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计我执”和“俱生我执”
“遍计我执”和“俱生我执”
索达吉堪布 “定解宝灯论讲记”
……
虽然常我已断除,俱生我执依蕴生,
论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也。
对常我可作两种解释:一种是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我,是世界万物的作者,它周遍一切而恒常存在;另一种,《入中论自释》中明显讲到,佛教内声闻十八部中有些人为,若“我”断灭则生死轮回的所依不存在,故应存在我的常有相续。
因小乘经论中未能究竟抉择法无我,所以他们始终认为,建立万法的基础——无分微尘以及刹那心识应该存在,若心识的相续不存在则前世后世无法延续。
总的来说,所谓常我,不仅外道,即使佛教内部也有人如此承许。《入中论》中对此观点作了着重破析,此处不再赘述。
我执可分为遍计我执和俱生我执两种,对此,藏传佛教各宗派的认识方法也各不相同。根据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衡量,所谓遍计我,即原本并未执著某法,但依靠其他教派的观点,认为有常有自在、周遍于一切处的我存在。
而俱生我则指自古以来每个众生都会执著的“我”,比如牦牛会产生“我”要吃草“我”要喝水等想法,这种想法与生俱来,即使没有学习任何宗派也会出现“我”的想法,这就是俱生我执。
那它们的对境是什么呢?
俱生我执的对境是自己的身体、五蕴以及心识。
对于遍计我执的对境,各种宗派说法都不尽相同,一般来讲,所谓常有自在的我或认为整个万事万物是我,这就是遍计我执的对境。
因此,欲证人无我只需将五蕴的聚合证悟为空性就可以,没必要抉择常有自在的我、细微的我。此处,麦彭仁波切说常有自在的我虽已断除,但并不妨碍俱生我执的产生。为什么呢?因俱生我执依靠粗大五蕴产生,只要对五蕴的聚合有执著,俱生我执就仍未断除。
颂词中的“论”即指龙树菩萨的《宝鬘论》,其中讲到说:“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此处,对于常有自在的我或小乘所说的常我并未涉及,而是说,我执依靠蕴执产生,在蕴执未灭尽期间,我执不会灭尽,这样就无法证悟人无我。因此,阿罗汉必定要证悟蕴聚之空性,否则,正如麦彭仁波切给札嘎仁波切的辩论书中所说——若未证悟蕴聚空,则声闻仍不得解脱。
《现观庄严论》中说:“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般若为四圣者之因,故而声闻缘觉应证悟圆满人无我以及部分法无我。
辛二、释彼教义:
此义假立因蕴有,执彼之心便存在,
假立之我因具故,我执之果不会灭。
龙树菩萨《宝鬘论》中的观点认为,只要假立之蕴存在,则执著它的心就不会灭尽。若阿罗汉对五蕴仍有执著而未证悟空性的话,那他的我执根本不会消失,就像《释量论》中所说:因具足之时,果必定会产生。
凡夫通常将假立的五蕴执著为我,但真正对其详察细审,整体不是“我”、支分不是“我”、心也不是“我”,真正去寻找时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虽然不存在,但无始以来的习气特别严重之故,人们一直将五蕴聚合执著为“我”,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将五蕴进行一一剖析,比如一座房子,将房子拆成木板、石块等堆积于一处,人们就再也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房子”。
大圆满中常说“破心房”,意即执著之心就如房子一样,对它的来龙去脉里里外外去寻找时根本得不到。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将木板继续分析下去,只要把房子破开之后,就不会再有“我的房子”的贪念,或许会出现“我的木材”等想法,但这种执著于此处已成法无我,而阿罗汉只需破除如同“聚合房子”般的人我执即可,不必向下继续分析。
“蕴聚”在藏文中叫做朋布,喇拉曲智仁波切将其解释为整体,也即粗大的聚合称为五蕴。依据龙树菩萨的观点,乃至蕴聚存在期间,我执就不会破除。因此,俱生我执的对境是五蕴的假合,若未通达此为空性,则阿罗汉无法获得圣果,更不要说菩萨和佛的果位。
但是,对声闻缘觉来讲,要证悟细微法无我相当困难,而格鲁派“承许三乘见道同”的观点,更是难以成立,诸多过失都在所难免。
因为常我虽已断,然依执蕴假立我,
俱生贪境未断故,生起我执无障碍。
通过种种观察方法,或依靠中观理进行分析,虽然常有我已经断除,但以此根本无法灭尽我执。从众生的亲身体验来讲,没有人执著常有不变的我,我执的对境就是五蕴假合,人们将此执著为“我”;而我所执的瓶子等法为遍计我执的对境,这一点在月称论师的相关教义中讲述得十分明显。因此这里说,如果俱生我执贪著的对境没有断除,由于因具足则果必产生之故,生起我执之果决定无有丝毫障碍。
在《入菩萨行》、《中观四百论》等论典中都讲到了有关修习无我的窍诀,但其中并未抉择细微的法无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体、心识、感受等执著为我,这样的“我”,可以通过大圆满的窍诀认识自心本性进而破除,或者依靠大中观的各种观察方法,如依靠《澄清宝珠论》中四念住的修法进行观察分析。
总而言之,任何一个人都需要破除我执,这一点若未破除,那在三界轮回中必定会感觉有无量无边的痛苦存在。世间当中,有些人的我执比较小,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坦然面对,还有人无始以来的我执力量特别强,尤其对蕴、对自身的感受、对心都无比执著。
实际上,一切万法的本性就如虚空,本来即是清净无染的,但众生以无明烦恼产生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真正观察时,其实只是处于一种迷惑当中,所谓的我丝毫也不存在,而众生由于未能了知这一点,才在三界轮回中感受了百般苦恼,由此,必定会因造作恶业而不断受生轮回。
是故断除诸烦恼,必须证悟蕴等空,
此说不符圣教义,月称如实释此义。
果仁巴尊者认为:欲获得阿罗汉果位,对五蕴的细微部分也需要证悟空性。其他个别宗派也有如是承许。而实际上,此说法与中观创始者、释迦牟尼佛亲自于《大鼓经》《楞伽经》等经典中授记的第二大佛陀——龙树菩萨的观点完全不符。
堪布根华在注释中将龙树菩萨的观点全部解释为断常有自在的我,因常有自在的我并非俱生我执的对境,要断除俱生我执必须通达蕴聚为空性,因此,阿罗汉对遍计我以及无分微尘不一定证悟为空性。
或者也可以如麦彭仁波切所说,以月称论师《入中论》中的观点对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做出如理如实的诠释,此论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又云:“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稀有。见自室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倘此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
并且,月称论师讲到一地菩萨时,引用七教三理说明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而在六地讲空性的分类时,论师说声闻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未对其进行圆满修持,对这一问题宣说得非常清楚。
