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南怀瑾先生著 2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南怀瑾先生著 2
13、关于头脑的健康功效
七支坐法的静姿,必须将头顶端正,大脑稍微靠后,以使脑下垂体不受压迫而恢复正常。因此脑下垂体内分泌的均衡活动
使影响淋巴腺、甲状腺,而至于肾上腺等恢复健康的作用。
其次,下颚稍微向后收压,可使左右两大动脉管输送血液到脑部去的工作缓慢;可以减轻脑神经的紧张与思虑,对于血压
有恢复正常的功效。
其他有关间脑和眼、耳、口、鼻等的细节;在此不尽详说。
14、盘足曲膝与健康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
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
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与两腿双足有绝对的关系。所以婴儿与小孩的活动都在两足。一过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渐感无力,喜
欢叠足或跷足而坐。人的衰老与死亡,也多是从足腿开始而逐渐至于躯干与头部。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
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所以放开足腿,等待酸麻过后,反有从未经验过的快感。如果持
之有恒,能坐到足腿的气血流畅,保证足腿而上至于腰背以及全身,会有无比的快感发生,反不愿意下座而松散双腿了。
其次,必须了解人体犹如植物一样。一棵树木,盘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气、水,以及土壤的营养,才能生长
茂盛。人呢!却和植物颠倒相反,他的根在头部,他的土壤就是虚空。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
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
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
15、学习静坐如何用心
静坐并不难,用心实不易。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十分之七,为了健康长寿;十分之二的人为了好奇而求玄求妙,或者想达
到神通,如放光、预知等境界;十分之一的人为了求道;而真正了解道是什么,修道的正法又是什么,则几乎是万难得一。
关于学习静坐如何用心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学习静坐的目的何在,如此才能切实商榷如何入手和如何用心。现在一般较
为普遍流行的静坐用心方法,大体归纳起来,在东方的中国方面,都可纳入传统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此外,有瑜伽的静坐
用心方法、有从欧美回笼的催眠术,以及其他宗教的祈祷、斋期、避静等,也都属于静坐的用心方法之一。但在中国,通常最
流行的静坐中,用心的方法大体都以佛、造两家为主,纵然有许多方法,不属于佛家或道家的正统,但已积非成是,而都认为
那些就是佛、道的方法,在此不必严加区分,徒事理论。
在佛家的方法中,现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观、或观心、参禅等。至于,笃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观想等为正当的
用心方法。各执一端,轻视余者。不过,在佛家的用心方法中,除了部分学习西藏流传的密宗以外,的确都是重视“修心”为
基础,不大注意身体生理上的变化,而且认为重视身体生理变化者,便是外道之流、甚至,大有嗤之以鼻,不屑亲近之慨。
但在道家的方法中,却极端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甚至,认为由于静坐修持的方法,达到身体生理预定的效果,打通任督
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恢复健康,增加寿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倘使如佛家一样,只知“修心”而不知身体生理的奇
妙,便不合道。所以道家者流,便认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并不完全。因此道家主张“性命双修”
,才是正道。并且说:“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命功),万劫阴灵难入圣。”
乃至引用《易经》的观念与《中庸》的大旨。确定“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作为无上的原则。
其实,无论佛家或道家,乃至其他各宗各派所谓的旁门左道,除非不讲究静坐修持,便无话说。倘入进入静坐修持的法门
,试问:除了这个生理的身体和有知觉情感的心理思维状况以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离开身心以外而可以起修的吗,假定是有
,那便是从事物质科学的研究,或者专门注重医药,或药物化学、生理化学等的事情。它与人生生命起修的方法迥然不同,一
个是藉着自己生命的自在功能而求证形而上道;一个是籍外物的实验,而了解宇宙物理的奥秘。
16、存想与精思
“存想”,亦称“存神”,这是中国古代道家所用的名词。秦汉以后到魏、晋之间,讲究道家方术的,大都以“存想”为
主。道家古老的丹经,如《黄庭内外景经》等。便是以“存想”“存神”的方法为中心。汉代的张道陵(天师道的创始者)、
北魏的寇谦之(另一天师道的重要人物)、南朝著名的仙家陶弘景,和他所著的《真诰》,也都是以“存想”、“存神”的方
法为主干。另如佛家密宗的“观想”,以及其他各个宗教的祈祷、礼拜,也都是以“存想”做为修道的方法。
“精思”也是中国古代道家所用的名词。但严格说来,“精思”与“存想”“存神”,有迥然不同之处。“存想”,是属
于锻炼精神的法门。“精思”,是属于运用“思维”而达到最高“智慧”成就的状态。所谓“精思入神”的观念,便如《易经
·系辞传》所谓“精义入神”的道理,完全相同。南朝到隋、唐以后,佛家有了禅宗的创建,而禅宗到了宋、元以后,又有“
参禅’与“参话头’等方法,强调一点说,也便是“精思入神”的另一途径而已。后来宋儒理学家程明道的诗说:“道通天地
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也是由“精思入神”的观念,变为理学家幻想境界的夸大词。
但“存想”与“精思”,既不是魏、晋南北朝以后道家“炼[上无下灬]”的修法,也不是明、清以来道家“守窍”的修法
,更不是“炼精化[上无下灬],炼[上无下灬]化神,炼神还虚”的修法。凡是这些道家的方术,严格地说来,各有各的范围和
作用,不可混为一谈。可惜的是,历来学习道家神仙、方士丹法的人,只一味为自己求作神仙,而认为只要有了明师的指点;
传授一个千古不传的秘诀,就可“立地成仙”、“白日飞升”。因此素来忽略学理、轻视原理和理论,致使道家的方术,既不
见容于缙绅先生等全大夫阶级的知识分子.又不能自圆其说而构成有条理、有原则、有方法的神仙丹道的科学。因此不但“一
枕游仙梦不成”,结果反而空劳幻想而贻害无穷。
“存想”的方法虽然太为古老,但是西方流行的神秘学,却与“存想”的精义息息相通。西方的神秘学派,号称渊源于大
西洋和埃及的上古文化。东方中国道家的“存想”和“存神”,自始即认为渊源于远古的神仙所传。穷源溯本;此二者之间的
踪迹;似乎都是同一来源。由于这是属于学术的“考古”问题,故在此不能详论。至于谈谈“存想”的用心方法,对于静坐与
修道的关系,也似乎陈义太高,不容易为现代一般流行的急功好利等学道者所接受,所以也暂且不谈。而论及“存神”的作用
,更具有原始浓厚的宗教精神,它的学理与神秘学一样,富于多方面而且有极高深的奥义,际此宗教精神趋于没落的时代,所
以也暂时不谈。况且“存想”和“存神”的方法,最为精密而有系统的,莫过于“密宗”,留在讨论“密宗”的修法时,再加
参考。
17、安心守窍的方法
现在要讲的,只是有关于“守窍”与“精思”的用心方法。一般学习静坐的人,最容易,也最普遍的,便是讲究“守窍”
。严格地讲,“守窍”的重点,它是注重在生理的方法,换言之,开始学习静坐或者修道,便以“守窍”为主,而且必从”守
窍”入门;那就是说,他在原则上,首先便承认这个形骸躯壳的身体,就是道的基本所在。因此只要把握住这个“窍妙”,守
通了这个“窍”,他便可以得道。至少,也就可以长生不老了。其实,所守者是“窍”,能守者是心”,它的根本,还是依据
心理的作用而来。况且哪里才是真“窍”?何人须要“守窍”?谁又不须“守窍”?哪个该守守“窍”?哪个“窍”又不该守
?这些都是很大而且很重要的问题。有人说:“一窍通而百窍通”,所以认为只要守通一窍,便可得道。然而人身有“九窍”
:面上有两眼、两耳、两鼻孔、一张嘴等七个窍,下都有大、小便二窍。试想,上部七窍皆通,但结果仍有便秘或小便等病症
。如此,到底是不是“一窍通而百窍通”呢?如果说:此窍非彼窍、那么,人身有108个穴道,无论守那个窍,它都离不了穴道
的部位。试想,某一穴道闭塞,其他穴道仍然流通,或者其他穴道闭塞,某一主穴流通时,它何以又不能做到“一窍通而百窍
通”呢?假使说:此窍亦非这些穴道的窍,它是无形无相无定位的道窍。这便是心理的构想所造成,它就属于“存想”的范围
,而并非在生理上真正有一个窍可守了。可是一般学习静坐或修道的人,一开始,便‘’守窍”。大体上,都以人体中枢神经
有关的上中下三部为主窍,而称它为上中下三丹田。其实,丹田的名称,也是宋、明以后的道家才开始流行。(有关三丹田的
道理,已在本书的《丹田与脉轮是什么》一文有所说明,在此不赘述。)
18、当心守窍的后果
平常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大体上都注重守在下丹田一窍,所谓“气沉丹田”,或者“藏神于丹田”,乃至“意守丹田”等
,即此之谓。有的认为只要守住了下丹田,便可“藏精固气”,或者“炼精化气”。其实,从中国医学针灸等有关穴道的理论
来讲,关于下丹田部分,前有“气海穴”,后有“命门穴”,也就是现代医学、生理学中肾上腺的主要部分,这的确是人体生
命很重要的关键所在。但是男女老幼,以及有病或无病的人,乃至肾上腺特别发达或特别衰弱的人,能不能守此下丹田的部位
?或者可不可以守此下丹田?都是很大的问题,如非明师(有经验、有智慧、有成就的师长)指导,有时反而危害无穷。例如
肾脏衰弱,或本来患有遗精、手淫、以及其它有关疾病,如阳萎、草泄等人,更加严重。当然其中也有少数例外,那是生理上
其它原因偶然的巧合,绝非初步合理的成果。如果女子学习静坐,专心教以守下丹田的一窍,流弊更大,甚至,可能促成血崩
等症,或者产生性变态心理等严重病症。至于专守上窍(眉心或头顶),也要特别注意年龄、生理、疾病等情形而定。如果一
味乱守上窍,很容易促成血压增高、神经错乱等严重病症。有些人因守窍日久,稍有效果,就有红光满面的现象,自己乃至别
人,就都认为是有道的高人。其实,如果年龄很大的人,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就必须当心脑溢血等症。此外,倘使身体上本来
潜伏有性病的病菌,而并未彻底治疗痊愈,久守上窍,反而容易把性病的病菌引入脑部,而发生种种不堪设想的后果,此点尤
须特别注意。总之,学习静坐与修道的方法,欲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自古至今,它始终与医学中精神治疗学、生理治疗学、物
理治疗学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强调地说,这是一种医理中的医学,它已进入于利用精神的神秘力量和利用宇宙的神秘力
量的医学,如果不通此中最高原则,而自作聪明,妄加修证,真还不如悠游卒岁,以终天年,为人生顺其自然的最高享受。何
必弄到“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的悲惨下场呢!
