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大型兵棋推演系统 有上千万行代码
国防大学大型兵棋推演系统 有上千万行代码
穿越下一场战争的迷雾
——国防大学兵棋团队科研攻关纪实
解放军报报记者 柳刚 褚振江 特约记者 罗金沐
在下一场战争来临之前,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悬挂在每名共和国军人心头的忧患之问。
胜利,从来只向那些能够预见战争特性的人微笑。然而,路在何方?
7年前,面对信息化时代战争的重重迷雾,国防大学兵棋研发团队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7年后的今天,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我军在和平时期研究下一场战争打开了“一扇窗”——成功研发我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演习系统。
这,是我军训练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指挥员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现在,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从“多维棋盘”上学习战争,在虚拟战场空间探寻制胜之道。
犹如投入池中之“石”,计算机兵棋系统运用激起的变革“涟漪”,正在三军演兵场上不断扩散——它正改变着我军指挥员长期以来形成的机械化作战思维和粗放型的指挥模式,加快了我军战略战役训练实战化转型的步伐。
找准方向 敢为人先
“未来仗怎么打,系统就怎么设计”
说起兵棋系统的重要性,胡晓峰教授总会讲述那个震撼心灵的战例——
2002年12月,卡塔尔多哈郊外的大漠深处,美军利用计算机兵棋系统举行“内窥03”演习,推演“打击伊拉克”作战预案。谁也没想到,随后美军现实中进攻伊拉克并取得胜利的行动,居然和兵棋推演的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当时,这场万里之外的战火,让胡晓峰夜不能寐:“我军传统的作战模拟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下一场战争将首先从计算机上打响!”
差距,摆在了眼前,必须迎头赶上。2007年,我军战略战役兵棋系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踌躇满怀的胡晓峰担任总设计师。
理念,决定高度。胡晓峰对团队里的年轻人说:“造飞机,若失误了,摔的可能就是一架飞机;研发兵棋系统,若与实战相距甚远,导致指挥员指挥失误,损失的可能就是10架飞机,甚至导致整个战役失败。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拿下这个‘山头’。”
方向决定成败。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胡晓峰带领团队对即将研制的兵棋系统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定位:体现我军实际,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实战规律,打造一个具有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全新训练平台。
行动决定效果。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的基础上,团队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将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和作战问题相融合,探索出一条“未来仗怎么打,系统就怎么设计”的新路。
讨论系统毁伤模块开发时,有人建议:加上多媒体展示,这样战场显示更生动。胡晓峰反问:“实战中,指挥员能看到导弹命中目标吗?实战情况是怎么样,就模拟成什么样,不能为了好看而背离实战。”
对于实战需求的模块开发,团队则精益求精,严抠每一个技术细节。作战模拟中,如何体现心理战是世界性难题。卫渤教授反复尝试,创新出心理战的裁决机理及方法,在兵棋系统中以拟人手法加入“士气”因素,实现了心理战由定性分析向定量评估的转变。
系统要逼真,数据是基础。在吴琳教授眼中,创新有时就是一种“繁琐的重复”——为了获得某类作战武器的毁伤精确数据,他和战友们在计算机上至少需要做3000次以上的试验。整整两个半月,他们与电脑上跳跃的数据曲线为伴。
据统计,目前团队编写了代码上千万行,先后设计了数百类军事规则模型,收集整理了1000余万条作战数据。
兵棋研发是一项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重重难关,如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团队前进的路上。哪一关若是过不去,系统都可能夭折。失败了,爬起来,再失败了,重新再来;没了夜晚,没了周末,没了暑假,没了春节……团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
“当感觉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刻。”经过近3年全力拼搏,他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2010年11月,战略战役兵棋系统的基本版问世。
性能到底怎么样?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随即,一次前所未有的“考核”展开——国防大学组织500多名学员,在上千台计算机上进行兵棋系统推演;与此同时,邀请20位军事训练专家,全程嵌入演练,负责监督“挑刺”。
整整推演了11天,系统运行正常,“考核”通过!掌声响起那一刻,胡晓峰和团队战友们个个热泪盈眶。
实战淬火 追求卓越
“无限接近实战,让兵棋成为0.999场战争”
等待,焦急地等待,心咚咚直跳。
那一刻,胡晓峰教授的心情就跟“新媳妇初次见公婆”一样紧张。
2011年6月,他们研制的兵棋系统受邀参加济南军区演习。这是兵棋系统首次在部队实战化运用。成败与否,事关兵棋系统的未来发展。
准备过程极为不顺:先是光缆被牛啃断了,接着设备电路因雷击损坏……作为前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司光亚教授带着大家连夜抢修,赶在演习开始之前,才调试好整个系统。
