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无常观
佛教无常观
“常”在中文里有恒定,永久不变的意思,“无常”是中文词语,最早的“无常”出现于《易经》‘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孔颖达 疏:“上而欲跃,下而欲退,是无常也。”《庄子·在宥》:“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后佛教在中国流传,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无常”一词也被吸收,用作佛经翻译,网上又流传说“无常”,“毕竟”等词是来源于佛教 ,这是错误的,佛教在中国发展时吸收了大量的中土文明,将许多汉语词汇添加到了佛经里或用作佛经翻译,所以佛经中出现的汉语词汇并非都源自于佛经。
佛经中的“无常“来自于中文词语”无常“意思与中文词语里的”无常“意思一样,是讲一切都在变化,无常是讲原则,变化是是讲现象。佛家说无常,中国《易经》叫变易,变化。佛教讲的「无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无常观,其实就是对「死」的看法及观念。
“刹那无常”是随时在变。如这个盘中的西瓜,看起来没有改变,其实中间在变。
“分段无常”,比如上午、中午、下午,夜里、白天,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段一段都不同。
“种类无常”,各种变化不同,比如泡个茶、抽支烟,飘出来的也不是水,也不是火,像雾像烟一样,不同类的变化。又比如恐龙消失了,恐龙这一类动物灭绝了,种类不同也都在变化。如果认为今天的成就是大成就,那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成就也会变去的,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世间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所谓「凡是存在」的,那就无所不包,因为宇宙之间所谓的存在,有属于有形的物质存在,我们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的都是;再来就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也是属于存在的一种,譬如我们的思想、观念、学问、学识、念头,都不是永远如此,永不改变;我们的心念时时刻刻、刹那刹那不停的转变,我们即使拥有固定的思想观念,可是遇到某种机缘,思想观念也会改变,这是属于无形、抽象方面的无常。
那么,心外之物,譬如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界,也是无常的,是由细胞组成,而细胞却是不停的在新陈代谢,因此我们的身体当然也会跟着无常。我们的身体从初生的婴儿体,到童年、少年,经过了青壮年,然后就会趋于衰老,甚至病变,到时候一定会死亡 ── 所谓肉体的生、老、病、死。其它譬如桌子、椅子、田地、房子等种种器具物品,时时刻刻也都在衰变当中,不可能永远保持固定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器物的「生、住、异、灭」。
至于山河大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大宇宙,也都是时刻在转变衰败,最后也会趋于毁灭,这就是「成、住、坏、空」。不管是精神界还是物质界,都是无常的,人最后会死,物最后会灭,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人类智慧有五种痴:“界、入、阴、卑贱、垢污”。“界”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都有限度,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有个界限;逻辑观念也有界限,你跳不出这个界限。“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入,是外界的影响刺激进来。“阴”,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像黑暗一样把我们的智慧盖住了,使我们不得明净智慧,对身心的细微变化运行看不清楚。“卑贱”,自己无能,不高贵。“垢污”是很脏。
这五种痴怎么来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修行,或者是观六界得度,或观三界跳出;或者观五阴、观六入,修白骨观、不净观,或者修安那般那。观是能增功德,通过各种观法得度。或者有些统统不修,观第一义,当下就是,像禅宗一样,就明白了。这些都是对治五种痴的法门。
“渐渐死”是整体来讲,这个身体慢慢老化,以至于死。庄子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你生出第一天,已经开始死亡,第二天已经不是第一天的你了,二十岁的你不是十九岁的你了。所以庄子讲,“不亡以待尽”,一边活着,一边等死,这是他的生死观念。
“顿死”是突然死了,比如心脏病发了,或脑溢血,这个人立即死掉。你们相信医生关于死亡原因的论断吗?人死了,医生检查这个身体的机能停的部位,如停在心脏,就说心脏病致死,从结果来论断病因是靠不住的,可是现在人相信。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心脏病或脑溢血的前因,医生搞不清楚。
“行尽死”,行因在这里就是寿命,寿命是动力,行者动也,动力完了,寿命也就完了,就像电源用完了,就停电一样。