19、守窍与存想的原理
因为讲到“存想”与“守窍”,就顺便说明一下“守窍”于“丹田”的情景。我不是说“丹田”绝不可守,也不是说“守
窍”的方法是不对的。也许有人看了上述这些道理,反而骇怕却步,那都大可不必。“守窍”有“守窍”的需要,“丹田“有
“丹田”的作用,但不可以不通原理,便乱来乱守,其实,“守窍”的方法,也便是“存想”的蜕变。“存想”的作用,便是
使“精神统一”,使心理与意志绝对集中的一种方法。上文已经提过所守者是“窍”,能守者是“心”,便已指明这是由心理
意志的集中开始,最后达到“精神统一”的境界,它所以利用人体生理的部位,作为初步入手的法门,大致说来,有两个原因
:
(一)人人都爱惜这个躯壳身体的寿命,不管多么丑陋,多么难堪的身体,只要生成是属于自己的,便会构成绝对自私而
占有它的牢固观念。因此以修此肉身而达到长生不老为标榜,于是人人便肯用功向学。
(二)生理与心理的作用,的确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体两面。生理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影响生理。由心理与生理
的互相虬结,因此而产生精神的神妙,所以道家利用身心的关系入手,并非是毫无道理的修法。“守窍”的作用,它的重点,
便在一个“守”,所谓“守”,必须要全部精神意志集中才可。只要精神意志真能集中,这个“守”的作用便可达成目的。譬
如有一大堆金银财宝摆在前面,要你专心一志“守”住,那时,你便可以废寝忘餐。甚至,也可以忘记自己的身心而竭诚“守
”住这堆金银财宝,这就是“守窍”的最好说明。
可是要学静坐与修道的入;对于“守窍”的工夫,真能做好吗?老实说,十个静坐修造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做好,大
体上,都是一边利用感觉来觉到这一部位,而他的思想意志,却绝对不能集中在这一部位。换言之,他一边感觉到这一部位,
那是生理神经感觉的反应,但一边却胡思乱想,或浮念纷飞,那是心理的散漫,有绝对不能集中的苦恼,这种现象,究竟是什
么原因呢?因为精神与意志,它是一个很神妙的东西,你愈想要它集中,它愈会散乱,我常用“力学”的原理来解譬,也就是
说,当“向心力”集中到极点的时候.“离心力”便在“向心力”中发出自然的反应。相反的,当“离心力”达到极点的时候
,“向心力” 的作用,也便自然而生。等于你握拳握紧到极点的时候,你的手指神经的反应,就会自然放松。所以道家把这个
精神和心理意志的作用,比方它像水银(汞),它的性质,总是趋向流动散开,甚至于分散到无孔不入的情形。因此,要想利
用“守窍”或“存想”而达到精神集中的专一状态,就非简单的事了。精神不能集中专一,而要想打通气脉,达到身心预期的
效果,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此中对于心理运用的神妙,更非片言可尽。没有达到精神集中专一的妙用,认为气脉已经打通,绝
无此理。有的,只是属于幻想的妄觉,或是生理上特殊的感觉情形,并非真正的气脉通了。因为气脉打通的现象,一步有一步
的征候,一步有一步的现象,如果以我这个普通凡人的眼光看来,几乎没有一个人真能做到的。
20、守窍与炼气
从道家修炼的方术来讲,“守窍”与“炼气”,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窍”,是利用意识心的作用。“炼气”,是用意锻
炼呼吸。但无论“守窍”与“练气”差别异同的作用是如何,
它都离不开“存想”的关系,一般从事修道或静坐的人,不管从“守窍”入手,或“练气”入手,都认为气与静坐、气与
道、气与长生不老的健康之术,是有绝对的关联。尤其专炼“气功”与专修“瑜伽术”的人,对于“气”,更为重视。从清末
到现在六十年来,由于内家太极拳的普遍流行,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原则,几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术语了,因此,许多学
静坐的人,一上座,便吐故纳新似地把呼吸之气引向“丹田”,希望做到“气沉丹田”,以便可以入道。
此外,还有许多修炼各种不同的气功,乃至各种不同道术的人,经常来问用什么方法,或如何修炼才能使“气机”凝住在
“丹田”?或者问怎么样才能把气机停留在某一处?关于这些问题,我觉得非常有趣,我经常会反问他们:譬如有一只中空的
皮袋,或者有一个中空的皮球,你把空气打进去了,希望这股“气”只停留在这只皮袋或皮球的某一处,你能做到吗?无可否
认的,都会答说: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事。由此答案,也就可以了解人的形体,内在虽有百骸与五脏六腑,但是它仍然犹如一只
中空的皮袋或皮球一样。“气机”内行,它是无所不通,无一处而不周流自在的。“气机”只是停留在体内的某一部分,除非
是内部的生理机能已经有了障碍,生了重病的人才能如此,一个正常无病的人,绝对不可能如此的。
如果说:有些从事“守窍”或“炼气”的人,的确可以做到,并非是不可能的事。那么,我可以告诉你,那是自己心理意
识所造成的错觉作用,而并非真有一股“气”停留在那里。同时他所感受到,以及在形体上所看到的,那也只是神经血管充血
的作用,与心理意识引导精神集中的关系,而不是“气”的留滞。因为心理意识专注在身体某一部分时,神经、肌肉、血液,
都会随着意识的集中力量而发生作用,并非真有一股“气”,可以随着意识的思念,而让它凝结成一块,再让它乖乖地待在那
一处。那么,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虚,炼神还虚”的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吗?不然!不然!那也是实有的事,
只不过是否真能确切了解,真能体会到“气”是什么?那是最要紧的问题。
21、什么是气
“气”是什么?这的确是个问题。中国的道家,关于“气”字,大约有三种写法,它也代表了三种意义。
(一)“[上无下灬]”字:这是古文的气字,上面的“无”,就是无的古字。下面的“灬”字,就是火的变体。古代道家
的丹经道书,提到了“气”,便常用这个“[上无下灬]”字。也可以说,无火之谓“[上无下灬]”。
但是怎样才是无火呢?须知道家的思想学术,与中国古代的术数。总是脱不了关系的,尤其与五行、天干、地支等名相术
语,更是息息相关。在五行之中,心属“火”,所以无火之谓“[上无下灬]”。做到息心清静、无思无虑之境,才是真“[上无
下灬]”缊氤的境界。
(二)“气”字:也是古文的[上气下米]字,籀文、篆书大多都用这个“气”字。强调些说,这个“气”字,也就是代表
自然界的大气。
(三)“[上气下米]”字:是后代通用的气字,但从古代道家与中国古代医学的观念来说,这是人们吃食米谷之后,而有
生命呼吸作用的“气”。
唐、宋以前,道家修炼的方术,有专门用“服气”的方法。那是专心一志,利用呼吸的屈伸起伏,以求达到“与天地精神
相往来”的道术,它与印度古代瑜伽术中修气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又分化为后世各种修炼气功的法门。这些炼气方
法的最后目的,都是凭藉呼吸的作用,由此而引发生理潜能的“真气”,那才是“气功”与“身瑜伽术”的极果。如果永远只
是停留在呼吸气机的功用上,那就永远得不到“气功”与“身瑜伽”的最高成就了。
那么,“真气”它究竟又是什么东西呢?所谓“真气”,也只是无以名之的代名词,在“瑜伽”术中,又有别名称它为“
灵能”,或者形容它是“灵蛇”。至于西藏的密宗,则另称它为“灵力”,或名为“灵热”。总而言之,它就是佛家唯识宗所
讲“暧”、“寿”、“识”综合起来的“业识”的功能。为了讲解的方便,我们借用现代语来说,它就是生命的“本能”,或
可简称它是“能”。但是这里所谓的“本能”或“能”,并非就是物理学上“能量”的能,也不是生理学上“本能”的能,或
者有些人认为它就是物理学上的电能,或认为它就是电,那都是观念上的偏差,不可妄用。因为它的究竟,毕竟不是“物”的
作用。不过,这样一说,又很容易牵涉到哲学和科学范围的论辩里去,所以暂置不论。
22、静坐与气的存想
依照以上所讲,“静坐”与“气”,好像根本是没关系似的。这又不然,在中国文化中,“静坐”只是一种统称的名词,
例如佛家的“禅定”、“止观”、“思维修”,以及“瑜伽术”、“催眠术”,乃至道家的“胎息”、“凝神”等等,凡是摄
动归静的姿态和作用,统统叫它为“静坐”。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不管用什么方法来修习“静坐”,它总是靠我们这个身、心
的作用。所谓方法上不同的差别,也只是心理造作意识的感受不同而已。至于这个身体发生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譬如一株松
树,可以用人工把它培养成各式各样的形态,但是它本身的生命组织,由种籽开始萌芽,渐次抽条挺干,渐次分枝布叶,并无
不同。
因此,只要肯下工夫练习“静坐”,到了相当时间的火候,生理的“气机”,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的
现象,都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现象与程序,例如年龄老少的不同、男女性别的不同、身体强弱的不同、有病无病的不同。再
由此许多异同的差别,引起各人感受的不同,因此而产生许多心理不同的想象,最后,仍然还离不开“存想”的作用,如果稍
已涉猎过道书和丹经,对于奇经八脉、大周天、小周天、坎离、铅汞、龙虎、阴阳等许多术语,存有想象中的幻觉,那么当“
气机”发动的时候,它便自然而然与这些观念,配合成为一种新奇的感受,而造成种种的境界了。
无论从那一种静坐的方法入手都离不开身(生理〕、心(心理)的相互关系,而且在静坐的过程中,无论重视气机或不管
气机的作用,气脉的变化,必然循着固定的法则而引起感受。这个原理的大要已经在过去连续的叙述中有过说明,现在只从气
机在静坐中所引发气脉变化的情况,再作较为详细的解说。当然现在所讲的静坐,同时包括佛、道两家,以及其他各种方法的
内容和作用,并非只是单指某一种静坐的方法而言。
23、人体内部的气机与空气的关系
一般学习静坐和修道的人,大致都很容易把呼吸的气和空气的气连成一气。因此便认为空气就是入体内部气机的中心。其
实呼吸与空气的关系,只是人体呼吸器官(肺部)的调剂作用。如果从修炼静坐的观点来说,那只属于达到横膈膜以上的效用
。至于人体内部的气机,并非只与呼吸的作用连成一气,换言之,人与动物一样,由呼吸器官吸收空气,就如人们需要生火的
时候,必须先要凭籍引火的燃料,用来引发本有的燃能。人体内在的气机,犹如一个原始的宝藏,它与生命俱来,永远潜在着
无尽的功能,但不经过合理的修炼,这种潜藏的生命之能将随老死物化而去,永远无法发生作用。
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便把呼吸之气与人体内部潜能的气机,分成三个步骤和三种状况,这是比较正确的观念。
(一)是“风”。这便是指空气与呼吸器官之间的通常作用,换言之,一般人凭籍呼吸空气的作用而维持生命的存在,这
都是“风”的状况。
(二)是“气”。就是通常人的呼吸作用,经过静坐方法的锻炼以后,呼吸较为轻清而从容缓慢。
(三)是“息”。经过静坐的高度修炼以后,呼吸之气,到达轻微而几乎止息的状态,那时呼吸器官的阖辟作用,等于停
废。(但有关身体其他部分的呼吸,并未完全停止。)小腹部分以及下丹田之间。不靠呼吸器官的往返作用,自然而然发生一
种翕辟的现象,这便是“息”。后来道家的丹道家们又称它为“胎息”。甚至有些丹道的修法,还专门主张“心息相依”便是
无上丹法的根据。其实,这种说法,都是隋、唐以后,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被天台宗修习“止观”的法门所采用,渐渐普及
变化,互相融会而来。因为在隋、唐以前道家的修法,虽然也很注重炼气术,但实在没有“心息相依”与“胎息”的理论,虽
然有些假托魏、晋时代的丹经偶亦类似提到,但毕竟都是后世的杜撰,不足征信。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并非偏向佛家而薄斥道家
,这只是从人类文化历史时代的发展过程顺便叙说一些老实话,与门户之见无关,更与考证之学无关。如要考证佛、道两家的
修炼方法问题,实在有“刻舟求剑”,逝者难造之感了!
24、静坐的休息与气机
老子说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回静。是谓复命。”“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
子这些有关修养方法的理论,完全秉承中国上古文化的传统。从观察物理自然的现象而立论。因为在物理界中,一切生命的生
发之机,的确都是从静态中茁壮的。尤其植物界中的生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人,虽然和植物不同,但从婴儿、孩童,到
达少壮的阶段,比较起来,愈在年少时期,静态的状况愈多,对于生命成长的功效也愈有力,这也就是说明静态对于人体生命
关系的重大。所以一个普通人,在平日生活活动疲劳之后,必定需要休息,而最好的休息,便是靠睡眠来恢复生机。虽然睡眠
与静坐的作用不同,但睡眠确是通常人顺其生命自然的一种静态。
说到静坐,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同时也正好暴露人类智能的大弱点。一个人的生命需要休息,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
也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是一个人开始练习从坐着的姿态取得休息,便会引起很多大惊小怪的说法,所谓那是修道啦!打坐啦
!灰心厌世啦!走火入魔啦!等等似是而非的观念。其实睡眠休息的状态是卧倒的姿态;静坐休息的练习,只是坐着的姿态,
和睡倒不同而已。其所以加上这些许许多多的名词和观念,统统都是人们传闻失实,或者以讹传讹的零碎知识,无形之中凑合
心理的好奇或心理的恐惧作祟而已,它与静坐的本身又有什么关系呢?