好!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演习中,来自司令员、军长、旅长等各级指挥员的认可表扬,让团队成员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然而,经过短暂陶醉之后,胡晓峰教授和大家冷静下来——盘点首次实战化运用得失,他们清醒地看到兵棋系统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流的软件系统是用户“用”出来的。胡晓峰对大家说:“我们不仅要建好兵棋系统,更要最大限度用好兵棋系统。只有虚心吸纳来自部队官兵的意见,不断技术升级‘打补丁’,无限接近实战,才能让兵棋成为0.999场战争”。
一次联合登陆作战想定兵棋推演之后,一位参演指挥员随口说了句“命令输入操作有些复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彭希文、阳曙光带领软件技术人员反复修改、测试,先后进行了7轮简化,实现了80%的指令只需2次点击。
谁能想到,仅仅一个指令的输入设计文稿,就有300多页,他们反复修改的软件代码就有2万多行。
为了在使用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次演习时,团队成员都和官兵们一起住帐篷、睡坑道。实战中的切身体验,给他们科研上带来深刻思考。
站在指挥员的角度,他们改进了人机交互方式——“将打仗时指挥员最关心的数据情报,放在他最方便看到的地方”;从实战需求出发,他们进一步改进了系统硬件平台的防震设施,细化了情报时效色彩分类标志,增加了有关电磁频谱的作战模块……
据统计,该系统在各战区实战运用3年时间里,增加、修改的各项功能占到20%以上,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管用”的跨越。北京、济南等战区,已经成为兵棋演习系统的“回头客”。
如今,年轻的女博士后王燕,是各大战区兵棋推演的“常驻技术代表”。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会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3年来,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战区部队官兵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从最初默默无闻的“黄毛丫头”,到现在各单位争相邀请的“技术大拿”,王燕幽默地说:“这几年我在演习场上角色的巨大变化,就是兵棋系统被部队各级指挥员认可的生动体现。”
燃烧*** 无怨无悔
“搞战争模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这一切,似乎来得有点晚。
前不久,当兵棋演习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在家养病的张国春教授,已不认识获奖名单上那个“张国春”了。
身患脑癌的他,因在手术中神经损伤,曾经的记忆已被无情地抹去。
如今,他已不认识相濡以沫22个春秋的妻子,不认识曾经疼爱的宝贝女儿,甚至不认识他自己。
可面对前来看望的战友们,他似乎还记得工作、记得兵棋。他断断续续地说:“对不起,我不能工作了……给团队添麻烦了……”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妻子哽咽地对记者说:“他马上就要进行第3次手术,不知道这次他能不能挺过来……”
他“忘记”了战友,可战友没有忘记他。在战友们的记忆里,清晰地“烙印”着张国春任劳任怨、玩命攻关的身影——
为了研发全新的战场情况报告系统,他带着周红新博士及8名研究生,天天在没有一扇窗户的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攻关,耗尽了心血。仅用3个月时间,他带领团队干完了按常规进度2年多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任务完成了,他也累倒了。
对于共和国军人来说,牺牲、***岂止在沙场。回眸兵棋团队走过的艰苦攻关路,一个个忘我拼搏的身影浮现眼前——
那年,为确保作战模拟可信度,团队决心开发规则和裁决结果的查询修改功能,负责研发任务的博士后邓建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连续奋战1周多,直到尿血才入院治疗;
那月,向建华教授参加成都军区演习期间,不小心摔伤了腿,医生要求他做手术,他担心影响工作而拒绝了。那些日子,他每天拄着双拐,奔走在演习场保障兵棋系统正常运转;
那天,女博士赵晔参加部队野外演练,被毒虫咬伤后依旧坚守战位,后来她头部肿胀得几乎看不到眼睛,回到北京在医院里治疗了3个月才康复;
7年来,博士后王燕经常彻夜加班,方便面成了她“最亲密的朋友”,如今胃吃坏了,她依旧不管不顾……
7年光阴,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书写着相同的感人故事——作为共和国军人,宁可生命透支,也不能让使命欠账。
7年光阴,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难以复制的创新故事——先后攻克了10余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该系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7年光阴,他们四处奔波,对各自的家庭欠下了一笔笔无法偿还的“情债”——父母去世了,他们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妻儿生病了,他们没能在身边照顾……对于这一切,他们只能说声“对不起”。
如今,兵棋系统得到运用了,创新成果也获奖了,按理说,他们可以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
然而,他们没有沉醉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之中,丝毫没有放慢自己创新的脚步。
“搞战争模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他们看来,“军事科技创新的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别人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的速度更快,谁的速度保持得更久。”
6月25日夜,记者走进红山脚下的国防大学兵棋中心大楼,办公室几乎间间都亮着灯。胡晓峰教授对记者说:“第二代兵棋系统工程即将启动,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准备。”
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言:“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对于国防大学这支心系国家、民族安危的“棋兵劲旅”来说,他们创新的目光,早已锁定在下一个目标上。
看,他们又一次披挂出征!