佛经中说:各种分支的聚合可以称之为马车,同理,依靠五蕴的聚合,名言中称其为众生。麦彭仁波切于多处引用过此教证,也就是说,诸多零件聚合起来之后,可以称为马车,但将零件一一分解时,车的概念便无影无踪了;所谓五蕴的假合,在世俗中称为众生,而对五蕴进行破析时,众生或者我根本是子虚乌有。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说:“是故无有异蕴之我,离诸蕴外无我可取故。”意思是说,五蕴上无有所谓的我,而我除五蕴之外也完全不存在。蕴聚上没有我,我除了蕴聚也是没有的,因此,既然没有我,我所自然而然也会如同没有墙壁的花纹般销声匿迹。
通过上述观察,即使暂时不能彻底断除我执,但它的力量肯定会日渐衰减。众生无始以来积累了非常浓厚坚固的恶劣习气,对于这样顽固的恶习,必须长时间持之以恒地精进努力修行,否则是很难断除的。
邬金丹增诺吾说:若能听闻三遍中观,我执一定会有所减少,此与大圆满相差无几。以前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一金刚语。尤其《中论》与《入中论》,它们对断除我执有非常大的帮助,依靠这样的殊胜窍诀,一日三省,我执的力量一定会渐渐削减无余。否则,每天听凭所谓的“我”任意妄为,不知警醒,那我执必定会在原有基础上肆无忌惮地增长扩大,这样一来,各种烦恼也将接踵而来,使自己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辛三、以喻说明此理:
倘若了知假立我,灭除我执已足矣。
如虽未知绳无有,而见无蛇断蛇执。
自宗通过何种方法断除人我执呢?倘若不仅从道理上,而且已经真正现见蕴聚为空性、是迷乱假立的,这时即称之为证悟人无我。
了知有现量了知、理论了知、总相了知等多种多样的类别,此处所强调指出的是,并非口头了知,而是真正通达人我只是蕴聚的假立,通过如理如量的修行,俱生我执的对境已经灭尽,当对境不复存在时,依靠对境产生的果也自然而然不再出现。
需要再再强调的就是,通达人无我根本不需证悟无分微尘为空性,这一点非常关键,而且上述争论的起点即在于此,因此,大家一定要将这一关要牢记于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通过比喻进行说明,比如有人黄昏时见到一条花色绳子,误认其为毒蛇,恐惧异常,后来依靠灯等的光亮照见之后,才知道原来只是花绳而非毒蛇,于是恐惧感顿然消失。这时,不必对花绳再次抉择——绳子实际是由毛线组成、毛线也并不存在等等,这纯粹是多此一举,因为只要了知仅仅是花绳即可遣除对毒蛇的恐惧,再没必要继续分析下去。
在上一比喻中,对毒蛇的恐惧实际是人我执,对绳的执著则属法我执,二者是分开比喻的。龙树菩萨在《微尘证悟品》中也说:黄昏时对毒蛇的恐惧是人我执,对绳子的执著是法我执。通过这一教证,对龙树菩萨的观点也可一目了然,也就是说,如毒蛇般的人我执是产生轮回痛苦的根源,若通过各种方法证悟其为空性,虽未了知绳子不存在,但对轮回的恐惧已经断除,如果希求断除所知障,则继续观察绳子同样不存在也是必行之举。
《四百论》中说:“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诸位修行人,最初趋入佛门时,首先需要遮除非福德的恶业,行持善法;中间应对人我进行遮破;最后,如同绳子等边见也应一一破除而现前大智慧。
对阿罗汉来讲,首先破除我执时,只要了知蕴聚为空性就足够了,但如果想要获得菩萨或佛的殊胜果位,则再次详细观察十分有必要。
年轻有智慧的人还是需要系统的闻思,在此基础上如理修行,这样很容易生起现空双运的境界,这时所生起的境界任何人也无法遮破,因为是依靠诸佛菩萨和自己的智慧抉择出来的,即使佛陀现前也不会有所改变。
《般若灯论》中讲到一个比喻:远看海上黄花,心中默想花根必存于海中无疑,再次观察发现,此花似现于海中实乃缘起显现而已。这种花据说在有些国家确实存在,其根虽于海面上显现,但于何处也难觅其踪影。
同样,人我、法我表面看来似乎存在,有“我在走路”、“我在吃饭”、“我的房子”……可是真正观察,“我”根本不存在,到底是“谁”在走路、“谁”在吃饭,“房子”根本不存在,怎么就成“你的”了?
正如荣索班智达所说:若已通达外境皆为等同,了知自心皆属迷乱,此时即已证悟空性。不论外境好或不好,都与法界无二无别,仅是自心迷乱习气的显现而已,实际根本不存在,这一点是任何智者都无法遮破的。
现今的社幷会环境十分复杂,到处充满着麻痹人类思想的流毒,因此,每个人不应仅在口头上说,而是内心真正对佛教生起定解,这一点特别重要。修行人虽然在寂静地方自己修持,但若是逃避人群,又如何度化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但反过来说,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众生、复杂多变的社幷会时,若自相续不具足定解,自利尚且难保,又何谈利他?因此,以定解摄持自相续,不要使自己的修行半途而废,否则真的太可惜了。
麦彭仁波切也说:现在的大多数人对词句十分耽著,能够品尝甚深法义妙味的极其稀少。因此,所谓的闻思修行,不应仅于词句上耽著,对一字一句的含义都应细心体会,运用到自己的相续当中。
显宗与密宗其实大同小异,大可不必以过多分别寻伺强加区分,显宗有其殊胜的抉择方法,密宗也有不共的窍诀,不论有缘修持何法,关键是自相续要生起真正的定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戊二(宣说自宗观点无二双运)分四:一、以喻说明自宗观点;二、此以瑜伽现量可见;三、如此承许不堕常断之边;四、许此境界极为稀有。
己一、以喻说明自宗观点:
故自宗许观水月,水月本性毫不得,
无而现见水月时,虽是无遮却可现。
自宗承许:水月的空性并非天月不存在,而是眼前所现之水月,虽然显现,但显现的同时,于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何处也寻觅不到水月一丝一毫的本体。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以窍诀方式为我们抉择了诸法的究竟实相,虽然诸位高僧大德本体无二无别,但显现上来说,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的智慧确实无与伦比。
此处说,就如同水月一样,万法的本体虽是空性,但空性之中不灭显现,这才是真正的现空双运。确实,通过详详细细的观察,内心深处真的认为:一切显现如同眼前的水月一般,虽然显现,但正在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空性的同时却可以无欺显现。
《入中论》说:“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三摩地王经》中也有“清净皎洁之明月,现于清澄之水池,虽无自性可显现,一切诸法如是观”等词句,意即是说,天空中皎洁的月亮可以现于水池之中,但显现的同时,无有丝毫自性,虽然无有自性却仍然不灭显现,对一切诸法皆应如此观修。
密宗也认为,一切诸法本来清净,本净之中可以无勤显现,而一切所现均是智慧的游舞。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在抉择见解时,也专门引用了水月的比喻,对此,大家应牢记于心。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胜观部分中讲解的方式与此处基本无有差别。一般来讲,宗喀巴大师对中观的抉择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即是水月的方式,而另一种则是针对渐次根基者,他说:众生的执著有三种,即水月般的执著、月亮成实的执著、无有月亮的执著,三者中,最后一种执著不能破,而实有的执著一定要破。
无论如何,自宗在实修过程中亦应如此,了知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一切法都不是正量,虽然显现,但显现的本体就是空性。不过,凡夫人很难通达现空双运的甚深含义,通过水月的比喻了达自心本体,经常串习,这一点非常重要。
己二、此以瑜伽现量可见:
空性显现凡夫前,虽似相违于现见,
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
有人认为:既然说现空双运,为什么显的时候空观不起来,空的时候显观不起来呢?