25、开始静坐时气机的反应
现在必须详细说明静坐与气机的关系和作用,但是首先必须先要了解一个观念,这是指一般已经成年以后,以及已经有过
男女性生活以后,乃至包括老年入的情况而言,至于未经成年的童身,那又须另作别论了。
第一反应--腿部的麻胀。在开始练习静坐时,如果没有以上所说的那些先入为主观念的存在,或者能够泯除这些似是而非
的观念,他所感觉最大的困扰,便是心理的不能平静和生理反应的各种奇异的感受。关于心理的平静与散乱问题,留待将来讨
论静坐与心理关系时再加说明。现在所要讨论的,只是偏重在生理内部气机的反应。关于这个问题,根据通常开始练习静坐的
统计资料,十之八、九,便是静坐时,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以后,首先引起感受上的压力的,便是两腿发麻或发胀。于是促使
浑身酸疼或不安,甚至,连带引起心理的不宁静。如果从一般生理卫生常识来讲,大多都认为那是两腿的血管被压迫的关系,
等于一个通常不练习静坐的人把两腿交叉叠起,如不随时变更交换只是保持一个姿势经过一段的时间,便有腿麻的感觉,于是
就认为它是很不好的现象。
倘使从静坐的经验来讲,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血管被压制的关系,实在是气机开始发生了反应的作用。因为气机在筋脉
血管肌肉之间,不能畅通流行,所以有了胀痛麻木的反应感觉。换言之,这便证明了在生理上的阴[足乔]、阳[足乔]的气脉上
,已经有了后天的障碍。反过来讲,当腿麻到不能过分忍受时,只须轻松的放开两腿,慢慢地让它自然舒畅之后,便会感觉到
由于经过这一段短暂时间的压迫,而换得新奇的舒服和快感。事实上,当静坐工夫到达某种适当的阶段时,无论盘腿或不盘腿
,这种新奇而舒服的快感,是长期永恒地存在。此时,虽然长期盘腿而坐,不但没有妨碍,这种舒服和快感,反而愈来愈盛。
第二反应一一生殖机能的勃兴和其他。有关静坐对于生殖机能的反应,为了讲解的方便。必须把它分为(一)肾脏机能(
二)生殖机能两部分来讲,因为在成年人练习静坐时,最初有反应的大多数是从肾脏部分(包括腰部)开始。日久工深,生殖
器部分才发生反应,如果是少年人习坐,很多都是由生殖器部分先发生反应。
(一)肾脏部分的反应:即是说静坐的时候,或在静坐过后,腰背会发生胀、痛、酸、麻等情况。倘使因肾亏而患有阳萎
、早泄、遗精病的人,可能因静坐的关系,反而更有遗精或早泄的现象。如果不得其法或不知对治,甚之有至于白日遗精,大
小便随时遗精,与静坐时遗精的严重症候。关于这些现象的来源,中医认为是肾亏的关系;西医认为是与肾脏或肾上腺、性腺
和脑下垂腺,以及神经衰弱等因素有关。若是女性练习静坐,素来患有肾亏等症,不但腰部疼痛不堪,甚至会有白带等现象发
生。其实这不是因为静坐的关系而产生这种不良的后果与副作用。实在是因为静坐的关系,发动身体内部气机的潜能,在将要
通过而尚未通过肾脏与腰部的阶段,由于这些部位的神经与腺路有了宿疾的障碍,所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并发。如果知道了这个
原理,再得明师指导而知道对治的方法,只要过此一关,则一切有关这一部分的宿疾顿消,恢复健康壮盛,自然不成问题。倘
使没有明师的指导,不知对治的方法,最好是暂时停止静坐,等恢复健康时,再来静坐,如果又因静坐而重发时,就不妨再停
。如此持之有恒,再病再停,再停再坐。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完全恢复健康。因为对治的方法大多,而且要因人而施,因病而
治,或者运用身体运动的各种不同姿态,再配合医药的调整,相当繁复,故只能说到如此而已。但在此阶段,最要紧的守则,
必须要绝对断绝男女的性行为,倘使能做到不但没有性的行为,而且无性的欲念,那便是真正无上的大药,决定可以及早恢复
健康。至于健康恢复中的变化反应,则因男女性别、年龄老少、体能强弱而有不同,恕难-一评说,实非因为守密而不言也。
(二)生殖机能的反应:即在静坐时,或刚刚下坐后,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坚不下,犹如亢阳的状态,同时引起睾九
部分微细神经的跳动,以及摄护腺、会阴部分轻微的震动。在女性而言,有子宫震动或收缩以及两乳房膨胀的现象。如依道家
某些修炼丹道派的观念,便认为它是一阳来复之机,正好采药归炉,用意引动呼吸作为搬运“河车”等的基础,这种观念是否
正确,以后自有专论,在此暂略。但在静坐的过程中,有了这种现象之后,如果不配合心理上的性欲冲动,那确是很好的情况
。这是脑下垂腺、肾上腺与性腺等活动与兴旺的证明,对于身体的健康,是绝对有益的现象。但是无论年龄老少、男女性别。
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十个有九个半都会引发性欲的冲动。有了性欲的冲动,就会引发头昏脑胀的感受。甚至,还有胸臆烦闷或
发生情绪烦躁的感觉,非常难以排遣。如果因此而有了性行为之后,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还有过于性行为或手淫的损害,倘使
不加上这些心理行为与性行为的破坏,那便有如老子所说婴儿的状况,“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它便会引发生命
潜能而开始生机成长的作用。然而一般练习静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极难过此一关,而且不知调整对治的方法,即使勉强压
制,久久亦成为病态,与忍精之害有同样的毛病。如果练习静坐,做到绝对没有这种现象发生,那么,又等于生机断绝,久而
久之,便使身心枯寂无情,等于一潭死水。
三十多年前,我有两个练习静坐的朋友,有一位是中年人,他对我说:当他晚上和夫人一起对面静坐时,碰到这种现象发
生,睁眼一看夫人,比平时容貌更美,于是便顺理成章,“只羡鸳鸯不羡仙”,进入凡夫的境界去了。另有一位是老年人,已
经有六十多岁,有一次同在山中练习静坐,碰到这种现象,变成“亢阳不悔”的情况,想尽办法,总难收拾,甚至利用冷水沐
浴,也依然蛙怒如故。最后他只好下山回家,寻找“老妻画纸为棋局”去了。朱熹说的:“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其然乎!其不然乎!此二公的静坐经历,给予我后来的启示,与专心一致寻求其中的症结所在,实有多者。孔子说: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话对于同参的道友而言,仍然具有圣人名言的无上权威。
关于静坐中生殖机能反应的调整与对治的方法,也很繁复而一言难尽。如果真要专心致力于静坐修道的人,最简便而有效
的方法就是减少饮食。甚至,可以短时不食,必定生效。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戒律的基本,并非完全属于信仰的作用。谚云:“
饱暖思淫欲,饥寒发盗心。”实在不是无因的。不过减食与不食烟火,也并不是简单易行的事,如果不明其理而不知运用之妙
,因此而害了胃病,则得不偿失,不关我之言不在先也。
26、背部的反应
为了讲解的方便,现在先把静坐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做分段的叙说,因此分解为一、二、三……的次序。这种序次的分解
,并不是说修习静坐时的反应现象,一定会循着这个程序而逐步发生;在有些人而言,这种反应会循着一定的规律,逐步的发
生。对有些人而言,他会不依次序而突发的,这完全看修习静坐者的生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和思想的关系。而且我们虽然把
它先做逐段分解的讲述,也是只举其粗枝大叶的概要来说,并未极尽精细地评说它的变化内容。等以后讲到得坐稍有成就,它
在生理的变化中,必然循着一定的规律而产生变化的反应时,再做进一步的讨论。现在衔接前期一、二以后继续说明。
第三反应-一背部与肩胛的反应。在静坐的过程中,感觉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胀痛,或者有神经紧缩等现象?它的原因虽然
很多,归纳起来,可以用两个原因包括它的要点:一是气机循督脉--“脊髓”中枢神经上升的必然现象;一是生理病态的反应
。再为分别说明如次:
(一)病态的反应:这是指一般体弱有病或年老的人,他们在修习静坐时的现象。所谓体弱有病,包括肺病、胃病、肝脏
、心脏等等内脏的病症,或者病根隐而未发。如果是有这些病症的人,当他练习静坐到达某一阶段时,就会感觉到背部胀痛犹
如重压,腰软乏力或有疼痛等感觉。甚至还有背部神经抽搐痉挛等的现象;或者感觉在肩凝--两边肩膀连带后脑的背部,有强
硬难受的感受;或者胀痛得汗流浃背,或冷、或热。
如果有了上述这些情形,首先必须了解这不是静坐出了毛病,因为静坐只是休息的方式之一,一个人和动物,绝不会因休
息而产生毛病的。这是证明自己生理上已经有了潜伏性的疾病之反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不经静坐的测验,你还不知道自
己身体已经有病。而且自己能够感觉到有病痛,正是体能发出自我治疗的功效,并非是病入膏肓,达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例如
一个人受了伤,而不感觉伤处的疼痛,那就是伤势严量的信号。如果伤势稍好,便会感觉到疼痛。又如患了感冒的人,当感冒
病菌尚潜伏在内时,还无感冒的征兆,如果发出感冒的现象来了,这便是感冒已较减轻了。因此在静坐的过程中,有了这些现
象,便须注重医药的治疗,以配合静坐,只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度过了这些难关,便自然而然的渐入佳境了。
(二)气机的反应:如果是正常健康的身体,经过了以前所讲的第一反应、第二反应之后,便自然而然会到达背部和肩胛
部分发生胀剌的感觉。甚至好像有一样东西或一股力量在活动,只是很难向上冲举。而且自己的意识也会产生潜在的企图,好
像觉得必须要冲过去才会轻松愉快,这种现象在丹道的观念里便叫它为“河车”转到“夹脊”的一关,是打通督脉的过程现象
。实际上,这是阳气开始到达“还阳穴”的阶段,如果不能把心念放松,不能做到浑然“忘身“的意境,它就愈来愈有压力,
换言之,每逢这种情形,你的注意力愈会向背部集中,自然而然想用意识假想的力量帮助它向上推进,因为注意力的愈加集中
,反而使脑神经、胃神经愈加紧张。甚至过分用力,会使心脏收缩、更会增加背部胀痛的感受,有些学习道家某些丹法的人,
用意去“导引”它过关,或者“以意驭气”,观想“河车”的运转,配合深长微细的呼吸,以六六三十六次的深呼吸,或以九
九之数的呼吸频数,当做配合大小周天的观念,或者配合内功运动,或用瑜伽体功等方法引导它过头虽然也可收到一时的效果
,好像俨然有物通过”夹脊”而上冲“玉枕”,但是毕竟都非究竟,而只是属于心理的力量,改变了生理感觉的作用,并非真
是气机通过“夹脊”的真实境界。
如果能够做到浑然“忘身”,或者运用智力而抛舍感觉的作用,只是一味沉静无为、等待它的充实,它便会像接触电机的
开关一样,嗒的一下,豁然松弛,进入心境豁然开朗、精神特别充沛旺盛的境界,假使平常是勾腰驼背的人(受过外伤或生来
如此的另当别论。)到了那个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的挺直腰干,开张胸膛,呼吸顺畅,胃口开爽。不过,往往因此而精神太