“刹那死”,刹那是很快,一弹指九十个刹那。刹那之间,我们身内的细胞,思想的念头,都在死亡。死亡这个现象,代表了生命的无常。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强调无常感的重要,并常引用「四种马」来譬喻众生感觉「无常」程度的不同。
第一种是「良马」,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跑」。这种马很聪明,看到主人的马鞭,就知道要跑,不可以再慢吞吞的走了。
第二种是「好马」,虽然没有像良马那么聪明,可是主人的马鞭碰到它尾巴的毛端,它就知道要跑。
第三种是「庸马」,这种马就比较迟钝了,必须等到马鞭打在身上觉得痛了,才吓到、晓得要跑。
第四种是「驽马」,这种马最迟钝,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晓得要跑。
四种不同程度的无常感
这四种马譬喻四种对「无常」不同程度感觉的人。
第一种人,他看到花开花落,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看到火葬场烧死尸的浓烟,就感觉到生死事大,就会去思惟「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死了还有没有死后的世界?如果没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还有,死后会是怎样的世界?是苦?是乐?」他会去思惟这个问题,而想要去了解它。如果真有死后的世界,那么他要追寻绝对安乐的世界。这种人在佛门是根器比较敏锐的,只要看花朵开了,虽然生命非常灿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花朵枯萎了、凋零了、掉落了,他当下就感觉自己跟花朵一样。
第二种人,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灵车经过,就体会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所以引起学佛修行的心。
第三种人,必须让他看到自己的邻居或朋友的死亡,或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才体会到总有一天也会轮到自己,因此想到非修行不可了。
第四种人,必须等自己最亲近、最关心、疼爱的人,譬如自己的父亲、母亲或兄弟死去了,他才会警觉到自己不久也会像他们那样。如果连亲人死亡,也没有深切的感受,直到自己年纪衰老,重病在身,才感觉无常,这是比较迟钝的人。若是连自己老病来临,也不觉得无常已经迫在眉睫,那真的是毫无无常感的人。没有无常感的人比较没有宗教情操,也不会去追求宗教的信仰并进一步修行。
阎罗王的来信
在佛门里面所谓老实学佛、老实修行的人,必定有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无常感很重;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并不是等到人老或者重病才想到无常,即使年纪轻轻,身体健康,他也会觉得无常就在眼前,这就是无常观深厚的人。他会积极的去学佛、修行,如果不精进的话,是不可能成就的,何况要在今生今世解决生死轮回,那非修行不可,因此可知无常观的重要。
佛经中的“无常“来自于中文词语”无常“意思与中文词语里的”无常“意思一样,是讲一切都在变化,无常是讲原则,变化是是讲现象。佛家说无常,中国《易经》叫变易,变化。佛教讲的「无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无常观,其实就是对「死」的看法及观念。
“刹那无常”是随时在变。如这个盘中的西瓜,看起来没有改变,其实中间在变。
“分段无常”,比如上午、中午、下午,夜里、白天,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段一段都不同。
“种类无常”,各种变化不同,比如泡个茶、抽支烟,飘出来的也不是水,也不是火,像雾像烟一样,不同类的变化。又比如恐龙消失了,恐龙这一类动物灭绝了,种类不同也都在变化。如果认为今天的成就是大成就,那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成就也会变去的,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世间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所谓「凡是存在」的,那就无所不包,因为宇宙之间所谓的存在,有属于有形的物质存在,我们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的都是;再来就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也是属于存在的一种,譬如我们的思想、观念、学问、学识、念头,都不是永远如此,永不改变;我们的心念时时刻刻、刹那刹那不停的转变,我们即使拥有固定的思想观念,可是遇到某种机缘,思想观念也会改变,这是属于无形、抽象方面的无常。
那么,心外之物,譬如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界,也是无常的,是由细胞组成,而细胞却是不停的在新陈代谢,因此我们的身体当然也会跟着无常。我们的身体从初生的婴儿体,到童年、少年,经过了青壮年,然后就会趋于衰老,甚至病变,到时候一定会死亡 ── 所谓肉体的生、老、病、死。其它譬如桌子、椅子、田地、房子等种种器具物品,时时刻刻也都在衰变当中,不可能永远保持固定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器物的「生、住、异、灭」。