凡夫人由于不具修持,且二障未无余灭除之故,现空无二的智慧还不能现前,只能依靠教理及上师的指点了知。因此,我们现在应努力积资净障、精进修持,使相续中的所有障碍无余消尽,这时现空无二的境界也会自然而然地显现。
如同水月般空即是显、显即是空的双运境界,在烦恼、所知二障尚未清净的凡夫面前似乎相违。因凡夫的相续毕竟有限——柱子显现时,怎么空也空不了;但以中观理抉择,柱子真的是空性,这时,前面的显现又不知躲到何处去了。凡夫即是如此,显现与空性二者很难同时在心前生起,就像质量绝佳的望远镜,虽然能够显现极远处的山河大地,但对自己眼前的细微色法却模糊难辨。
这就是凡夫人的境界,在未到达一地之前,从道理上虽然可以抉择为空性,但真正遇到违缘时却怎么也空不了。根登群佩说:以理观察时,我确实不存在,但在针刺破手指时仍然疼痛难忍,这时好像我又存在了。这种说法是针对初学者来讲的,若能精进闻思修行、积累资粮、忏悔罪业,获得一地时,现即空、空即现的境界会自然而然生起的。
如此殊胜的境界凡夫虽然不能马上生起,但若已从道理上了知万法空性,对于压制自相续的贪嗔痴等烦恼还是十分有帮助的。
如此殊胜的境界,凡夫面前现似相违,于圣者前却根本不相违,对此,自古以来的诸传承大德们一直在齐声赞叹,认为这样的现空双运奇妙无比,异常稀有!无垢光尊者也说: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所见到的显而无自性真的很稀有。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虽然可以见到万法之显现,但显现的同时却无有丝毫执著,这是凡夫人无法想象、非常稀奇的。
《大幻化网》说:“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生之中生一切,正值生时无有生。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灭之中灭一切,正值灭时无有灭。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住之中住一切,正值住时无有住。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缘之中缘一切,正值缘时无有缘。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来去中现来去,正值来去无来去。”其中以五种稀有句赞叹了这种境界。
在我们仍未得地之前,真正现空无二的境界很难生起,但与其相似的现空双运仍可显现,比如通过中观理的观察可以了知万法的确不存在,如同水月、幻影、梦境一般,这种境界也是极其稀有的。因此,应该依靠中观的推理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为什么呢?《三摩地王经》中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凡夫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假象,若了知这一点,就不会再对其产生贪执,之后继续修持使自己的身心得以转变,这就是修行。
对此现空无二的境界,诸高僧大德都异口同声地赞叹,因为这就是一切诸佛最甚深之秘密,若谁已经通达,谁就是真正的瑜伽士,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是真正的修行者。
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
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闻思之见派。
所谓有、无、二俱、非二俱皆不成立而远离四边戏论的境界,对于一般的薄地凡夫来讲,想要同时现见可谓难乎其难。因凡夫众生相续中具有烦恼障与所知障,具有十分严重的实有执著,就像镜子上沾有很多灰尘时无法清晰显现外界的山河大地一样,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极其细微,很难在凡夫具有垢染的镜面中显现,一旦将镜子上的垢染擦拭干净则山河大地也可以无碍显现。
破除四边即是真正的法界,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凡夫于短时间现见非常困难,所以,作为凡夫人应以轮番方式破除四边——首先想方设法破除“有”的执著,其次再断掉“无”的执著,比如最初修学者只能将名言与胜义分开抉择,依靠名言量观察万法于世俗中存在;通过胜义量了知一切法于胜义中根本不存在。
或者,以名言量抉择显现时,空性在凡夫心相续中完全无法显现,而对眼前所见的柱子通过胜义量衡量为空性时,柱子的显现已经无影无踪。
无论如何,显现与空性二者以凡夫分别念根本无法同时抉择,其原因就是胜义与名言的智慧未能融合为一。
因此,在这一阶段必须通过轮番的方式进行修持,首先以胜义量观察万法,将其抉择为空性,再以名言量抉择其本体的不灭显现。
现相、实相实际一味一体如同水月一般,但修行未到达一定层次之前,道理上虽然了知为显即是空、空即是显,而实际运用到自相续时显时空不了、空时显不了,这就是凡夫人的特点。
有些人说:佛陀说万法是离一切戏论的,但为什么观空时不能显现、显现时不能观空?
在没有趋达圣者境界之前,这种现象非常正常,而且佛陀并未过分要求凡夫人一定要生起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即便如此要求也是办不到的。
还有人信口胡诌: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在我相续中已经生起来了,我现在已经是三地菩萨了……
你如此信口胡说倒也无妨,但观察一下自己遇到违缘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与举动?痛不欲绝的哭声或许可以撼天震地,这样恐怕有损你这个“三地菩萨”的庄严吧!
麦彭仁波切说:初学者应通过闻思的方法抉择正见,以轮番交替的方式破除四边。如此发人深省的语言可说是妙言要道,依靠此种渐次修行的方式,不仅稳妥可靠而且具有非常甚深的含义。
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
灭尽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凡夫人首先以轮番方式了知中观教义非常重要,若没有广为闻思相关道理,真正进行抉择时,无论下再大功夫也无法生起殊胜的境界,这时,自己也会十分沮丧地认为:像我这般精进用功之人,智慧也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为什么中观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是不能生起来?甚至对中观甚深空性法门生起邪见,这种现象也很有可能会出现。
要知道,圣者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能够轻易了知的,因此首先通过闻思断除自相续的增益分别念、生起稳固不变的定解十分关键。
如此通过轮番方式越来越修习,自相续的定解也会越来越明显,就如同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所见之法界虽说都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本体,但在其所见法界的明分上却有愈加增上、明显的差别。
一般来讲,道谛是无常的,而灭谛则是常有的,当道谛的对治智慧逐渐转变为灭谛时,圆满明清的境界会无碍现前。
比如凡夫的境与有境是分开的,胜义谛、世俗谛也是分开的,但到一地时,胜义量与世俗量会融为一体,而境界越来越增上直到十地时,所有的境与有境将完全圆融合一,一切显现与空性将成为一味一体。如此善妙的境界,凡夫以语言表达时只能称之为不可思议。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于名言中圣者根本慧为有境,法界为境,依彼可说为所知。”名言中可以说以智慧了知法界,但从真正实相而言,法界并非所知。
《入中论自释》以眼翳者的比喻说明佛陀的境界非凡夫所能了知,并且说:“如眩翳人见有毛轮等性,于无翳识不以为害。如是乏无漏智之异生识,于无漏见亦无违害。”有垢染的心识不会染污无有任何垢染之智慧,正如具眼翳之眼识不会损害无眼翳者之眼识一样。
修行境界逐渐增上而灭尽一切颠倒增益之后,即可真正获得如来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以及佛陀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一切功德。这一点通过凡夫智慧无法抉择了知,只能对圣教的意义进行百般推测并依此生起信心,如此依信起修并精进行持才能真实证得。
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
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
显宗通过推理将万法的空性进行了详细抉择,对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存在相当大的执著,认为万法就是空性的。即使显宗自己不承认,抉择时,口头说起来也是离一切戏论,但凡夫心里“不存在”的执著分别仍然相当严重。
密宗从抉择离一切戏论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差别,但为了遣除显宗对空性的执著,密宗宣说了大乐智慧,也即现与空无二无别、远离一切迁变的智慧。