过旺盛,不大容易睡眠,但普通一般人,都有定的睡眠的惯性,到此反而把它当做失眠的病态,心理愈加恐慌,那就背道而驰
,无从说起了。
第四反应--头部的反应。讲到头部与静坐过程的反应,它比其他各部分都较为复杂。从中国传统的医学观念来讲,“头为
诸阳之首”,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在丹道家的观念来说,它包括了后脑的“玉枕”关,与头顶的“泥坦”官,都是很重要的
部分,从现代医学的观念来说,它与小脑神经、大脑神经,以及“间脑”与“脑下垂体”等组织有关,相当复杂,而且它与五
官的神经细胞,都有密切直接的关联。因此修习静坐的人,常常到此而发生严重的问题,一般世俗所谓的“走火火魔”,也都
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现在为了讲解的方便,把它就部位作三个步骤的分解,(一)后脑(玉枕)(二)前脑(三)间脑。
后脑的反应:在修习静坐的过程中,除非既空守寂,或静默沉思之辈,只把心理意识的比较宁静的状况当作静坐的功效。
那就无从做进一步的探讨。否则,静坐的工夫愈久,必然会引起生理的反应,等到生理气机的反应经过肾脏、腰、背以后,它
就自然而然的会上升到后脑阶段。当这无形无质的气机到达后脑(玉枕)的时候,最为普通的反应,便是感觉神志不太清明,
有点昏昏沉沉,进入似睡非睡的状态。在佛家修习“止观”或“禅定”的立场便叫这种现象作“昏沉”。是修道的障碍之一。
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场来说,也有误认这是“浑沌”或“坐忘”的境界(其实是相似“浑沌”与“坐忘”的情况,并非真实。
)因为道家是依身起修,首先侧重在生理上的生命能作入手的法门,所以认为这种现象是“养生”的妙境,这不能说是完全错
误的观念。佛家是从心性入手,一下子便想抛开“身见”而直接进入性灵的领域,所以凡是“昏沉”或“散乱”妨碍了性灵清
明自在的现象,统统须要扬弃。因此便认为它是障道的因缘。如果认清了原理和原则,佛道两家对静坐过程的异同,都不是“
是非”的重点,只是所取的入手方法,各有不同的初步目的而已。其实无论佛道两家如何的不同,一个人,总离不开身心的相
互关系和身心的相互影响。即使不注重身体,但当你进入静定的境界,仍然还离不开此身的作用,还须仰仗此身,然后才能打
破这个躯壳樊笼的束缚。因此宋元以后的道家对于依身起修的理论便有“借假修真”的说法了。
当气机进升到后脑而呈现浑然昏昧的状态时,如果是体力不足或身心疲惫的人,他就会垂垂欲睡,甚至,连带体力也不能
支持静坐的姿势了。这种情形,应该是脑部的“氧气”不足,等于人在疲劳欲睡时,就自然而然要打呵欠一样的情形。倘使不
是体力不足,因为气机上升到后脑的关系。当他在似睡非睡的境界中,最容易引起的现象,首先便是眼前昏昧,一片无明,渐
渐的会进入似梦非梦的光景,犹如昏黄隐约的状态。这便是由后脑神经影响到眼神经的反应关系。许多人在这种状态中,便会
像梦中见物一样,在昏昏迷迷中,看见许多事情和影像,可喜可爱的,可怖可悲的,种种情形因人而异。它配合了下意识(佛
家唯识学中所说的独影意识)的作用,便会引起许多心理,和清醒以后思想观念的种种变化,一般人所谓“入魔”,或者真的
有了问题,都是出在这个阶段。其中变化情况,非常复杂,它和一个人平常的智慧、思想、个性、心理、生理等,都有相互因
果的密切关系。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指导,或者缺乏自信、缺乏健全的理智与正确的思想,实在很容易走入岔路。
倘使了解了这些道理当时便不理会这些现象,因为过了黑暗的夜里,一定就会破晓。那么,只要经过这一阶段,便会稍觉
清醒。或者眼前呈现点点的星火之光。或如萤火,或如钩链。或者有各种不同的光色。它都与自己内部生理的健康有关,所以
才会出现在“内视”的境界里面。(至于何以会有这些光景现象的出现,其中原理实在不太简单,以后再说。)可是一般静坐
的人,大都到此便自然而然地会想下坐,或者腿麻身僵而无法支持了。
如果是身体内部并不真实健康,或者头脑与五官部分已有病根潜在,或者如中医所讲“上焦”有火(发火)。或胃部消化
不良,以及其他肠胃病与各种轻重病症的关系,也可能因此而呈现眼角膜发红,或耳鸣、耳塞等似乎是病的现象。如果是牙齿
有病的,很可能便有牙痛或牙齿动摇等状况出现。如果是有感冒潜伏在内,或者其他原因,也可能会在淋巴腺相似发炎,或者
头脑神经疼痛,或前后脑神经疼痛等症状发生。但千万要记住这不是因为静坐而带给你不祥的毛病,实在是因为早已有病根在
内,经过静坐而促使它的发现。换言之,这是因为静坐的关系,促使自己内在的体能发生自我治疗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恒,再
配合医药的治疗,必然可使自己恢复绝对的健康,因此,自古学道的人,经常都必须对医理有所心得。
27、静坐与后脑的反应
在静坐的过程中,当气机达到后脑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的阶段,虽然值得欣喜,但也是很麻烦而复杂的阶段,极
须小心与理智的审择,需要真能了解习静和修炼的“助伴”方法,例如:需要懂得医学上的气脉、针灸、药物以及其他许多“
助伴”的功夫和知识等。所谓值得欣喜的,是说过了这一关便可打通中枢神经与大脑神经部分的气脉,而渐入佳境了。所谓麻
烦而复杂的,是针对一般体能衰颓、或脑神经已有病态而尚未发觉,或者是先天性即带有精神病态和心理不正常的人而言,每
每到此一关,便发生许多歧路,甚至,中年以上的人来说,也很可能发生类似高血压的难受感觉。其实,绝不会有高血压的可
能,只是感觉上难受而已。如果到此自作聪明,再安用守意于上丹田-一脑部,便会导致红光满面,而发生高血压的征兆了。一
般世俗的观念,往往认为红光满面便是修道有成的效果,那真是大有问题的事,切切不可错认。
其次,当气机到达后脑时,耳根很可能就会听到内在奇异的声音,以及耳塞、耳鸣等的感觉。这种现象,都由于气机到达
后脑时,脑神经部分的气脉将通未通,因此受到气机的震荡而发生的脑波作用,如果其人的理智不够清明,便会引发潜意识深
处种种的幻觉。例如:有深厚宗教信仰(无论任何宗教)的人,他便会幻觉为神异的声音,千奇百怪,难以缕述,但总不外与
见闻、知觉、经验有关的事,彼此互相穿凿附会而已。甚至,有时候证之于小事,好像也颇灵验,因之便认为是他力(仙佛或
主宰、先知等)的灵感声音,或误以为是神通中的耳通。其实,这就是证明心力的本身,它的确具有灵验的感应功能,而这些
反应只不过是一种小小证验的现象,并非是真正的“耳通”,而且对大事也绝不灵验,如果妄信为真,必成魔境。若能不随境
转,或者时常咽津纳气,放松头脑的感觉(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放心引气下降,便可安然过此一关,而转入前脑
。倘使能懂得道家的内功、密宗的体功,以及瑜伽术的调整方法,再借助医药的辅佐,那就更好了。
但到此必须注意,有许多学习静坐的人,在静坐的过程中,气机发生了变化时,心念的注意力往往会被感觉的境界牵制,
尤其到达脑部的时候,对感觉的注意力更为强烈,因此而促使小腹收紧、横隔膜上缩,甚至,连带而有胃口不开,食欲不振、
大便不畅,或大便秘结等暂时的现象。如果偶然用些消炎剂或通便药等,也有帮助,但无论是中药成西药,最好要有医学的知
识和经验,例如:中国医药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心脏与小肠、膀胱等又互为表里。有时为了调治便秘,运用气功而舒畅肺气
,就能不药而通。心脏紧张过分,有时会引发膀胱的变化,与小便的异常,例如:惊恐过度,不知不觉便会遗尿,或小便频繁
,俗说吓得屁滚尿流,便是表明心理足以影响生理最明显的事实。学习静坐的人,倘使没有真正实验到家的过来人的指导,应
该多多参照医理,大致也可以帮助你不会出太大的毛病。
28、前脑的反应
在静坐的过程中,当气机到达前脑时,当然已在通过后脑之后的阶段。此时反应的现象不如在后脑时复杂。它的反应,最
有可能而极普通的现象,便是前额左右两边太阳穴的气胀,两眼皮有重垂而昏昏欲睡的感觉。如果体力气机较为充沛的人,便
感觉后眉心和鼻根(山根)之处,有鼓胀或轻微刺激的感受。但杂念纷飞的情形,到此便自然减少而微弱,虽然神思与心境,
并不清明,而带有轻度昏沉的感觉,但较过去发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已经迥然有别。唯一不好的象征,便是容易引起眼
睛的充血,而使眼膜有红丝如发炎的现象。并且到此往往眼观光景,或如一团太阳之光,或如月亮之光,或如点点萤火之光,
有时闪烁不定,有时固定不变,不论闭眼或开眼都如在目前。甚至,在这些光影中,可以看见人物并预知未来的事,因此,有
人便认为这就是眼通的神通境界。有许多人因先入为主的观念,深入佛学道术的所知障,如执着圆陀陀、光烁烁等形容术语,
就当为真实,而认为这种光明,就是自己性光的显现。禅宗呵斥为光影门头,道家认为是幻境,就是对此等初期的现象而言。
其实,这是因为气机在脑神经里闪烁不定,所以由心念之力与脑波的震动互相排荡磨擦,而发出的暂时变化现象,并非真实。
至于光色的不定,那是由于腑脏之间潜在有未发病症的象征,例如:肾脏(包括生殖神经等部分)衰弱有病,往往便反映出黑
点的黑光;肝脏衰病,光的反映则是青色;心脏衰病,反映则呈红色;肺部衰病,反映白色;脾胃衰病,反映是黄色;胆衰病
,反映是绿色;如果配合神秘的测验,凡是黑色光景者,主灾晦,青色主忧悲;红色主横逆;绿色主魔障;黄、白最为平安而
吉祥。不过这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定法,须知“一切唯心”与“心能转物”的道理,“但得正身心,魔境可转圣”,只要在自己
一念的邪正之间,深自反省检点心里的思想和行为,力加忏悔,才是正理。如果眼球充血不散,必须配合医药,自然有利而无
害。
其次,停留在前脑的气机有时因不知道当的调整和导引,便顺势而冲向鼻端,引发鼻窦神经潜在的病症,就会经常流青鼻
水,变成鼻窦炎的现象。有一派的道家,认为这种现象,便是精气走漏的毛病,必须要紧搐鼻子,使其元气不漏,才不会丧失
至宝,其实,这种现象,是不是精气走漏,姑且不加辩论,到此紧搐鼻子,倒不失为对治的良法。不过,如何紧搐,那是一大
问题。最好而最有力的治法,必须经过医学的证验,确认这种鼻水并不带有浓计或其他病菌,则只要净出鼻水,然后倒吸再流
的液体回去,如此多咽几天就可不药而愈,另入佳境了。否则,也有人因此而多年流青鼻水而难以痊愈,因此而引发其他的病
症。过去我亲眼看见许多出家的和尚或道士,以及修道学怫的人,作功夫到此都犯有此病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于是便学唐末高
僧懒残与寒山子的”寒涕垂膺”来自作解嘲,真是“其鼻可同也,其愚不可及也”。笔者过去也曾经在此过程而受三年之患,
终因“天启其牖”才自知其调理而转入胜境。思之,不禁为后之来者一叹!如过此一关,便有内闻檀香气味,和各种香气的反
应。那都是发自内脏正常的体香,并非完全是外来神秘的气息。
七支坐法的静姿,必须将头顶端正,大脑稍微靠后,以使脑下垂体不受压迫而恢复正常。因此脑下垂体内分泌的均衡活动
使影响淋巴腺、甲状腺,而至于肾上腺等恢复健康的作用。
其次,下颚稍微向后收压,可使左右两大动脉管输送血液到脑部去的工作缓慢;可以减轻脑神经的紧张与思虑,对于血压
有恢复正常的功效。
其他有关间脑和眼、耳、口、鼻等的细节;在此不尽详说。
14、盘足曲膝与健康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
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
