年份 译出地点 与《玄奘法师百卷译本》之对应关系
1 菩萨戒本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
第1500部 天竺三藏昙无谶(Dharma-raksa,385 - 433,中天竺僧人) 北凉 玄始三年到玄始十五年间(414 - 426) 姑臧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异译
2 菩萨地持经 节译 十卷 瑜伽部 第30册
第1581部 天竺三藏昙无谶(Dharma-raksa,385 - 433,中天竺僧人) 北凉 玄始三年到玄始十五年间(414 - 426) 姑臧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三十五至五十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之异译
3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
第1503部 罽宾三藏求那跋摩(GunaVarma,377 - 431,天竺名僧) 南朝·刘宋 元嘉八年(431) 建康祇洹寺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异译,亦为玄奘法师所译《菩萨戒本》之异译
4 菩萨善戒经 节译 九卷 瑜伽部 第30册
第1582部 罽宾三藏求那跋摩(GunaVarma,377 - 431,天竺名僧) 南朝·刘宋 元嘉八年(431) 建康祇洹寺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三十五至五十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之异译,和《菩萨地持经》大同,但另有《序品》。
5 十七地论 节译 五卷 — — 三藏法师真谛
(Paramārtha,499 - 569,西天竺名僧) 南朝·梁 大宝元年(550) 东扬州富春县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识身相应地》和《本地分·意地》之异译
6 决定藏论 节译 三卷 瑜伽部 第30册
第1584部 三藏法师真谛
(Paramārtha,499 - 569,西天竺名僧) 南朝·陈 永定元年至太建元年(557 - 569) 晋安、广州
等地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五十一至五十四卷《摄决择分·五识身相应地》和《摄决择分·意地》之异译
7 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百卷译本) 全译 一百卷 瑜伽部 第30册
第1579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一年(647)五月至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 东都弘福寺
翻经院 —
8 菩萨戒羯磨文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
第1499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 长安大慈恩寺
翻经院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卷末及第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部份异译
9 王法正理论 节译 一卷 瑜伽部 第31册
第1615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 长安大慈恩寺
翻经院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六十一卷《摄抉择分·寻伺地》之部份异译
10 菩萨戒本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
第1501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 长安大慈恩寺
翻经院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异译,和昙无谶译《菩萨戒本》及求那跋摩译《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的前半相同
11 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 节译 一卷 经集部 第14册
第524部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Amoghavajra,705 - 774) 唐 天宝十二年到大历九年间(753 - 774) 长安大兴善寺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六十一卷之异译,和玄奘法师所译《王法正理论》大同。
注:以上各译本除三藏法师真谛所译《十七地论》已佚外,其余均传世至今。
瑜伽作为禅定或止观的代名词。所谓瑜伽行,就是修行种种禅定观行,其中最常用者,为小乘部派所修之数息观与不净观。至于瑜伽师者,亦即自作修行乃至讲述传授瑜伽诸法之师。修习种种观行的佛教僧侣,被尊称为瑜伽师或观行师,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前身。瑜伽师地,即意指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境界。本论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现在古印度,相传乃无著菩萨夜升兜率天弥勒内院,听闻弥勒菩萨说法,返回人间后,再为大众演说,并成纪录。
唐玄奘译。100卷。但在玄奘法师以前,已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相当于奘译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近年来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已佚),《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此论梵本菩萨地部分,1930~1936年间由日本荻原云来校订印行。1936年印度罗睺罗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此论,录写归印。经校订,于1957年由加尔各答大学部分刊行。藏文有题名为《瑜伽行地》译本,分为前十二地(26卷)、声闻地(20卷)、菩萨地(22卷)、摄决择(43卷)、摄事(22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以上三部分不分卷)等八部分。收在丹珠尔中。
《瑜伽师地论》之汉传译本概览
(按译出朝代和译出年份先后顺序排列)
译本名称 篇幅 卷数 大正藏部类 大正藏编号 译者 译出朝代 译出年份 译出地点 与《玄奘法师百卷译本》之对应关系
1 菩萨戒本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
第1500部 天竺三藏昙无谶(Dharma-raksa,385 - 433,中天竺僧人) 北凉 玄始三年到玄始十五年间(414 - 426) 姑臧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异译
2 菩萨地持经 节译 十卷 瑜伽部 第30册
第1581部 天竺三藏昙无谶(Dharma-raksa,385 - 433,中天竺僧人) 北凉 玄始三年到玄始十五年间(414 - 426) 姑臧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三十五至五十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之异译
3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
第1503部 罽宾三藏求那跋摩(GunaVarma,377 - 431,天竺名僧) 南朝·刘宋 元嘉八年(431) 建康祇洹寺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异译,亦为玄奘法师所译《菩萨戒本》之异译
4 菩萨善戒经 节译 九卷 瑜伽部 第30册
第1582部 罽宾三藏求那跋摩(GunaVarma,377 - 431,天竺名僧) 南朝·刘宋 元嘉八年(431) 建康祇洹寺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三十五至五十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之异译,和《菩萨地持经》大同,但另有《序品》。
5 十七地论 节译 五卷 — — 三藏法师真谛
(Paramārtha,499 - 569,西天竺名僧) 南朝·梁 大宝元年(550) 东扬州富春县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识身相应地》和《本地分·意地》之异译
6 决定藏论 节译 三卷 瑜伽部 第30册
第1584部 三藏法师真谛
(Paramārtha,499 - 569,西天竺名僧) 南朝·陈 永定元年至太建元年(557 - 569) 晋安、广州
等地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五十一至五十四卷《摄决择分·五识身相应地》和《摄决择分·意地》之异译
7 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百卷译本) 全译 一百卷 瑜伽部 第30册
第1579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一年(647)五月至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 东都弘福寺
翻经院 —
8 菩萨戒羯磨文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
第1499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 长安大慈恩寺
翻经院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卷末及第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部份异译
9 王法正理论 节译 一卷 瑜伽部 第31册
第1615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 长安大慈恩寺
翻经院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六十一卷《摄抉择分·寻伺地》之部份异译
10 菩萨戒本 节译 一卷 律部 第24册
第1501部 唐三藏玄奘法师(600 - 664) 唐 贞观二十三年(649)七月 长安大慈恩寺
翻经院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四十至四十一卷《本地分·菩萨地·戒品》之异译,和昙无谶译《菩萨戒本》及求那跋摩译《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的前半相同
11 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 节译 一卷 经集部 第14册
第524部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Amoghavajra,705 - 774) 唐 天宝十二年到大历九年间(753 - 774) 长安大兴善寺 《玄奘法师百卷译本》第六十一卷之异译,和玄奘法师所译《王法正理论》大同。
注:以上各译本除三藏法师真谛所译《十七地论》已佚外,其余均传世至今。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