对此大乐智慧,并不仅仅是在论典中泛泛叙述,而是通过上师窍诀,以远离境、有境的方式亲身体验。对大圆满稍有认知的人,知道心不仅是空性,而且是与大乐无二无别的,对此空乐无别之法界,通过远离境和有境的方式可以亲自体认,这就是密法真正的特点。
显宗虽已抉择了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但是否可以通过远离境与有境的方式亲自体验这种大乐智慧呢?绝对无法做到。
此处需要提醒的是,有人认为快快乐乐的境界即是大乐智慧,或者自相续产生极大的快乐,这就是大乐智慧。前段时间,有一位居士说自己现在修得非常好,经常处于乐空无别的境界中,我问他:“所谓乐空无别是怎样的?”他说:“这是密宗最高的境界,最快乐的就是乐。”
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都认为大乐智慧就是心中特别快乐,另有些对贪爱无法对治的人,将男女之间的贪爱称为一种乐受,这些说法都已经完全颠倒了。密法中所谓的“大乐”以凡夫分别念根本无法诠解,分别念中的“乐”在密宗当中不是乐而将其称为苦,为什么呢?暂且不说密宗,《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所有的感受均为无常,属于三苦当中的行苦。
《宝性论》及果仁巴《入中论》的讲义中都说:大乘认为,一切无常法皆是苦性。不仅大乘,乃至小乘也认为一切乐受都是苦的本性,讲四法印时也说到“诸受皆苦”,只要存在一种感受,其实就是痛苦的自性,不能称为乐,唯有感受无有任何迁变的智慧境界,方可称为大乐智慧。
对大乐智慧千万不要误解,有些修行人说要找空行母,享受大乐智慧。那你是在故意毁坏密乘戒,密宗所谓的大乐智慧并非凡夫所想象的乐受,分别念当中的乐受全部是无常的,不离行苦,何时无常、痛苦的本性真正转变为一种智慧,才能将之称为乐,这样的大乐智慧在《时轮金刚》、《大幻化网》中都有讲述。
学习密法时对某些特定名词一定要掌握,在佛教历史上,依此毁坏密乘戒而堕入金刚地狱、千百万劫中受苦的公案非常多,究竟而言,密宗的真正含义必须依靠善知识才能得到。
意思就是说,密宗为遣除对于空性的执著,已经宣说了无有迁变的大乐智慧,如此殊胜的大乐智慧,依靠上师的窍诀、通过远离境与有境的方式自己可以亲身体验。莲花生大士说:“远离迁变本体空,空性自体即光明,光明大悲即不灭。”意即空性、无常均是一种苦受,不属于大乐智慧。
个别人以凡夫分别念认为大乐智慧就是很快乐的,就像在山里得不到蔬菜,突然找到一点时的快乐一样,但将这一点称为大乐智慧的话,那牦牛也已经具足大乐智慧了,修学显宗也不是得不到这种智慧。
真正来讲,通过上师窍诀将境、有境甚或自己的一切分别念无余灭尽,在远离诸分别的过程中,获得无有一切思所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空乐无二之法界”。
此处“乐”是远离一切迁变的光明本性,“空”即离一切戏论的本性,此二者无二无别的境界即为“乐空无二”。不然像有些人认为那样——“我非常非常快乐,这就是乐空无二”,倘若如此,乐的时候不空、空的时候不乐,又怎能称为乐空无二呢?真正的大乐是无有迁变的,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在显宗无法直接享受,密宗却并非如此,它可以直接享受到如来藏的本体空性与自性光明。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诸多教证,以及释迦牟尼佛《大鼓经》对第三转法-轮着重赞叹的原因,就是其中所宣讲的光明相当接近密宗。因此希望有智慧的人对密宗所说的“乐”能够善加理解,也就是说,无有痛苦之故远离无常,远离无常的如来藏本体光明可以暂时理解为乐。《大幻化网》将“空”称为本来清净,“乐”称为等性,也即抉择正见时常说的“等净无二”。
这种境界一般显宗很难接受,麦彭仁波切说:凡夫人依靠加行喻智慧可以认知自心本体,可称之为现量见到,它属于一种喻智慧。一般真正见到心性本体需要到一地,但现在以比喻方式可以通达自心本性、万法本性,因此称为喻智慧。虽然称其为现量见到,也只是名言说词,真正现量见到唯到一地之后才可以。
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
对此,很多上师都有迥然不同的讲法。上师如意宝对此解释为:玛哈约嘎是现空无二、阿努约嘎是明空无二、阿底约嘎是觉空无二,实际就是大乐智慧的异名。
正如前文所讲,如来藏光明无有迁变解释为大乐智慧的异名也可以。或者说,显宗将如来藏本性叫做现空无二,外续及阿努约嘎以下称为明空无二,阿底约嘎称为觉空无二,实际就是密宗所说“大乐智慧”的异名。
但这样的智慧在显宗仅以“现”来代替,明与觉并未体现,中观经常说“现空无二”,《般若经》中只讲到现,可现是怎样现的呢?现的比喻及现的道理并未进行清晰抉择,越来越上到玛哈约嘎、阿努约嘎时,现空无二已经抉择为明空无二,至大圆满时通过上师的窍诀已经真正觉悟了。
有时名词上的“现”、“明”、“觉”有一层层增上的不同窍诀,如若说大圆满与显宗窍诀完全相同肯定不行的,从显的角度的确有天壤之别。
以此现分之色身,乃至世间依利乐,
救护一切诸有情,究竟大悲之自性。
密法抉择光明现分的见解极其重要,其实它就是色身,也即如来藏的光明,比如离戏空性属于法身,而现分是色身,只不过众生未能认识,若对其有所了认,现分实际就是化身与报身,但这一点显宗抉择的不是很圆满。
《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有些上师说“佛陀的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显现为人的形象来度化众生,这就是化身”,一般《现观庄严论》中智慧与身解释为一味一体,并未分开,虽说是能依所依的关系,究实而言其实是一体的。因此,化身就是现分,依靠此现分,乃至世间界中一直存在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就是究竟的大悲自性,从因地来讲,大悲与空性也是无二无别的。
《札嘎山法》中说:现空无二中,现就是大悲心的意思,所谓的现空无二也可称为空性大悲藏。现也即大悲,大悲之本性就是色身,色身之本性就是如来藏光明这一分。但显宗对此并未很好地抉择,密宗依靠上师窍诀以及各种修法可以抉择出来,因此对这一点千万不能轻视。如果这一点不具足,那大悲之现分能否抉择也十分困难,对法身空性部分,依靠显宗密宗怎样抉择都可以,但成佛以后,不论自己还是其他众生,利益众生的大悲现分这一点,现在因地时依靠何种方法进行抉择?这一点在显宗《般若经》中也只是说:心无有心,心之自性即光明。仅仅以隐藏方式而未明显宣说,后学者如果不具足上师窍诀确实很难通达。
是故依照自本性,不住有寂大智慧,
于本基中如是住,修持空乐智慧道,
甚至仅于即生中,亦能现前双运果。
每一个众生或一切法,按大圆满说法——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或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的智慧,在每个众生相续中圆满具足。
十分可惜的是,人们对此并未察觉,虽依靠显宗空性法门进行抉择,但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也即法身这一分可以抉择,对现分的色身没能涉及,需要通过无数劫的积累资粮才可以显现。
而密宗通过自身安住、上师窍诀等方便道,顷刻就可以挖掘出深埋地下的如意宝藏。
“空乐智慧 ”可从两方面解释,依显宗观点,《般若经》的空性法门与如来藏的本体光明自性不灭无离无合,就像柱子的无常与有为法一样,此乐空无二之道,通过显宗第二转法-轮与第三转法-轮的修道方式进行抉择,通过三个阿僧祇劫能够成佛。而密宗,依靠玛哈约嘎和阿讷约嘎,空是智慧圆满次第,乐是方便生起次第,一般从外续部来讲,通过圆满次第与生起次第的修持可以成就。
按大圆满说法,自己本来具足的智慧通过修持本来清净之道,即万法抉择为自性本空,而观明点、修托噶等也即任运自成称为乐,如此抉择之后,如来藏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通过传承上师的窍诀教言,修持空乐无二或智慧方便无二或任运自成本来清净之道,即生就可以获得金刚持如来的果位。这就是密宗见解上的特点——对空性、光明都具有一种强有力的见解,具足这种见解之后,修行随之行持,最后也可以获得如是之果。
这里已经讲了显密在见解上迥然各异之差别,某个角度来讲,二者虽然有相同之处,显宗的见解确实非常殊胜,与密宗没有差别,以前萨迦班智达说“宁玛巴的见解在离戏论以外还有一个法,那这样已经成为有戏论了”,后来麦彭仁波切及诸多高僧大德对此作了答复:从空性方面是离戏论的,宁玛巴也再没有更高的见解,但从光明来讲却远远超胜显宗。显宗认为《般若经》的见解至高无上,但很多人认为第三转法-轮仍然未能详细抉择光明分,因此,从光明角度密宗已经完全超越显宗。
有人非常疑惑:显宗所讲道理与密宗实际是一模一样的,比如一转法-轮、三转法-轮都对显现光明作了抉择,那密宗也不会再高了吧?
并非如此。从离戏论来讲,二转法-轮以上再没有更高的,但在光明方面,显宗并未细致入微地进行抉择。这一点通过阅读显宗经典即可一目了然,显宗任何一部经论中也未讲到将光明道用的修法,比如大圆满中生圆次第的观本尊、观清净等修法根本不具足,显宗仅以隐藏方式稍微涉及,因此在光明方面密宗绝对是超越显宗的。
对于光明这一分,有些宗派根本未曾提及,只是说般若见解最高;有些虽然提及,却完全是根据显宗教义进行宣说的。但显宗经典对这方面讲述得根本不明显,《涅槃经》说:十地菩萨尚且无法清晰见到如来藏本性。因此,不论是黄教外续部的解释方法,还是宁玛派玛哈约嘎、阿努约嘎的解释方法,都已经远远胜过显宗见解。.........