《解放军报》(2014年6月30日 02版)
——国防大学兵棋团队科研攻关纪实
解放军报报记者 柳刚 褚振江 特约记者 罗金沐
在下一场战争来临之前,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悬挂在每名共和国军人心头的忧患之问。
胜利,从来只向那些能够预见战争特性的人微笑。然而,路在何方?
7年前,面对信息化时代战争的重重迷雾,国防大学兵棋研发团队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7年后的今天,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我军在和平时期研究下一场战争打开了“一扇窗”——成功研发我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演习系统。
这,是我军训练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指挥员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现在,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从“多维棋盘”上学习战争,在虚拟战场空间探寻制胜之道。
犹如投入池中之“石”,计算机兵棋系统运用激起的变革“涟漪”,正在三军演兵场上不断扩散——它正改变着我军指挥员长期以来形成的机械化作战思维和粗放型的指挥模式,加快了我军战略战役训练实战化转型的步伐。
找准方向 敢为人先
“未来仗怎么打,系统就怎么设计”
说起兵棋系统的重要性,胡晓峰教授总会讲述那个震撼心灵的战例——
2002年12月,卡塔尔多哈郊外的大漠深处,美军利用计算机兵棋系统举行“内窥03”演习,推演“打击伊拉克”作战预案。谁也没想到,随后美军现实中进攻伊拉克并取得胜利的行动,居然和兵棋推演的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当时,这场万里之外的战火,让胡晓峰夜不能寐:“我军传统的作战模拟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下一场战争将首先从计算机上打响!”
差距,摆在了眼前,必须迎头赶上。2007年,我军战略战役兵棋系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踌躇满怀的胡晓峰担任总设计师。
理念,决定高度。胡晓峰对团队里的年轻人说:“造飞机,若失误了,摔的可能就是一架飞机;研发兵棋系统,若与实战相距甚远,导致指挥员指挥失误,损失的可能就是10架飞机,甚至导致整个战役失败。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拿下这个‘山头’。”
方向决定成败。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胡晓峰带领团队对即将研制的兵棋系统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定位:体现我军实际,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实战规律,打造一个具有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全新训练平台。
行动决定效果。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的基础上,团队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将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和作战问题相融合,探索出一条“未来仗怎么打,系统就怎么设计”的新路。
讨论系统毁伤模块开发时,有人建议:加上多媒体展示,这样战场显示更生动。胡晓峰反问:“实战中,指挥员能看到导弹命中目标吗?实战情况是怎么样,就模拟成什么样,不能为了好看而背离实战。”
对于实战需求的模块开发,团队则精益求精,严抠每一个技术细节。作战模拟中,如何体现心理战是世界性难题。卫渤教授反复尝试,创新出心理战的裁决机理及方法,在兵棋系统中以拟人手法加入“士气”因素,实现了心理战由定性分析向定量评估的转变。
系统要逼真,数据是基础。在吴琳教授眼中,创新有时就是一种“繁琐的重复”——为了获得某类作战武器的毁伤精确数据,他和战友们在计算机上至少需要做3000次以上的试验。整整两个半月,他们与电脑上跳跃的数据曲线为伴。
据统计,目前团队编写了代码上千万行,先后设计了数百类军事规则模型,收集整理了1000余万条作战数据。
兵棋研发是一项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重重难关,如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团队前进的路上。哪一关若是过不去,系统都可能夭折。失败了,爬起来,再失败了,重新再来;没了夜晚,没了周末,没了暑假,没了春节……团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
“当感觉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刻。”经过近3年全力拼搏,他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2010年11月,战略战役兵棋系统的基本版问世。
性能到底怎么样?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随即,一次前所未有的“考核”展开——国防大学组织500多名学员,在上千台计算机上进行兵棋系统推演;与此同时,邀请20位军事训练专家,全程嵌入演练,负责监督“挑刺”。
整整推演了11天,系统运行正常,“考核”通过!掌声响起那一刻,胡晓峰和团队战友们个个热泪盈眶。
实战淬火 追求卓越
“无限接近实战,让兵棋成为0.999场战争”
等待,焦急地等待,心咚咚直跳。
那一刻,胡晓峰教授的心情就跟“新媳妇初次见公婆”一样紧张。
2011年6月,他们研制的兵棋系统受邀参加济南军区演习。这是兵棋系统首次在部队实战化运用。成败与否,事关兵棋系统的未来发展。
准备过程极为不顺:先是光缆被牛啃断了,接着设备电路因雷击损坏……作为前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司光亚教授带着大家连夜抢修,赶在演习开始之前,才调试好整个系统。
好!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演习中,来自司令员、军长、旅长等各级指挥员的认可表扬,让团队成员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然而,经过短暂陶醉之后,胡晓峰教授和大家冷静下来——盘点首次实战化运用得失,他们清醒地看到兵棋系统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流的软件系统是用户“用”出来的。胡晓峰对大家说:“我们不仅要建好兵棋系统,更要最大限度用好兵棋系统。只有虚心吸纳来自部队官兵的意见,不断技术升级‘打补丁’,无限接近实战,才能让兵棋成为0.999场战争”。