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与两腿双足有绝对的关系。所以婴儿与小孩的活动都在两足。一过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渐感无力,喜
欢叠足或跷足而坐。人的衰老与死亡,也多是从足腿开始而逐渐至于躯干与头部。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
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所以放开足腿,等待酸麻过后,反有从未经验过的快感。如果持
之有恒,能坐到足腿的气血流畅,保证足腿而上至于腰背以及全身,会有无比的快感发生,反不愿意下座而松散双腿了。
其次,必须了解人体犹如植物一样。一棵树木,盘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气、水,以及土壤的营养,才能生长
茂盛。人呢!却和植物颠倒相反,他的根在头部,他的土壤就是虚空。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
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
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
15、学习静坐如何用心
静坐并不难,用心实不易。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十分之七,为了健康长寿;十分之二的人为了好奇而求玄求妙,或者想达
到神通,如放光、预知等境界;十分之一的人为了求道;而真正了解道是什么,修道的正法又是什么,则几乎是万难得一。
关于学习静坐如何用心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学习静坐的目的何在,如此才能切实商榷如何入手和如何用心。现在一般较
为普遍流行的静坐用心方法,大体归纳起来,在东方的中国方面,都可纳入传统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此外,有瑜伽的静坐
用心方法、有从欧美回笼的催眠术,以及其他宗教的祈祷、斋期、避静等,也都属于静坐的用心方法之一。但在中国,通常最
流行的静坐中,用心的方法大体都以佛、造两家为主,纵然有许多方法,不属于佛家或道家的正统,但已积非成是,而都认为
那些就是佛、道的方法,在此不必严加区分,徒事理论。
在佛家的方法中,现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观、或观心、参禅等。至于,笃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观想等为正当的
用心方法。各执一端,轻视余者。不过,在佛家的用心方法中,除了部分学习西藏流传的密宗以外,的确都是重视“修心”为
基础,不大注意身体生理上的变化,而且认为重视身体生理变化者,便是外道之流、甚至,大有嗤之以鼻,不屑亲近之慨。
但在道家的方法中,却极端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甚至,认为由于静坐修持的方法,达到身体生理预定的效果,打通任督
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恢复健康,增加寿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倘使如佛家一样,只知“修心”而不知身体生理的奇
妙,便不合道。所以道家者流,便认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并不完全。因此道家主张“性命双修”
,才是正道。并且说:“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命功),万劫阴灵难入圣。”
乃至引用《易经》的观念与《中庸》的大旨。确定“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作为无上的原则。
其实,无论佛家或道家,乃至其他各宗各派所谓的旁门左道,除非不讲究静坐修持,便无话说。倘入进入静坐修持的法门
,试问:除了这个生理的身体和有知觉情感的心理思维状况以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离开身心以外而可以起修的吗,假定是有
,那便是从事物质科学的研究,或者专门注重医药,或药物化学、生理化学等的事情。它与人生生命起修的方法迥然不同,一
个是藉着自己生命的自在功能而求证形而上道;一个是籍外物的实验,而了解宇宙物理的奥秘。
16、存想与精思
“存想”,亦称“存神”,这是中国古代道家所用的名词。秦汉以后到魏、晋之间,讲究道家方术的,大都以“存想”为
主。道家古老的丹经,如《黄庭内外景经》等。便是以“存想”“存神”的方法为中心。汉代的张道陵(天师道的创始者)、
北魏的寇谦之(另一天师道的重要人物)、南朝著名的仙家陶弘景,和他所著的《真诰》,也都是以“存想”、“存神”的方
法为主干。另如佛家密宗的“观想”,以及其他各个宗教的祈祷、礼拜,也都是以“存想”做为修道的方法。
“精思”也是中国古代道家所用的名词。但严格说来,“精思”与“存想”“存神”,有迥然不同之处。“存想”,是属
于锻炼精神的法门。“精思”,是属于运用“思维”而达到最高“智慧”成就的状态。所谓“精思入神”的观念,便如《易经
·系辞传》所谓“精义入神”的道理,完全相同。南朝到隋、唐以后,佛家有了禅宗的创建,而禅宗到了宋、元以后,又有“
参禅’与“参话头’等方法,强调一点说,也便是“精思入神”的另一途径而已。后来宋儒理学家程明道的诗说:“道通天地
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也是由“精思入神”的观念,变为理学家幻想境界的夸大词。
但“存想”与“精思”,既不是魏、晋南北朝以后道家“炼[上无下灬]”的修法,也不是明、清以来道家“守窍”的修法
,更不是“炼精化[上无下灬],炼[上无下灬]化神,炼神还虚”的修法。凡是这些道家的方术,严格地说来,各有各的范围和
作用,不可混为一谈。可惜的是,历来学习道家神仙、方士丹法的人,只一味为自己求作神仙,而认为只要有了明师的指点;
传授一个千古不传的秘诀,就可“立地成仙”、“白日飞升”。因此素来忽略学理、轻视原理和理论,致使道家的方术,既不
见容于缙绅先生等全大夫阶级的知识分子.又不能自圆其说而构成有条理、有原则、有方法的神仙丹道的科学。因此不但“一
枕游仙梦不成”,结果反而空劳幻想而贻害无穷。
“存想”的方法虽然太为古老,但是西方流行的神秘学,却与“存想”的精义息息相通。西方的神秘学派,号称渊源于大
西洋和埃及的上古文化。东方中国道家的“存想”和“存神”,自始即认为渊源于远古的神仙所传。穷源溯本;此二者之间的
踪迹;似乎都是同一来源。由于这是属于学术的“考古”问题,故在此不能详论。至于谈谈“存想”的用心方法,对于静坐与
修道的关系,也似乎陈义太高,不容易为现代一般流行的急功好利等学道者所接受,所以也暂且不谈。而论及“存神”的作用
,更具有原始浓厚的宗教精神,它的学理与神秘学一样,富于多方面而且有极高深的奥义,际此宗教精神趋于没落的时代,所
以也暂时不谈。况且“存想”和“存神”的方法,最为精密而有系统的,莫过于“密宗”,留在讨论“密宗”的修法时,再加
参考。
17、安心守窍的方法
现在要讲的,只是有关于“守窍”与“精思”的用心方法。一般学习静坐的人,最容易,也最普遍的,便是讲究“守窍”
。严格地讲,“守窍”的重点,它是注重在生理的方法,换言之,开始学习静坐或者修道,便以“守窍”为主,而且必从”守
窍”入门;那就是说,他在原则上,首先便承认这个形骸躯壳的身体,就是道的基本所在。因此只要把握住这个“窍妙”,守
通了这个“窍”,他便可以得道。至少,也就可以长生不老了。其实,所守者是“窍”,能守者是心”,它的根本,还是依据
心理的作用而来。况且哪里才是真“窍”?何人须要“守窍”?谁又不须“守窍”?哪个该守守“窍”?哪个“窍”又不该守
?这些都是很大而且很重要的问题。有人说:“一窍通而百窍通”,所以认为只要守通一窍,便可得道。然而人身有“九窍”
:面上有两眼、两耳、两鼻孔、一张嘴等七个窍,下都有大、小便二窍。试想,上部七窍皆通,但结果仍有便秘或小便等病症
。如此,到底是不是“一窍通而百窍通”呢?如果说:此窍非彼窍、那么,人身有108个穴道,无论守那个窍,它都离不了穴道
的部位。试想,某一穴道闭塞,其他穴道仍然流通,或者其他穴道闭塞,某一主穴流通时,它何以又不能做到“一窍通而百窍
通”呢?假使说:此窍亦非这些穴道的窍,它是无形无相无定位的道窍。这便是心理的构想所造成,它就属于“存想”的范围
,而并非在生理上真正有一个窍可守了。可是一般学习静坐或修道的人,一开始,便‘’守窍”。大体上,都以人体中枢神经
有关的上中下三部为主窍,而称它为上中下三丹田。其实,丹田的名称,也是宋、明以后的道家才开始流行。(有关三丹田的
道理,已在本书的《丹田与脉轮是什么》一文有所说明,在此不赘述。)
18、当心守窍的后果
平常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大体上都注重守在下丹田一窍,所谓“气沉丹田”,或者“藏神于丹田”,乃至“意守丹田”等
,即此之谓。有的认为只要守住了下丹田,便可“藏精固气”,或者“炼精化气”。其实,从中国医学针灸等有关穴道的理论
来讲,关于下丹田部分,前有“气海穴”,后有“命门穴”,也就是现代医学、生理学中肾上腺的主要部分,这的确是人体生
命很重要的关键所在。但是男女老幼,以及有病或无病的人,乃至肾上腺特别发达或特别衰弱的人,能不能守此下丹田的部位
?或者可不可以守此下丹田?都是很大的问题,如非明师(有经验、有智慧、有成就的师长)指导,有时反而危害无穷。例如
肾脏衰弱,或本来患有遗精、手淫、以及其它有关疾病,如阳萎、草泄等人,更加严重。当然其中也有少数例外,那是生理上
其它原因偶然的巧合,绝非初步合理的成果。如果女子学习静坐,专心教以守下丹田的一窍,流弊更大,甚至,可能促成血崩
等症,或者产生性变态心理等严重病症。至于专守上窍(眉心或头顶),也要特别注意年龄、生理、疾病等情形而定。如果一
味乱守上窍,很容易促成血压增高、神经错乱等严重病症。有些人因守窍日久,稍有效果,就有红光满面的现象,自己乃至别
人,就都认为是有道的高人。其实,如果年龄很大的人,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就必须当心脑溢血等症。此外,倘使身体上本来
潜伏有性病的病菌,而并未彻底治疗痊愈,久守上窍,反而容易把性病的病菌引入脑部,而发生种种不堪设想的后果,此点尤
须特别注意。总之,学习静坐与修道的方法,欲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自古至今,它始终与医学中精神治疗学、生理治疗学、物
理治疗学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强调地说,这是一种医理中的医学,它已进入于利用精神的神秘力量和利用宇宙的神秘力
量的医学,如果不通此中最高原则,而自作聪明,妄加修证,真还不如悠游卒岁,以终天年,为人生顺其自然的最高享受。何
必弄到“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的悲惨下场呢!