……
虽然常我已断除,俱生我执依蕴生,
论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也。
对常我可作两种解释:一种是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我,是世界万物的作者,它周遍一切而恒常存在;另一种,《入中论自释》中明显讲到,佛教内声闻十八部中有些人为,若“我”断灭则生死轮回的所依不存在,故应存在我的常有相续。
因小乘经论中未能究竟抉择法无我,所以他们始终认为,建立万法的基础——无分微尘以及刹那心识应该存在,若心识的相续不存在则前世后世无法延续。
总的来说,所谓常我,不仅外道,即使佛教内部也有人如此承许。《入中论》中对此观点作了着重破析,此处不再赘述。
我执可分为遍计我执和俱生我执两种,对此,藏传佛教各宗派的认识方法也各不相同。根据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衡量,所谓遍计我,即原本并未执著某法,但依靠其他教派的观点,认为有常有自在、周遍于一切处的我存在。
而俱生我则指自古以来每个众生都会执著的“我”,比如牦牛会产生“我”要吃草“我”要喝水等想法,这种想法与生俱来,即使没有学习任何宗派也会出现“我”的想法,这就是俱生我执。
那它们的对境是什么呢?
俱生我执的对境是自己的身体、五蕴以及心识。
对于遍计我执的对境,各种宗派说法都不尽相同,一般来讲,所谓常有自在的我或认为整个万事万物是我,这就是遍计我执的对境。
因此,欲证人无我只需将五蕴的聚合证悟为空性就可以,没必要抉择常有自在的我、细微的我。此处,麦彭仁波切说常有自在的我虽已断除,但并不妨碍俱生我执的产生。为什么呢?因俱生我执依靠粗大五蕴产生,只要对五蕴的聚合有执著,俱生我执就仍未断除。
颂词中的“论”即指龙树菩萨的《宝鬘论》,其中讲到说:“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此处,对于常有自在的我或小乘所说的常我并未涉及,而是说,我执依靠蕴执产生,在蕴执未灭尽期间,我执不会灭尽,这样就无法证悟人无我。因此,阿罗汉必定要证悟蕴聚之空性,否则,正如麦彭仁波切给札嘎仁波切的辩论书中所说——若未证悟蕴聚空,则声闻仍不得解脱。
《现观庄严论》中说:“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般若为四圣者之因,故而声闻缘觉应证悟圆满人无我以及部分法无我。
辛二、释彼教义:
此义假立因蕴有,执彼之心便存在,
假立之我因具故,我执之果不会灭。
龙树菩萨《宝鬘论》中的观点认为,只要假立之蕴存在,则执著它的心就不会灭尽。若阿罗汉对五蕴仍有执著而未证悟空性的话,那他的我执根本不会消失,就像《释量论》中所说:因具足之时,果必定会产生。
凡夫通常将假立的五蕴执著为我,但真正对其详察细审,整体不是“我”、支分不是“我”、心也不是“我”,真正去寻找时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虽然不存在,但无始以来的习气特别严重之故,人们一直将五蕴聚合执著为“我”,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将五蕴进行一一剖析,比如一座房子,将房子拆成木板、石块等堆积于一处,人们就再也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房子”。
大圆满中常说“破心房”,意即执著之心就如房子一样,对它的来龙去脉里里外外去寻找时根本得不到。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将木板继续分析下去,只要把房子破开之后,就不会再有“我的房子”的贪念,或许会出现“我的木材”等想法,但这种执著于此处已成法无我,而阿罗汉只需破除如同“聚合房子”般的人我执即可,不必向下继续分析。
“蕴聚”在藏文中叫做朋布,喇拉曲智仁波切将其解释为整体,也即粗大的聚合称为五蕴。依据龙树菩萨的观点,乃至蕴聚存在期间,我执就不会破除。因此,俱生我执的对境是五蕴的假合,若未通达此为空性,则阿罗汉无法获得圣果,更不要说菩萨和佛的果位。
但是,对声闻缘觉来讲,要证悟细微法无我相当困难,而格鲁派“承许三乘见道同”的观点,更是难以成立,诸多过失都在所难免。
因为常我虽已断,然依执蕴假立我,
俱生贪境未断故,生起我执无障碍。
通过种种观察方法,或依靠中观理进行分析,虽然常有我已经断除,但以此根本无法灭尽我执。从众生的亲身体验来讲,没有人执著常有不变的我,我执的对境就是五蕴假合,人们将此执著为“我”;而我所执的瓶子等法为遍计我执的对境,这一点在月称论师的相关教义中讲述得十分明显。因此这里说,如果俱生我执贪著的对境没有断除,由于因具足则果必产生之故,生起我执之果决定无有丝毫障碍。
在《入菩萨行》、《中观四百论》等论典中都讲到了有关修习无我的窍诀,但其中并未抉择细微的法无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体、心识、感受等执著为我,这样的“我”,可以通过大圆满的窍诀认识自心本性进而破除,或者依靠大中观的各种观察方法,如依靠《澄清宝珠论》中四念住的修法进行观察分析。
总而言之,任何一个人都需要破除我执,这一点若未破除,那在三界轮回中必定会感觉有无量无边的痛苦存在。世间当中,有些人的我执比较小,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坦然面对,还有人无始以来的我执力量特别强,尤其对蕴、对自身的感受、对心都无比执著。
实际上,一切万法的本性就如虚空,本来即是清净无染的,但众生以无明烦恼产生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真正观察时,其实只是处于一种迷惑当中,所谓的我丝毫也不存在,而众生由于未能了知这一点,才在三界轮回中感受了百般苦恼,由此,必定会因造作恶业而不断受生轮回。
是故断除诸烦恼,必须证悟蕴等空,
此说不符圣教义,月称如实释此义。
果仁巴尊者认为:欲获得阿罗汉果位,对五蕴的细微部分也需要证悟空性。其他个别宗派也有如是承许。而实际上,此说法与中观创始者、释迦牟尼佛亲自于《大鼓经》《楞伽经》等经典中授记的第二大佛陀——龙树菩萨的观点完全不符。
堪布根华在注释中将龙树菩萨的观点全部解释为断常有自在的我,因常有自在的我并非俱生我执的对境,要断除俱生我执必须通达蕴聚为空性,因此,阿罗汉对遍计我以及无分微尘不一定证悟为空性。
或者也可以如麦彭仁波切所说,以月称论师《入中论》中的观点对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做出如理如实的诠释,此论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又云:“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稀有。见自室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倘此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
并且,月称论师讲到一地菩萨时,引用七教三理说明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而在六地讲空性的分类时,论师说声闻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未对其进行圆满修持,对这一问题宣说得非常清楚。
佛经中说:各种分支的聚合可以称之为马车,同理,依靠五蕴的聚合,名言中称其为众生。麦彭仁波切于多处引用过此教证,也就是说,诸多零件聚合起来之后,可以称为马车,但将零件一一分解时,车的概念便无影无踪了;所谓五蕴的假合,在世俗中称为众生,而对五蕴进行破析时,众生或者我根本是子虚乌有。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说:“是故无有异蕴之我,离诸蕴外无我可取故。”意思是说,五蕴上无有所谓的我,而我除五蕴之外也完全不存在。蕴聚上没有我,我除了蕴聚也是没有的,因此,既然没有我,我所自然而然也会如同没有墙壁的花纹般销声匿迹。