一次联合登陆作战想定兵棋推演之后,一位参演指挥员随口说了句“命令输入操作有些复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彭希文、阳曙光带领软件技术人员反复修改、测试,先后进行了7轮简化,实现了80%的指令只需2次点击。
谁能想到,仅仅一个指令的输入设计文稿,就有300多页,他们反复修改的软件代码就有2万多行。
为了在使用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次演习时,团队成员都和官兵们一起住帐篷、睡坑道。实战中的切身体验,给他们科研上带来深刻思考。
站在指挥员的角度,他们改进了人机交互方式——“将打仗时指挥员最关心的数据情报,放在他最方便看到的地方”;从实战需求出发,他们进一步改进了系统硬件平台的防震设施,细化了情报时效色彩分类标志,增加了有关电磁频谱的作战模块……
据统计,该系统在各战区实战运用3年时间里,增加、修改的各项功能占到20%以上,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管用”的跨越。北京、济南等战区,已经成为兵棋演习系统的“回头客”。
如今,年轻的女博士后王燕,是各大战区兵棋推演的“常驻技术代表”。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会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3年来,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战区部队官兵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从最初默默无闻的“黄毛丫头”,到现在各单位争相邀请的“技术大拿”,王燕幽默地说:“这几年我在演习场上角色的巨大变化,就是兵棋系统被部队各级指挥员认可的生动体现。”
燃烧*** 无怨无悔
“搞战争模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这一切,似乎来得有点晚。
前不久,当兵棋演习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在家养病的张国春教授,已不认识获奖名单上那个“张国春”了。
身患脑癌的他,因在手术中神经损伤,曾经的记忆已被无情地抹去。
如今,他已不认识相濡以沫22个春秋的妻子,不认识曾经疼爱的宝贝女儿,甚至不认识他自己。
可面对前来看望的战友们,他似乎还记得工作、记得兵棋。他断断续续地说:“对不起,我不能工作了……给团队添麻烦了……”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妻子哽咽地对记者说:“他马上就要进行第3次手术,不知道这次他能不能挺过来……”
他“忘记”了战友,可战友没有忘记他。在战友们的记忆里,清晰地“烙印”着张国春任劳任怨、玩命攻关的身影——
为了研发全新的战场情况报告系统,他带着周红新博士及8名研究生,天天在没有一扇窗户的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攻关,耗尽了心血。仅用3个月时间,他带领团队干完了按常规进度2年多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任务完成了,他也累倒了。
对于共和国军人来说,牺牲、***岂止在沙场。回眸兵棋团队走过的艰苦攻关路,一个个忘我拼搏的身影浮现眼前——
那年,为确保作战模拟可信度,团队决心开发规则和裁决结果的查询修改功能,负责研发任务的博士后邓建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连续奋战1周多,直到尿血才入院治疗;
那月,向建华教授参加成都军区演习期间,不小心摔伤了腿,医生要求他做手术,他担心影响工作而拒绝了。那些日子,他每天拄着双拐,奔走在演习场保障兵棋系统正常运转;
那天,女博士赵晔参加部队野外演练,被毒虫咬伤后依旧坚守战位,后来她头部肿胀得几乎看不到眼睛,回到北京在医院里治疗了3个月才康复;
7年来,博士后王燕经常彻夜加班,方便面成了她“最亲密的朋友”,如今胃吃坏了,她依旧不管不顾……
7年光阴,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书写着相同的感人故事——作为共和国军人,宁可生命透支,也不能让使命欠账。
7年光阴,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难以复制的创新故事——先后攻克了10余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该系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7年光阴,他们四处奔波,对各自的家庭欠下了一笔笔无法偿还的“情债”——父母去世了,他们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妻儿生病了,他们没能在身边照顾……对于这一切,他们只能说声“对不起”。
如今,兵棋系统得到运用了,创新成果也获奖了,按理说,他们可以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
然而,他们没有沉醉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之中,丝毫没有放慢自己创新的脚步。
“搞战争模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他们看来,“军事科技创新的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别人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的速度更快,谁的速度保持得更久。”
6月25日夜,记者走进红山脚下的国防大学兵棋中心大楼,办公室几乎间间都亮着灯。胡晓峰教授对记者说:“第二代兵棋系统工程即将启动,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准备。”
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言:“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对于国防大学这支心系国家、民族安危的“棋兵劲旅”来说,他们创新的目光,早已锁定在下一个目标上。
看,他们又一次披挂出征!
《解放军报》(2014年6月30日 02版)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