19、守窍与存想的原理
因为讲到“存想”与“守窍”,就顺便说明一下“守窍”于“丹田”的情景。我不是说“丹田”绝不可守,也不是说“守
窍”的方法是不对的。也许有人看了上述这些道理,反而骇怕却步,那都大可不必。“守窍”有“守窍”的需要,“丹田“有
“丹田”的作用,但不可以不通原理,便乱来乱守,其实,“守窍”的方法,也便是“存想”的蜕变。“存想”的作用,便是
使“精神统一”,使心理与意志绝对集中的一种方法。上文已经提过所守者是“窍”,能守者是“心”,便已指明这是由心理
意志的集中开始,最后达到“精神统一”的境界,它所以利用人体生理的部位,作为初步入手的法门,大致说来,有两个原因
:
(一)人人都爱惜这个躯壳身体的寿命,不管多么丑陋,多么难堪的身体,只要生成是属于自己的,便会构成绝对自私而
占有它的牢固观念。因此以修此肉身而达到长生不老为标榜,于是人人便肯用功向学。
(二)生理与心理的作用,的确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体两面。生理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影响生理。由心理与生理
的互相虬结,因此而产生精神的神妙,所以道家利用身心的关系入手,并非是毫无道理的修法。“守窍”的作用,它的重点,
便在一个“守”,所谓“守”,必须要全部精神意志集中才可。只要精神意志真能集中,这个“守”的作用便可达成目的。譬
如有一大堆金银财宝摆在前面,要你专心一志“守”住,那时,你便可以废寝忘餐。甚至,也可以忘记自己的身心而竭诚“守
”住这堆金银财宝,这就是“守窍”的最好说明。
可是要学静坐与修道的入;对于“守窍”的工夫,真能做好吗?老实说,十个静坐修造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做好,大
体上,都是一边利用感觉来觉到这一部位,而他的思想意志,却绝对不能集中在这一部位。换言之,他一边感觉到这一部位,
那是生理神经感觉的反应,但一边却胡思乱想,或浮念纷飞,那是心理的散漫,有绝对不能集中的苦恼,这种现象,究竟是什
么原因呢?因为精神与意志,它是一个很神妙的东西,你愈想要它集中,它愈会散乱,我常用“力学”的原理来解譬,也就是
说,当“向心力”集中到极点的时候.“离心力”便在“向心力”中发出自然的反应。相反的,当“离心力”达到极点的时候
,“向心力” 的作用,也便自然而生。等于你握拳握紧到极点的时候,你的手指神经的反应,就会自然放松。所以道家把这个
精神和心理意志的作用,比方它像水银(汞),它的性质,总是趋向流动散开,甚至于分散到无孔不入的情形。因此,要想利
用“守窍”或“存想”而达到精神集中的专一状态,就非简单的事了。精神不能集中专一,而要想打通气脉,达到身心预期的
效果,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此中对于心理运用的神妙,更非片言可尽。没有达到精神集中专一的妙用,认为气脉已经打通,绝
无此理。有的,只是属于幻想的妄觉,或是生理上特殊的感觉情形,并非真正的气脉通了。因为气脉打通的现象,一步有一步
的征候,一步有一步的现象,如果以我这个普通凡人的眼光看来,几乎没有一个人真能做到的。
20、守窍与炼气
从道家修炼的方术来讲,“守窍”与“炼气”,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窍”,是利用意识心的作用。“炼气”,是用意锻
炼呼吸。但无论“守窍”与“练气”差别异同的作用是如何,
它都离不开“存想”的关系,一般从事修道或静坐的人,不管从“守窍”入手,或“练气”入手,都认为气与静坐、气与
道、气与长生不老的健康之术,是有绝对的关联。尤其专炼“气功”与专修“瑜伽术”的人,对于“气”,更为重视。从清末
到现在六十年来,由于内家太极拳的普遍流行,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原则,几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术语了,因此,许多学
静坐的人,一上座,便吐故纳新似地把呼吸之气引向“丹田”,希望做到“气沉丹田”,以便可以入道。
此外,还有许多修炼各种不同的气功,乃至各种不同道术的人,经常来问用什么方法,或如何修炼才能使“气机”凝住在
“丹田”?或者问怎么样才能把气机停留在某一处?关于这些问题,我觉得非常有趣,我经常会反问他们:譬如有一只中空的
皮袋,或者有一个中空的皮球,你把空气打进去了,希望这股“气”只停留在这只皮袋或皮球的某一处,你能做到吗?无可否
认的,都会答说: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事。由此答案,也就可以了解人的形体,内在虽有百骸与五脏六腑,但是它仍然犹如一只
中空的皮袋或皮球一样。“气机”内行,它是无所不通,无一处而不周流自在的。“气机”只是停留在体内的某一部分,除非
是内部的生理机能已经有了障碍,生了重病的人才能如此,一个正常无病的人,绝对不可能如此的。
如果说:有些从事“守窍”或“炼气”的人,的确可以做到,并非是不可能的事。那么,我可以告诉你,那是自己心理意
识所造成的错觉作用,而并非真有一股“气”停留在那里。同时他所感受到,以及在形体上所看到的,那也只是神经血管充血
的作用,与心理意识引导精神集中的关系,而不是“气”的留滞。因为心理意识专注在身体某一部分时,神经、肌肉、血液,
都会随着意识的集中力量而发生作用,并非真有一股“气”,可以随着意识的思念,而让它凝结成一块,再让它乖乖地待在那
一处。那么,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虚,炼神还虚”的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吗?不然!不然!那也是实有的事,
只不过是否真能确切了解,真能体会到“气”是什么?那是最要紧的问题。
21、什么是气
“气”是什么?这的确是个问题。中国的道家,关于“气”字,大约有三种写法,它也代表了三种意义。
(一)“[上无下灬]”字:这是古文的气字,上面的“无”,就是无的古字。下面的“灬”字,就是火的变体。古代道家
的丹经道书,提到了“气”,便常用这个“[上无下灬]”字。也可以说,无火之谓“[上无下灬]”。
但是怎样才是无火呢?须知道家的思想学术,与中国古代的术数。总是脱不了关系的,尤其与五行、天干、地支等名相术
语,更是息息相关。在五行之中,心属“火”,所以无火之谓“[上无下灬]”。做到息心清静、无思无虑之境,才是真“[上无
下灬]”缊氤的境界。
(二)“气”字:也是古文的[上气下米]字,籀文、篆书大多都用这个“气”字。强调些说,这个“气”字,也就是代表
自然界的大气。
(三)“[上气下米]”字:是后代通用的气字,但从古代道家与中国古代医学的观念来说,这是人们吃食米谷之后,而有
生命呼吸作用的“气”。
唐、宋以前,道家修炼的方术,有专门用“服气”的方法。那是专心一志,利用呼吸的屈伸起伏,以求达到“与天地精神
相往来”的道术,它与印度古代瑜伽术中修气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又分化为后世各种修炼气功的法门。这些炼气方
法的最后目的,都是凭藉呼吸的作用,由此而引发生理潜能的“真气”,那才是“气功”与“身瑜伽术”的极果。如果永远只
是停留在呼吸气机的功用上,那就永远得不到“气功”与“身瑜伽”的最高成就了。
那么,“真气”它究竟又是什么东西呢?所谓“真气”,也只是无以名之的代名词,在“瑜伽”术中,又有别名称它为“
灵能”,或者形容它是“灵蛇”。至于西藏的密宗,则另称它为“灵力”,或名为“灵热”。总而言之,它就是佛家唯识宗所
讲“暧”、“寿”、“识”综合起来的“业识”的功能。为了讲解的方便,我们借用现代语来说,它就是生命的“本能”,或
可简称它是“能”。但是这里所谓的“本能”或“能”,并非就是物理学上“能量”的能,也不是生理学上“本能”的能,或
者有些人认为它就是物理学上的电能,或认为它就是电,那都是观念上的偏差,不可妄用。因为它的究竟,毕竟不是“物”的
作用。不过,这样一说,又很容易牵涉到哲学和科学范围的论辩里去,所以暂置不论。
22、静坐与气的存想
依照以上所讲,“静坐”与“气”,好像根本是没关系似的。这又不然,在中国文化中,“静坐”只是一种统称的名词,
例如佛家的“禅定”、“止观”、“思维修”,以及“瑜伽术”、“催眠术”,乃至道家的“胎息”、“凝神”等等,凡是摄
动归静的姿态和作用,统统叫它为“静坐”。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不管用什么方法来修习“静坐”,它总是靠我们这个身、心
的作用。所谓方法上不同的差别,也只是心理造作意识的感受不同而已。至于这个身体发生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譬如一株松
树,可以用人工把它培养成各式各样的形态,但是它本身的生命组织,由种籽开始萌芽,渐次抽条挺干,渐次分枝布叶,并无
不同。
因此,只要肯下工夫练习“静坐”,到了相当时间的火候,生理的“气机”,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的
现象,都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现象与程序,例如年龄老少的不同、男女性别的不同、身体强弱的不同、有病无病的不同。再
由此许多异同的差别,引起各人感受的不同,因此而产生许多心理不同的想象,最后,仍然还离不开“存想”的作用,如果稍
已涉猎过道书和丹经,对于奇经八脉、大周天、小周天、坎离、铅汞、龙虎、阴阳等许多术语,存有想象中的幻觉,那么当“
气机”发动的时候,它便自然而然与这些观念,配合成为一种新奇的感受,而造成种种的境界了。
无论从那一种静坐的方法入手都离不开身(生理〕、心(心理)的相互关系,而且在静坐的过程中,无论重视气机或不管
气机的作用,气脉的变化,必然循着固定的法则而引起感受。这个原理的大要已经在过去连续的叙述中有过说明,现在只从气
机在静坐中所引发气脉变化的情况,再作较为详细的解说。当然现在所讲的静坐,同时包括佛、道两家,以及其他各种方法的
内容和作用,并非只是单指某一种静坐的方法而言。
23、人体内部的气机与空气的关系
一般学习静坐和修道的人,大致都很容易把呼吸的气和空气的气连成一气。因此便认为空气就是入体内部气机的中心。其
实呼吸与空气的关系,只是人体呼吸器官(肺部)的调剂作用。如果从修炼静坐的观点来说,那只属于达到横膈膜以上的效用
。至于人体内部的气机,并非只与呼吸的作用连成一气,换言之,人与动物一样,由呼吸器官吸收空气,就如人们需要生火的
时候,必须先要凭籍引火的燃料,用来引发本有的燃能。人体内在的气机,犹如一个原始的宝藏,它与生命俱来,永远潜在着
无尽的功能,但不经过合理的修炼,这种潜藏的生命之能将随老死物化而去,永远无法发生作用。
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便把呼吸之气与人体内部潜能的气机,分成三个步骤和三种状况,这是比较正确的观念。
(一)是“风”。这便是指空气与呼吸器官之间的通常作用,换言之,一般人凭籍呼吸空气的作用而维持生命的存在,这
都是“风”的状况。
(二)是“气”。就是通常人的呼吸作用,经过静坐方法的锻炼以后,呼吸较为轻清而从容缓慢。
(三)是“息”。经过静坐的高度修炼以后,呼吸之气,到达轻微而几乎止息的状态,那时呼吸器官的阖辟作用,等于停
废。(但有关身体其他部分的呼吸,并未完全停止。)小腹部分以及下丹田之间。不靠呼吸器官的往返作用,自然而然发生一
种翕辟的现象,这便是“息”。后来道家的丹道家们又称它为“胎息”。甚至有些丹道的修法,还专门主张“心息相依”便是
无上丹法的根据。其实,这种说法,都是隋、唐以后,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被天台宗修习“止观”的法门所采用,渐渐普及
变化,互相融会而来。因为在隋、唐以前道家的修法,虽然也很注重炼气术,但实在没有“心息相依”与“胎息”的理论,虽
然有些假托魏、晋时代的丹经偶亦类似提到,但毕竟都是后世的杜撰,不足征信。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并非偏向佛家而薄斥道家
,这只是从人类文化历史时代的发展过程顺便叙说一些老实话,与门户之见无关,更与考证之学无关。如要考证佛、道两家的
修炼方法问题,实在有“刻舟求剑”,逝者难造之感了!
24、静坐的休息与气机
老子说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回静。是谓复命。”“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
子这些有关修养方法的理论,完全秉承中国上古文化的传统。从观察物理自然的现象而立论。因为在物理界中,一切生命的生
发之机,的确都是从静态中茁壮的。尤其植物界中的生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人,虽然和植物不同,但从婴儿、孩童,到
达少壮的阶段,比较起来,愈在年少时期,静态的状况愈多,对于生命成长的功效也愈有力,这也就是说明静态对于人体生命
关系的重大。所以一个普通人,在平日生活活动疲劳之后,必定需要休息,而最好的休息,便是靠睡眠来恢复生机。虽然睡眠
与静坐的作用不同,但睡眠确是通常人顺其生命自然的一种静态。
说到静坐,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同时也正好暴露人类智能的大弱点。一个人的生命需要休息,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
也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是一个人开始练习从坐着的姿态取得休息,便会引起很多大惊小怪的说法,所谓那是修道啦!打坐啦
!灰心厌世啦!走火入魔啦!等等似是而非的观念。其实睡眠休息的状态是卧倒的姿态;静坐休息的练习,只是坐着的姿态,
和睡倒不同而已。其所以加上这些许许多多的名词和观念,统统都是人们传闻失实,或者以讹传讹的零碎知识,无形之中凑合
心理的好奇或心理的恐惧作祟而已,它与静坐的本身又有什么关系呢?