通过上述观察,即使暂时不能彻底断除我执,但它的力量肯定会日渐衰减。众生无始以来积累了非常浓厚坚固的恶劣习气,对于这样顽固的恶习,必须长时间持之以恒地精进努力修行,否则是很难断除的。
邬金丹增诺吾说:若能听闻三遍中观,我执一定会有所减少,此与大圆满相差无几。以前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一金刚语。尤其《中论》与《入中论》,它们对断除我执有非常大的帮助,依靠这样的殊胜窍诀,一日三省,我执的力量一定会渐渐削减无余。否则,每天听凭所谓的“我”任意妄为,不知警醒,那我执必定会在原有基础上肆无忌惮地增长扩大,这样一来,各种烦恼也将接踵而来,使自己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辛三、以喻说明此理:
倘若了知假立我,灭除我执已足矣。
如虽未知绳无有,而见无蛇断蛇执。
自宗通过何种方法断除人我执呢?倘若不仅从道理上,而且已经真正现见蕴聚为空性、是迷乱假立的,这时即称之为证悟人无我。
了知有现量了知、理论了知、总相了知等多种多样的类别,此处所强调指出的是,并非口头了知,而是真正通达人我只是蕴聚的假立,通过如理如量的修行,俱生我执的对境已经灭尽,当对境不复存在时,依靠对境产生的果也自然而然不再出现。
需要再再强调的就是,通达人无我根本不需证悟无分微尘为空性,这一点非常关键,而且上述争论的起点即在于此,因此,大家一定要将这一关要牢记于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通过比喻进行说明,比如有人黄昏时见到一条花色绳子,误认其为毒蛇,恐惧异常,后来依靠灯等的光亮照见之后,才知道原来只是花绳而非毒蛇,于是恐惧感顿然消失。这时,不必对花绳再次抉择——绳子实际是由毛线组成、毛线也并不存在等等,这纯粹是多此一举,因为只要了知仅仅是花绳即可遣除对毒蛇的恐惧,再没必要继续分析下去。
在上一比喻中,对毒蛇的恐惧实际是人我执,对绳的执著则属法我执,二者是分开比喻的。龙树菩萨在《微尘证悟品》中也说:黄昏时对毒蛇的恐惧是人我执,对绳子的执著是法我执。通过这一教证,对龙树菩萨的观点也可一目了然,也就是说,如毒蛇般的人我执是产生轮回痛苦的根源,若通过各种方法证悟其为空性,虽未了知绳子不存在,但对轮回的恐惧已经断除,如果希求断除所知障,则继续观察绳子同样不存在也是必行之举。
《四百论》中说:“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诸位修行人,最初趋入佛门时,首先需要遮除非福德的恶业,行持善法;中间应对人我进行遮破;最后,如同绳子等边见也应一一破除而现前大智慧。
对阿罗汉来讲,首先破除我执时,只要了知蕴聚为空性就足够了,但如果想要获得菩萨或佛的殊胜果位,则再次详细观察十分有必要。
年轻有智慧的人还是需要系统的闻思,在此基础上如理修行,这样很容易生起现空双运的境界,这时所生起的境界任何人也无法遮破,因为是依靠诸佛菩萨和自己的智慧抉择出来的,即使佛陀现前也不会有所改变。
《般若灯论》中讲到一个比喻:远看海上黄花,心中默想花根必存于海中无疑,再次观察发现,此花似现于海中实乃缘起显现而已。这种花据说在有些国家确实存在,其根虽于海面上显现,但于何处也难觅其踪影。
同样,人我、法我表面看来似乎存在,有“我在走路”、“我在吃饭”、“我的房子”……可是真正观察,“我”根本不存在,到底是“谁”在走路、“谁”在吃饭,“房子”根本不存在,怎么就成“你的”了?
正如荣索班智达所说:若已通达外境皆为等同,了知自心皆属迷乱,此时即已证悟空性。不论外境好或不好,都与法界无二无别,仅是自心迷乱习气的显现而已,实际根本不存在,这一点是任何智者都无法遮破的。
现今的社幷会环境十分复杂,到处充满着麻痹人类思想的流毒,因此,每个人不应仅在口头上说,而是内心真正对佛教生起定解,这一点特别重要。修行人虽然在寂静地方自己修持,但若是逃避人群,又如何度化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但反过来说,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众生、复杂多变的社幷会时,若自相续不具足定解,自利尚且难保,又何谈利他?因此,以定解摄持自相续,不要使自己的修行半途而废,否则真的太可惜了。
麦彭仁波切也说:现在的大多数人对词句十分耽著,能够品尝甚深法义妙味的极其稀少。因此,所谓的闻思修行,不应仅于词句上耽著,对一字一句的含义都应细心体会,运用到自己的相续当中。
显宗与密宗其实大同小异,大可不必以过多分别寻伺强加区分,显宗有其殊胜的抉择方法,密宗也有不共的窍诀,不论有缘修持何法,关键是自相续要生起真正的定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戊二(宣说自宗观点无二双运)分四:一、以喻说明自宗观点;二、此以瑜伽现量可见;三、如此承许不堕常断之边;四、许此境界极为稀有。
己一、以喻说明自宗观点:
故自宗许观水月,水月本性毫不得,
无而现见水月时,虽是无遮却可现。
自宗承许:水月的空性并非天月不存在,而是眼前所现之水月,虽然显现,但显现的同时,于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何处也寻觅不到水月一丝一毫的本体。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以窍诀方式为我们抉择了诸法的究竟实相,虽然诸位高僧大德本体无二无别,但显现上来说,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的智慧确实无与伦比。
此处说,就如同水月一样,万法的本体虽是空性,但空性之中不灭显现,这才是真正的现空双运。确实,通过详详细细的观察,内心深处真的认为:一切显现如同眼前的水月一般,虽然显现,但正在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空性的同时却可以无欺显现。
《入中论》说:“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三摩地王经》中也有“清净皎洁之明月,现于清澄之水池,虽无自性可显现,一切诸法如是观”等词句,意即是说,天空中皎洁的月亮可以现于水池之中,但显现的同时,无有丝毫自性,虽然无有自性却仍然不灭显现,对一切诸法皆应如此观修。
密宗也认为,一切诸法本来清净,本净之中可以无勤显现,而一切所现均是智慧的游舞。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在抉择见解时,也专门引用了水月的比喻,对此,大家应牢记于心。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胜观部分中讲解的方式与此处基本无有差别。一般来讲,宗喀巴大师对中观的抉择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即是水月的方式,而另一种则是针对渐次根基者,他说:众生的执著有三种,即水月般的执著、月亮成实的执著、无有月亮的执著,三者中,最后一种执著不能破,而实有的执著一定要破。
无论如何,自宗在实修过程中亦应如此,了知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一切法都不是正量,虽然显现,但显现的本体就是空性。不过,凡夫人很难通达现空双运的甚深含义,通过水月的比喻了达自心本体,经常串习,这一点非常重要。
己二、此以瑜伽现量可见:
空性显现凡夫前,虽似相违于现见,
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
有人认为:既然说现空双运,为什么显的时候空观不起来,空的时候显观不起来呢?