至于山河大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大宇宙,也都是时刻在转变衰败,最后也会趋于毁灭,这就是「成、住、坏、空」。不管是精神界还是物质界,都是无常的,人最后会死,物最后会灭,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人类智慧有五种痴:“界、入、阴、卑贱、垢污”。“界”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都有限度,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有个界限;逻辑观念也有界限,你跳不出这个界限。“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入,是外界的影响刺激进来。“阴”,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像黑暗一样把我们的智慧盖住了,使我们不得明净智慧,对身心的细微变化运行看不清楚。“卑贱”,自己无能,不高贵。“垢污”是很脏。
这五种痴怎么来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修行,或者是观六界得度,或观三界跳出;或者观五阴、观六入,修白骨观、不净观,或者修安那般那。观是能增功德,通过各种观法得度。或者有些统统不修,观第一义,当下就是,像禅宗一样,就明白了。这些都是对治五种痴的法门。
“渐渐死”是整体来讲,这个身体慢慢老化,以至于死。庄子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你生出第一天,已经开始死亡,第二天已经不是第一天的你了,二十岁的你不是十九岁的你了。所以庄子讲,“不亡以待尽”,一边活着,一边等死,这是他的生死观念。
“顿死”是突然死了,比如心脏病发了,或脑溢血,这个人立即死掉。你们相信医生关于死亡原因的论断吗?人死了,医生检查这个身体的机能停的部位,如停在心脏,就说心脏病致死,从结果来论断病因是靠不住的,可是现在人相信。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心脏病或脑溢血的前因,医生搞不清楚。
“行尽死”,行因在这里就是寿命,寿命是动力,行者动也,动力完了,寿命也就完了,就像电源用完了,就停电一样。
“刹那死”,刹那是很快,一弹指九十个刹那。刹那之间,我们身内的细胞,思想的念头,都在死亡。死亡这个现象,代表了生命的无常。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强调无常感的重要,并常引用「四种马」来譬喻众生感觉「无常」程度的不同。
第一种是「良马」,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跑」。这种马很聪明,看到主人的马鞭,就知道要跑,不可以再慢吞吞的走了。
第二种是「好马」,虽然没有像良马那么聪明,可是主人的马鞭碰到它尾巴的毛端,它就知道要跑。
第三种是「庸马」,这种马就比较迟钝了,必须等到马鞭打在身上觉得痛了,才吓到、晓得要跑。
第四种是「驽马」,这种马最迟钝,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晓得要跑。
四种不同程度的无常感
这四种马譬喻四种对「无常」不同程度感觉的人。
第一种人,他看到花开花落,就体会到人生的无常,看到火葬场烧死尸的浓烟,就感觉到生死事大,就会去思惟「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死了还有没有死后的世界?如果没有,那就一死百了;如果还有,死后会是怎样的世界?是苦?是乐?」他会去思惟这个问题,而想要去了解它。如果真有死后的世界,那么他要追寻绝对安乐的世界。这种人在佛门是根器比较敏锐的,只要看花朵开了,虽然生命非常灿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花朵枯萎了、凋零了、掉落了,他当下就感觉自己跟花朵一样。
第二种人,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灵车经过,就体会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这样,所以引起学佛修行的心。
第三种人,必须让他看到自己的邻居或朋友的死亡,或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才体会到总有一天也会轮到自己,因此想到非修行不可了。
第四种人,必须等自己最亲近、最关心、疼爱的人,譬如自己的父亲、母亲或兄弟死去了,他才会警觉到自己不久也会像他们那样。如果连亲人死亡,也没有深切的感受,直到自己年纪衰老,重病在身,才感觉无常,这是比较迟钝的人。若是连自己老病来临,也不觉得无常已经迫在眉睫,那真的是毫无无常感的人。没有无常感的人比较没有宗教情操,也不会去追求宗教的信仰并进一步修行。
阎罗王的来信
在佛门里面所谓老实学佛、老实修行的人,必定有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无常感很重;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并不是等到人老或者重病才想到无常,即使年纪轻轻,身体健康,他也会觉得无常就在眼前,这就是无常观深厚的人。他会积极的去学佛、修行,如果不精进的话,是不可能成就的,何况要在今生今世解决生死轮回,那非修行不可,因此可知无常观的重要。
游客2014- 游客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