25、开始静坐时气机的反应
现在必须详细说明静坐与气机的关系和作用,但是首先必须先要了解一个观念,这是指一般已经成年以后,以及已经有过
男女性生活以后,乃至包括老年入的情况而言,至于未经成年的童身,那又须另作别论了。
第一反应--腿部的麻胀。在开始练习静坐时,如果没有以上所说的那些先入为主观念的存在,或者能够泯除这些似是而非
的观念,他所感觉最大的困扰,便是心理的不能平静和生理反应的各种奇异的感受。关于心理的平静与散乱问题,留待将来讨
论静坐与心理关系时再加说明。现在所要讨论的,只是偏重在生理内部气机的反应。关于这个问题,根据通常开始练习静坐的
统计资料,十之八、九,便是静坐时,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以后,首先引起感受上的压力的,便是两腿发麻或发胀。于是促使
浑身酸疼或不安,甚至,连带引起心理的不宁静。如果从一般生理卫生常识来讲,大多都认为那是两腿的血管被压迫的关系,
等于一个通常不练习静坐的人把两腿交叉叠起,如不随时变更交换只是保持一个姿势经过一段的时间,便有腿麻的感觉,于是
就认为它是很不好的现象。
倘使从静坐的经验来讲,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血管被压制的关系,实在是气机开始发生了反应的作用。因为气机在筋脉
血管肌肉之间,不能畅通流行,所以有了胀痛麻木的反应感觉。换言之,这便证明了在生理上的阴[足乔]、阳[足乔]的气脉上
,已经有了后天的障碍。反过来讲,当腿麻到不能过分忍受时,只须轻松的放开两腿,慢慢地让它自然舒畅之后,便会感觉到
由于经过这一段短暂时间的压迫,而换得新奇的舒服和快感。事实上,当静坐工夫到达某种适当的阶段时,无论盘腿或不盘腿
,这种新奇而舒服的快感,是长期永恒地存在。此时,虽然长期盘腿而坐,不但没有妨碍,这种舒服和快感,反而愈来愈盛。
第二反应一一生殖机能的勃兴和其他。有关静坐对于生殖机能的反应,为了讲解的方便。必须把它分为(一)肾脏机能(
二)生殖机能两部分来讲,因为在成年人练习静坐时,最初有反应的大多数是从肾脏部分(包括腰部)开始。日久工深,生殖
器部分才发生反应,如果是少年人习坐,很多都是由生殖器部分先发生反应。
(一)肾脏部分的反应:即是说静坐的时候,或在静坐过后,腰背会发生胀、痛、酸、麻等情况。倘使因肾亏而患有阳萎
、早泄、遗精病的人,可能因静坐的关系,反而更有遗精或早泄的现象。如果不得其法或不知对治,甚之有至于白日遗精,大
小便随时遗精,与静坐时遗精的严重症候。关于这些现象的来源,中医认为是肾亏的关系;西医认为是与肾脏或肾上腺、性腺
和脑下垂腺,以及神经衰弱等因素有关。若是女性练习静坐,素来患有肾亏等症,不但腰部疼痛不堪,甚至会有白带等现象发
生。其实这不是因为静坐的关系而产生这种不良的后果与副作用。实在是因为静坐的关系,发动身体内部气机的潜能,在将要
通过而尚未通过肾脏与腰部的阶段,由于这些部位的神经与腺路有了宿疾的障碍,所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并发。如果知道了这个
原理,再得明师指导而知道对治的方法,只要过此一关,则一切有关这一部分的宿疾顿消,恢复健康壮盛,自然不成问题。倘
使没有明师的指导,不知对治的方法,最好是暂时停止静坐,等恢复健康时,再来静坐,如果又因静坐而重发时,就不妨再停
。如此持之有恒,再病再停,再停再坐。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完全恢复健康。因为对治的方法大多,而且要因人而施,因病而
治,或者运用身体运动的各种不同姿态,再配合医药的调整,相当繁复,故只能说到如此而已。但在此阶段,最要紧的守则,
必须要绝对断绝男女的性行为,倘使能做到不但没有性的行为,而且无性的欲念,那便是真正无上的大药,决定可以及早恢复
健康。至于健康恢复中的变化反应,则因男女性别、年龄老少、体能强弱而有不同,恕难-一评说,实非因为守密而不言也。
(二)生殖机能的反应:即在静坐时,或刚刚下坐后,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坚不下,犹如亢阳的状态,同时引起睾九
部分微细神经的跳动,以及摄护腺、会阴部分轻微的震动。在女性而言,有子宫震动或收缩以及两乳房膨胀的现象。如依道家
某些修炼丹道派的观念,便认为它是一阳来复之机,正好采药归炉,用意引动呼吸作为搬运“河车”等的基础,这种观念是否
正确,以后自有专论,在此暂略。但在静坐的过程中,有了这种现象之后,如果不配合心理上的性欲冲动,那确是很好的情况
。这是脑下垂腺、肾上腺与性腺等活动与兴旺的证明,对于身体的健康,是绝对有益的现象。但是无论年龄老少、男女性别。
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十个有九个半都会引发性欲的冲动。有了性欲的冲动,就会引发头昏脑胀的感受。甚至,还有胸臆烦闷或
发生情绪烦躁的感觉,非常难以排遣。如果因此而有了性行为之后,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还有过于性行为或手淫的损害,倘使
不加上这些心理行为与性行为的破坏,那便有如老子所说婴儿的状况,“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它便会引发生命
潜能而开始生机成长的作用。然而一般练习静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极难过此一关,而且不知调整对治的方法,即使勉强压
制,久久亦成为病态,与忍精之害有同样的毛病。如果练习静坐,做到绝对没有这种现象发生,那么,又等于生机断绝,久而
久之,便使身心枯寂无情,等于一潭死水。
三十多年前,我有两个练习静坐的朋友,有一位是中年人,他对我说:当他晚上和夫人一起对面静坐时,碰到这种现象发
生,睁眼一看夫人,比平时容貌更美,于是便顺理成章,“只羡鸳鸯不羡仙”,进入凡夫的境界去了。另有一位是老年人,已
经有六十多岁,有一次同在山中练习静坐,碰到这种现象,变成“亢阳不悔”的情况,想尽办法,总难收拾,甚至利用冷水沐
浴,也依然蛙怒如故。最后他只好下山回家,寻找“老妻画纸为棋局”去了。朱熹说的:“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其然乎!其不然乎!此二公的静坐经历,给予我后来的启示,与专心一致寻求其中的症结所在,实有多者。孔子说: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话对于同参的道友而言,仍然具有圣人名言的无上权威。
关于静坐中生殖机能反应的调整与对治的方法,也很繁复而一言难尽。如果真要专心致力于静坐修道的人,最简便而有效
的方法就是减少饮食。甚至,可以短时不食,必定生效。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戒律的基本,并非完全属于信仰的作用。谚云:“
饱暖思淫欲,饥寒发盗心。”实在不是无因的。不过减食与不食烟火,也并不是简单易行的事,如果不明其理而不知运用之妙
,因此而害了胃病,则得不偿失,不关我之言不在先也。
26、背部的反应
为了讲解的方便,现在先把静坐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做分段的叙说,因此分解为一、二、三……的次序。这种序次的分解
,并不是说修习静坐时的反应现象,一定会循着这个程序而逐步发生;在有些人而言,这种反应会循着一定的规律,逐步的发
生。对有些人而言,他会不依次序而突发的,这完全看修习静坐者的生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和思想的关系。而且我们虽然把
它先做逐段分解的讲述,也是只举其粗枝大叶的概要来说,并未极尽精细地评说它的变化内容。等以后讲到得坐稍有成就,它
在生理的变化中,必然循着一定的规律而产生变化的反应时,再做进一步的讨论。现在衔接前期一、二以后继续说明。
第三反应-一背部与肩胛的反应。在静坐的过程中,感觉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胀痛,或者有神经紧缩等现象?它的原因虽然
很多,归纳起来,可以用两个原因包括它的要点:一是气机循督脉--“脊髓”中枢神经上升的必然现象;一是生理病态的反应
。再为分别说明如次:
(一)病态的反应:这是指一般体弱有病或年老的人,他们在修习静坐时的现象。所谓体弱有病,包括肺病、胃病、肝脏
、心脏等等内脏的病症,或者病根隐而未发。如果是有这些病症的人,当他练习静坐到达某一阶段时,就会感觉到背部胀痛犹
如重压,腰软乏力或有疼痛等感觉。甚至还有背部神经抽搐痉挛等的现象;或者感觉在肩凝--两边肩膀连带后脑的背部,有强
硬难受的感受;或者胀痛得汗流浃背,或冷、或热。
如果有了上述这些情形,首先必须了解这不是静坐出了毛病,因为静坐只是休息的方式之一,一个人和动物,绝不会因休
息而产生毛病的。这是证明自己生理上已经有了潜伏性的疾病之反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不经静坐的测验,你还不知道自
己身体已经有病。而且自己能够感觉到有病痛,正是体能发出自我治疗的功效,并非是病入膏肓,达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例如
一个人受了伤,而不感觉伤处的疼痛,那就是伤势严量的信号。如果伤势稍好,便会感觉到疼痛。又如患了感冒的人,当感冒
病菌尚潜伏在内时,还无感冒的征兆,如果发出感冒的现象来了,这便是感冒已较减轻了。因此在静坐的过程中,有了这些现
象,便须注重医药的治疗,以配合静坐,只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度过了这些难关,便自然而然的渐入佳境了。
(二)气机的反应:如果是正常健康的身体,经过了以前所讲的第一反应、第二反应之后,便自然而然会到达背部和肩胛
部分发生胀剌的感觉。甚至好像有一样东西或一股力量在活动,只是很难向上冲举。而且自己的意识也会产生潜在的企图,好
像觉得必须要冲过去才会轻松愉快,这种现象在丹道的观念里便叫它为“河车”转到“夹脊”的一关,是打通督脉的过程现象
。实际上,这是阳气开始到达“还阳穴”的阶段,如果不能把心念放松,不能做到浑然“忘身“的意境,它就愈来愈有压力,
换言之,每逢这种情形,你的注意力愈会向背部集中,自然而然想用意识假想的力量帮助它向上推进,因为注意力的愈加集中
,反而使脑神经、胃神经愈加紧张。甚至过分用力,会使心脏收缩、更会增加背部胀痛的感受,有些学习道家某些丹法的人,
用意去“导引”它过关,或者“以意驭气”,观想“河车”的运转,配合深长微细的呼吸,以六六三十六次的深呼吸,或以九
九之数的呼吸频数,当做配合大小周天的观念,或者配合内功运动,或用瑜伽体功等方法引导它过头虽然也可收到一时的效果
,好像俨然有物通过”夹脊”而上冲“玉枕”,但是毕竟都非究竟,而只是属于心理的力量,改变了生理感觉的作用,并非真
是气机通过“夹脊”的真实境界。
如果能够做到浑然“忘身”,或者运用智力而抛舍感觉的作用,只是一味沉静无为、等待它的充实,它便会像接触电机的
开关一样,嗒的一下,豁然松弛,进入心境豁然开朗、精神特别充沛旺盛的境界,假使平常是勾腰驼背的人(受过外伤或生来