凡夫人由于不具修持,且二障未无余灭除之故,现空无二的智慧还不能现前,只能依靠教理及上师的指点了知。因此,我们现在应努力积资净障、精进修持,使相续中的所有障碍无余消尽,这时现空无二的境界也会自然而然地显现。
如同水月般空即是显、显即是空的双运境界,在烦恼、所知二障尚未清净的凡夫面前似乎相违。因凡夫的相续毕竟有限——柱子显现时,怎么空也空不了;但以中观理抉择,柱子真的是空性,这时,前面的显现又不知躲到何处去了。凡夫即是如此,显现与空性二者很难同时在心前生起,就像质量绝佳的望远镜,虽然能够显现极远处的山河大地,但对自己眼前的细微色法却模糊难辨。
这就是凡夫人的境界,在未到达一地之前,从道理上虽然可以抉择为空性,但真正遇到违缘时却怎么也空不了。根登群佩说:以理观察时,我确实不存在,但在针刺破手指时仍然疼痛难忍,这时好像我又存在了。这种说法是针对初学者来讲的,若能精进闻思修行、积累资粮、忏悔罪业,获得一地时,现即空、空即现的境界会自然而然生起的。
如此殊胜的境界凡夫虽然不能马上生起,但若已从道理上了知万法空性,对于压制自相续的贪嗔痴等烦恼还是十分有帮助的。
如此殊胜的境界,凡夫面前现似相违,于圣者前却根本不相违,对此,自古以来的诸传承大德们一直在齐声赞叹,认为这样的现空双运奇妙无比,异常稀有!无垢光尊者也说: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所见到的显而无自性真的很稀有。无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虽然可以见到万法之显现,但显现的同时却无有丝毫执著,这是凡夫人无法想象、非常稀奇的。
《大幻化网》说:“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生之中生一切,正值生时无有生。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灭之中灭一切,正值灭时无有灭。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住之中住一切,正值住时无有住。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缘之中缘一切,正值缘时无有缘。奇哉极为稀有法,一切圆满佛陀密,无来去中现来去,正值来去无来去。”其中以五种稀有句赞叹了这种境界。
在我们仍未得地之前,真正现空无二的境界很难生起,但与其相似的现空双运仍可显现,比如通过中观理的观察可以了知万法的确不存在,如同水月、幻影、梦境一般,这种境界也是极其稀有的。因此,应该依靠中观的推理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为什么呢?《三摩地王经》中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凡夫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假象,若了知这一点,就不会再对其产生贪执,之后继续修持使自己的身心得以转变,这就是修行。
对此现空无二的境界,诸高僧大德都异口同声地赞叹,因为这就是一切诸佛最甚深之秘密,若谁已经通达,谁就是真正的瑜伽士,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是真正的修行者。
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
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闻思之见派。
所谓有、无、二俱、非二俱皆不成立而远离四边戏论的境界,对于一般的薄地凡夫来讲,想要同时现见可谓难乎其难。因凡夫众生相续中具有烦恼障与所知障,具有十分严重的实有执著,就像镜子上沾有很多灰尘时无法清晰显现外界的山河大地一样,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极其细微,很难在凡夫具有垢染的镜面中显现,一旦将镜子上的垢染擦拭干净则山河大地也可以无碍显现。
破除四边即是真正的法界,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凡夫于短时间现见非常困难,所以,作为凡夫人应以轮番方式破除四边——首先想方设法破除“有”的执著,其次再断掉“无”的执著,比如最初修学者只能将名言与胜义分开抉择,依靠名言量观察万法于世俗中存在;通过胜义量了知一切法于胜义中根本不存在。
或者,以名言量抉择显现时,空性在凡夫心相续中完全无法显现,而对眼前所见的柱子通过胜义量衡量为空性时,柱子的显现已经无影无踪。
无论如何,显现与空性二者以凡夫分别念根本无法同时抉择,其原因就是胜义与名言的智慧未能融合为一。
因此,在这一阶段必须通过轮番的方式进行修持,首先以胜义量观察万法,将其抉择为空性,再以名言量抉择其本体的不灭显现。
现相、实相实际一味一体如同水月一般,但修行未到达一定层次之前,道理上虽然了知为显即是空、空即是显,而实际运用到自相续时显时空不了、空时显不了,这就是凡夫人的特点。
有些人说:佛陀说万法是离一切戏论的,但为什么观空时不能显现、显现时不能观空?
在没有趋达圣者境界之前,这种现象非常正常,而且佛陀并未过分要求凡夫人一定要生起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即便如此要求也是办不到的。
还有人信口胡诌: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在我相续中已经生起来了,我现在已经是三地菩萨了……
你如此信口胡说倒也无妨,但观察一下自己遇到违缘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与举动?痛不欲绝的哭声或许可以撼天震地,这样恐怕有损你这个“三地菩萨”的庄严吧!
麦彭仁波切说:初学者应通过闻思的方法抉择正见,以轮番交替的方式破除四边。如此发人深省的语言可说是妙言要道,依靠此种渐次修行的方式,不仅稳妥可靠而且具有非常甚深的含义。
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
灭尽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凡夫人首先以轮番方式了知中观教义非常重要,若没有广为闻思相关道理,真正进行抉择时,无论下再大功夫也无法生起殊胜的境界,这时,自己也会十分沮丧地认为:像我这般精进用功之人,智慧也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为什么中观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是不能生起来?甚至对中观甚深空性法门生起邪见,这种现象也很有可能会出现。
要知道,圣者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能够轻易了知的,因此首先通过闻思断除自相续的增益分别念、生起稳固不变的定解十分关键。
如此通过轮番方式越来越修习,自相续的定解也会越来越明显,就如同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所见之法界虽说都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本体,但在其所见法界的明分上却有愈加增上、明显的差别。
一般来讲,道谛是无常的,而灭谛则是常有的,当道谛的对治智慧逐渐转变为灭谛时,圆满明清的境界会无碍现前。
比如凡夫的境与有境是分开的,胜义谛、世俗谛也是分开的,但到一地时,胜义量与世俗量会融为一体,而境界越来越增上直到十地时,所有的境与有境将完全圆融合一,一切显现与空性将成为一味一体。如此善妙的境界,凡夫以语言表达时只能称之为不可思议。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于名言中圣者根本慧为有境,法界为境,依彼可说为所知。”名言中可以说以智慧了知法界,但从真正实相而言,法界并非所知。
《入中论自释》以眼翳者的比喻说明佛陀的境界非凡夫所能了知,并且说:“如眩翳人见有毛轮等性,于无翳识不以为害。如是乏无漏智之异生识,于无漏见亦无违害。”有垢染的心识不会染污无有任何垢染之智慧,正如具眼翳之眼识不会损害无眼翳者之眼识一样。
修行境界逐渐增上而灭尽一切颠倒增益之后,即可真正获得如来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以及佛陀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一切功德。这一点通过凡夫智慧无法抉择了知,只能对圣教的意义进行百般推测并依此生起信心,如此依信起修并精进行持才能真实证得。
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
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
显宗通过推理将万法的空性进行了详细抉择,对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存在相当大的执著,认为万法就是空性的。即使显宗自己不承认,抉择时,口头说起来也是离一切戏论,但凡夫心里“不存在”的执著分别仍然相当严重。