如此的另当别论。)到了那个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的挺直腰干,开张胸膛,呼吸顺畅,胃口开爽。不过,往往因此而精神太
过旺盛,不大容易睡眠,但普通一般人,都有定的睡眠的惯性,到此反而把它当做失眠的病态,心理愈加恐慌,那就背道而驰
,无从说起了。
第四反应--头部的反应。讲到头部与静坐过程的反应,它比其他各部分都较为复杂。从中国传统的医学观念来讲,“头为
诸阳之首”,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在丹道家的观念来说,它包括了后脑的“玉枕”关,与头顶的“泥坦”官,都是很重要的
部分,从现代医学的观念来说,它与小脑神经、大脑神经,以及“间脑”与“脑下垂体”等组织有关,相当复杂,而且它与五
官的神经细胞,都有密切直接的关联。因此修习静坐的人,常常到此而发生严重的问题,一般世俗所谓的“走火火魔”,也都
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现在为了讲解的方便,把它就部位作三个步骤的分解,(一)后脑(玉枕)(二)前脑(三)间脑。
后脑的反应:在修习静坐的过程中,除非既空守寂,或静默沉思之辈,只把心理意识的比较宁静的状况当作静坐的功效。
那就无从做进一步的探讨。否则,静坐的工夫愈久,必然会引起生理的反应,等到生理气机的反应经过肾脏、腰、背以后,它
就自然而然的会上升到后脑阶段。当这无形无质的气机到达后脑(玉枕)的时候,最为普通的反应,便是感觉神志不太清明,
有点昏昏沉沉,进入似睡非睡的状态。在佛家修习“止观”或“禅定”的立场便叫这种现象作“昏沉”。是修道的障碍之一。
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场来说,也有误认这是“浑沌”或“坐忘”的境界(其实是相似“浑沌”与“坐忘”的情况,并非真实。
)因为道家是依身起修,首先侧重在生理上的生命能作入手的法门,所以认为这种现象是“养生”的妙境,这不能说是完全错
误的观念。佛家是从心性入手,一下子便想抛开“身见”而直接进入性灵的领域,所以凡是“昏沉”或“散乱”妨碍了性灵清
明自在的现象,统统须要扬弃。因此便认为它是障道的因缘。如果认清了原理和原则,佛道两家对静坐过程的异同,都不是“
是非”的重点,只是所取的入手方法,各有不同的初步目的而已。其实无论佛道两家如何的不同,一个人,总离不开身心的相
互关系和身心的相互影响。即使不注重身体,但当你进入静定的境界,仍然还离不开此身的作用,还须仰仗此身,然后才能打
破这个躯壳樊笼的束缚。因此宋元以后的道家对于依身起修的理论便有“借假修真”的说法了。
当气机进升到后脑而呈现浑然昏昧的状态时,如果是体力不足或身心疲惫的人,他就会垂垂欲睡,甚至,连带体力也不能
支持静坐的姿势了。这种情形,应该是脑部的“氧气”不足,等于人在疲劳欲睡时,就自然而然要打呵欠一样的情形。倘使不
是体力不足,因为气机上升到后脑的关系。当他在似睡非睡的境界中,最容易引起的现象,首先便是眼前昏昧,一片无明,渐
渐的会进入似梦非梦的光景,犹如昏黄隐约的状态。这便是由后脑神经影响到眼神经的反应关系。许多人在这种状态中,便会
像梦中见物一样,在昏昏迷迷中,看见许多事情和影像,可喜可爱的,可怖可悲的,种种情形因人而异。它配合了下意识(佛
家唯识学中所说的独影意识)的作用,便会引起许多心理,和清醒以后思想观念的种种变化,一般人所谓“入魔”,或者真的
有了问题,都是出在这个阶段。其中变化情况,非常复杂,它和一个人平常的智慧、思想、个性、心理、生理等,都有相互因
果的密切关系。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指导,或者缺乏自信、缺乏健全的理智与正确的思想,实在很容易走入岔路。
倘使了解了这些道理当时便不理会这些现象,因为过了黑暗的夜里,一定就会破晓。那么,只要经过这一阶段,便会稍觉
清醒。或者眼前呈现点点的星火之光。或如萤火,或如钩链。或者有各种不同的光色。它都与自己内部生理的健康有关,所以
才会出现在“内视”的境界里面。(至于何以会有这些光景现象的出现,其中原理实在不太简单,以后再说。)可是一般静坐
的人,大都到此便自然而然地会想下坐,或者腿麻身僵而无法支持了。
如果是身体内部并不真实健康,或者头脑与五官部分已有病根潜在,或者如中医所讲“上焦”有火(发火)。或胃部消化
不良,以及其他肠胃病与各种轻重病症的关系,也可能因此而呈现眼角膜发红,或耳鸣、耳塞等似乎是病的现象。如果是牙齿
有病的,很可能便有牙痛或牙齿动摇等状况出现。如果是有感冒潜伏在内,或者其他原因,也可能会在淋巴腺相似发炎,或者
头脑神经疼痛,或前后脑神经疼痛等症状发生。但千万要记住这不是因为静坐而带给你不祥的毛病,实在是因为早已有病根在
内,经过静坐而促使它的发现。换言之,这是因为静坐的关系,促使自己内在的体能发生自我治疗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恒,再
配合医药的治疗,必然可使自己恢复绝对的健康,因此,自古学道的人,经常都必须对医理有所心得。
27、静坐与后脑的反应
在静坐的过程中,当气机达到后脑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的阶段,虽然值得欣喜,但也是很麻烦而复杂的阶段,极
须小心与理智的审择,需要真能了解习静和修炼的“助伴”方法,例如:需要懂得医学上的气脉、针灸、药物以及其他许多“
助伴”的功夫和知识等。所谓值得欣喜的,是说过了这一关便可打通中枢神经与大脑神经部分的气脉,而渐入佳境了。所谓麻
烦而复杂的,是针对一般体能衰颓、或脑神经已有病态而尚未发觉,或者是先天性即带有精神病态和心理不正常的人而言,每
每到此一关,便发生许多歧路,甚至,中年以上的人来说,也很可能发生类似高血压的难受感觉。其实,绝不会有高血压的可
能,只是感觉上难受而已。如果到此自作聪明,再安用守意于上丹田-一脑部,便会导致红光满面,而发生高血压的征兆了。一
般世俗的观念,往往认为红光满面便是修道有成的效果,那真是大有问题的事,切切不可错认。
其次,当气机到达后脑时,耳根很可能就会听到内在奇异的声音,以及耳塞、耳鸣等的感觉。这种现象,都由于气机到达
后脑时,脑神经部分的气脉将通未通,因此受到气机的震荡而发生的脑波作用,如果其人的理智不够清明,便会引发潜意识深
处种种的幻觉。例如:有深厚宗教信仰(无论任何宗教)的人,他便会幻觉为神异的声音,千奇百怪,难以缕述,但总不外与
见闻、知觉、经验有关的事,彼此互相穿凿附会而已。甚至,有时候证之于小事,好像也颇灵验,因之便认为是他力(仙佛或
主宰、先知等)的灵感声音,或误以为是神通中的耳通。其实,这就是证明心力的本身,它的确具有灵验的感应功能,而这些
反应只不过是一种小小证验的现象,并非是真正的“耳通”,而且对大事也绝不灵验,如果妄信为真,必成魔境。若能不随境
转,或者时常咽津纳气,放松头脑的感觉(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放心引气下降,便可安然过此一关,而转入前脑
。倘使能懂得道家的内功、密宗的体功,以及瑜伽术的调整方法,再借助医药的辅佐,那就更好了。
但到此必须注意,有许多学习静坐的人,在静坐的过程中,气机发生了变化时,心念的注意力往往会被感觉的境界牵制,
尤其到达脑部的时候,对感觉的注意力更为强烈,因此而促使小腹收紧、横隔膜上缩,甚至,连带而有胃口不开,食欲不振、
大便不畅,或大便秘结等暂时的现象。如果偶然用些消炎剂或通便药等,也有帮助,但无论是中药成西药,最好要有医学的知
识和经验,例如:中国医药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心脏与小肠、膀胱等又互为表里。有时为了调治便秘,运用气功而舒畅肺气
,就能不药而通。心脏紧张过分,有时会引发膀胱的变化,与小便的异常,例如:惊恐过度,不知不觉便会遗尿,或小便频繁
,俗说吓得屁滚尿流,便是表明心理足以影响生理最明显的事实。学习静坐的人,倘使没有真正实验到家的过来人的指导,应
该多多参照医理,大致也可以帮助你不会出太大的毛病。
28、前脑的反应
在静坐的过程中,当气机到达前脑时,当然已在通过后脑之后的阶段。此时反应的现象不如在后脑时复杂。它的反应,最
有可能而极普通的现象,便是前额左右两边太阳穴的气胀,两眼皮有重垂而昏昏欲睡的感觉。如果体力气机较为充沛的人,便
感觉后眉心和鼻根(山根)之处,有鼓胀或轻微刺激的感受。但杂念纷飞的情形,到此便自然减少而微弱,虽然神思与心境,
并不清明,而带有轻度昏沉的感觉,但较过去发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已经迥然有别。唯一不好的象征,便是容易引起眼
睛的充血,而使眼膜有红丝如发炎的现象。并且到此往往眼观光景,或如一团太阳之光,或如月亮之光,或如点点萤火之光,
有时闪烁不定,有时固定不变,不论闭眼或开眼都如在目前。甚至,在这些光影中,可以看见人物并预知未来的事,因此,有
人便认为这就是眼通的神通境界。有许多人因先入为主的观念,深入佛学道术的所知障,如执着圆陀陀、光烁烁等形容术语,
就当为真实,而认为这种光明,就是自己性光的显现。禅宗呵斥为光影门头,道家认为是幻境,就是对此等初期的现象而言。
其实,这是因为气机在脑神经里闪烁不定,所以由心念之力与脑波的震动互相排荡磨擦,而发出的暂时变化现象,并非真实。
至于光色的不定,那是由于腑脏之间潜在有未发病症的象征,例如:肾脏(包括生殖神经等部分)衰弱有病,往往便反映出黑
点的黑光;肝脏衰病,光的反映则是青色;心脏衰病,反映则呈红色;肺部衰病,反映白色;脾胃衰病,反映是黄色;胆衰病
,反映是绿色;如果配合神秘的测验,凡是黑色光景者,主灾晦,青色主忧悲;红色主横逆;绿色主魔障;黄、白最为平安而
吉祥。不过这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定法,须知“一切唯心”与“心能转物”的道理,“但得正身心,魔境可转圣”,只要在自己
一念的邪正之间,深自反省检点心里的思想和行为,力加忏悔,才是正理。如果眼球充血不散,必须配合医药,自然有利而无
害。
其次,停留在前脑的气机有时因不知道当的调整和导引,便顺势而冲向鼻端,引发鼻窦神经潜在的病症,就会经常流青鼻
水,变成鼻窦炎的现象。有一派的道家,认为这种现象,便是精气走漏的毛病,必须要紧搐鼻子,使其元气不漏,才不会丧失
至宝,其实,这种现象,是不是精气走漏,姑且不加辩论,到此紧搐鼻子,倒不失为对治的良法。不过,如何紧搐,那是一大
问题。最好而最有力的治法,必须经过医学的证验,确认这种鼻水并不带有浓计或其他病菌,则只要净出鼻水,然后倒吸再流
的液体回去,如此多咽几天就可不药而愈,另入佳境了。否则,也有人因此而多年流青鼻水而难以痊愈,因此而引发其他的病
症。过去我亲眼看见许多出家的和尚或道士,以及修道学怫的人,作功夫到此都犯有此病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于是便学唐末高
僧懒残与寒山子的”寒涕垂膺”来自作解嘲,真是“其鼻可同也,其愚不可及也”。笔者过去也曾经在此过程而受三年之患,
终因“天启其牖”才自知其调理而转入胜境。思之,不禁为后之来者一叹!如过此一关,便有内闻檀香气味,和各种香气的反
应。那都是发自内脏正常的体香,并非完全是外来神秘的气息。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