密宗从抉择离一切戏论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差别,但为了遣除显宗对空性的执著,密宗宣说了大乐智慧,也即现与空无二无别、远离一切迁变的智慧。
对此大乐智慧,并不仅仅是在论典中泛泛叙述,而是通过上师窍诀,以远离境、有境的方式亲身体验。对大圆满稍有认知的人,知道心不仅是空性,而且是与大乐无二无别的,对此空乐无别之法界,通过远离境和有境的方式可以亲自体认,这就是密法真正的特点。
显宗虽已抉择了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但是否可以通过远离境与有境的方式亲自体验这种大乐智慧呢?绝对无法做到。
此处需要提醒的是,有人认为快快乐乐的境界即是大乐智慧,或者自相续产生极大的快乐,这就是大乐智慧。前段时间,有一位居士说自己现在修得非常好,经常处于乐空无别的境界中,我问他:“所谓乐空无别是怎样的?”他说:“这是密宗最高的境界,最快乐的就是乐。”
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都认为大乐智慧就是心中特别快乐,另有些对贪爱无法对治的人,将男女之间的贪爱称为一种乐受,这些说法都已经完全颠倒了。密法中所谓的“大乐”以凡夫分别念根本无法诠解,分别念中的“乐”在密宗当中不是乐而将其称为苦,为什么呢?暂且不说密宗,《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所有的感受均为无常,属于三苦当中的行苦。
《宝性论》及果仁巴《入中论》的讲义中都说:大乘认为,一切无常法皆是苦性。不仅大乘,乃至小乘也认为一切乐受都是苦的本性,讲四法印时也说到“诸受皆苦”,只要存在一种感受,其实就是痛苦的自性,不能称为乐,唯有感受无有任何迁变的智慧境界,方可称为大乐智慧。
对大乐智慧千万不要误解,有些修行人说要找空行母,享受大乐智慧。那你是在故意毁坏密乘戒,密宗所谓的大乐智慧并非凡夫所想象的乐受,分别念当中的乐受全部是无常的,不离行苦,何时无常、痛苦的本性真正转变为一种智慧,才能将之称为乐,这样的大乐智慧在《时轮金刚》、《大幻化网》中都有讲述。
学习密法时对某些特定名词一定要掌握,在佛教历史上,依此毁坏密乘戒而堕入金刚地狱、千百万劫中受苦的公案非常多,究竟而言,密宗的真正含义必须依靠善知识才能得到。
意思就是说,密宗为遣除对于空性的执著,已经宣说了无有迁变的大乐智慧,如此殊胜的大乐智慧,依靠上师的窍诀、通过远离境与有境的方式自己可以亲身体验。莲花生大士说:“远离迁变本体空,空性自体即光明,光明大悲即不灭。”意即空性、无常均是一种苦受,不属于大乐智慧。
个别人以凡夫分别念认为大乐智慧就是很快乐的,就像在山里得不到蔬菜,突然找到一点时的快乐一样,但将这一点称为大乐智慧的话,那牦牛也已经具足大乐智慧了,修学显宗也不是得不到这种智慧。
真正来讲,通过上师窍诀将境、有境甚或自己的一切分别念无余灭尽,在远离诸分别的过程中,获得无有一切思所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空乐无二之法界”。
此处“乐”是远离一切迁变的光明本性,“空”即离一切戏论的本性,此二者无二无别的境界即为“乐空无二”。不然像有些人认为那样——“我非常非常快乐,这就是乐空无二”,倘若如此,乐的时候不空、空的时候不乐,又怎能称为乐空无二呢?真正的大乐是无有迁变的,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在显宗无法直接享受,密宗却并非如此,它可以直接享受到如来藏的本体空性与自性光明。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诸多教证,以及释迦牟尼佛《大鼓经》对第三转法-轮着重赞叹的原因,就是其中所宣讲的光明相当接近密宗。因此希望有智慧的人对密宗所说的“乐”能够善加理解,也就是说,无有痛苦之故远离无常,远离无常的如来藏本体光明可以暂时理解为乐。《大幻化网》将“空”称为本来清净,“乐”称为等性,也即抉择正见时常说的“等净无二”。
这种境界一般显宗很难接受,麦彭仁波切说:凡夫人依靠加行喻智慧可以认知自心本体,可称之为现量见到,它属于一种喻智慧。一般真正见到心性本体需要到一地,但现在以比喻方式可以通达自心本性、万法本性,因此称为喻智慧。虽然称其为现量见到,也只是名言说词,真正现量见到唯到一地之后才可以。
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
对此,很多上师都有迥然不同的讲法。上师如意宝对此解释为:玛哈约嘎是现空无二、阿努约嘎是明空无二、阿底约嘎是觉空无二,实际就是大乐智慧的异名。
正如前文所讲,如来藏光明无有迁变解释为大乐智慧的异名也可以。或者说,显宗将如来藏本性叫做现空无二,外续及阿努约嘎以下称为明空无二,阿底约嘎称为觉空无二,实际就是密宗所说“大乐智慧”的异名。
但这样的智慧在显宗仅以“现”来代替,明与觉并未体现,中观经常说“现空无二”,《般若经》中只讲到现,可现是怎样现的呢?现的比喻及现的道理并未进行清晰抉择,越来越上到玛哈约嘎、阿努约嘎时,现空无二已经抉择为明空无二,至大圆满时通过上师的窍诀已经真正觉悟了。
有时名词上的“现”、“明”、“觉”有一层层增上的不同窍诀,如若说大圆满与显宗窍诀完全相同肯定不行的,从显的角度的确有天壤之别。
以此现分之色身,乃至世间依利乐,
救护一切诸有情,究竟大悲之自性。
密法抉择光明现分的见解极其重要,其实它就是色身,也即如来藏的光明,比如离戏空性属于法身,而现分是色身,只不过众生未能认识,若对其有所了认,现分实际就是化身与报身,但这一点显宗抉择的不是很圆满。
《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有些上师说“佛陀的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显现为人的形象来度化众生,这就是化身”,一般《现观庄严论》中智慧与身解释为一味一体,并未分开,虽说是能依所依的关系,究实而言其实是一体的。因此,化身就是现分,依靠此现分,乃至世间界中一直存在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就是究竟的大悲自性,从因地来讲,大悲与空性也是无二无别的。
《札嘎山法》中说:现空无二中,现就是大悲心的意思,所谓的现空无二也可称为空性大悲藏。现也即大悲,大悲之本性就是色身,色身之本性就是如来藏光明这一分。但显宗对此并未很好地抉择,密宗依靠上师窍诀以及各种修法可以抉择出来,因此对这一点千万不能轻视。如果这一点不具足,那大悲之现分能否抉择也十分困难,对法身空性部分,依靠显宗密宗怎样抉择都可以,但成佛以后,不论自己还是其他众生,利益众生的大悲现分这一点,现在因地时依靠何种方法进行抉择?这一点在显宗《般若经》中也只是说:心无有心,心之自性即光明。仅仅以隐藏方式而未明显宣说,后学者如果不具足上师窍诀确实很难通达。
是故依照自本性,不住有寂大智慧,
于本基中如是住,修持空乐智慧道,
甚至仅于即生中,亦能现前双运果。
每一个众生或一切法,按大圆满说法——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或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的智慧,在每个众生相续中圆满具足。
十分可惜的是,人们对此并未察觉,虽依靠显宗空性法门进行抉择,但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也即法身这一分可以抉择,对现分的色身没能涉及,需要通过无数劫的积累资粮才可以显现。
而密宗通过自身安住、上师窍诀等方便道,顷刻就可以挖掘出深埋地下的如意宝藏。
“空乐智慧 ”可从两方面解释,依显宗观点,《般若经》的空性法门与如来藏的本体光明自性不灭无离无合,就像柱子的无常与有为法一样,此乐空无二之道,通过显宗第二转法-轮与第三转法-轮的修道方式进行抉择,通过三个阿僧祇劫能够成佛。而密宗,依靠玛哈约嘎和阿讷约嘎,空是智慧圆满次第,乐是方便生起次第,一般从外续部来讲,通过圆满次第与生起次第的修持可以成就。
按大圆满说法,自己本来具足的智慧通过修持本来清净之道,即万法抉择为自性本空,而观明点、修托噶等也即任运自成称为乐,如此抉择之后,如来藏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通过传承上师的窍诀教言,修持空乐无二或智慧方便无二或任运自成本来清净之道,即生就可以获得金刚持如来的果位。这就是密宗见解上的特点——对空性、光明都具有一种强有力的见解,具足这种见解之后,修行随之行持,最后也可以获得如是之果。
这里已经讲了显密在见解上迥然各异之差别,某个角度来讲,二者虽然有相同之处,显宗的见解确实非常殊胜,与密宗没有差别,以前萨迦班智达说“宁玛巴的见解在离戏论以外还有一个法,那这样已经成为有戏论了”,后来麦彭仁波切及诸多高僧大德对此作了答复:从空性方面是离戏论的,宁玛巴也再没有更高的见解,但从光明来讲却远远超胜显宗。显宗认为《般若经》的见解至高无上,但很多人认为第三转法-轮仍然未能详细抉择光明分,因此,从光明角度密宗已经完全超越显宗。
有人非常疑惑:显宗所讲道理与密宗实际是一模一样的,比如一转法-轮、三转法-轮都对显现光明作了抉择,那密宗也不会再高了吧?
并非如此。从离戏论来讲,二转法-轮以上再没有更高的,但在光明方面,显宗并未细致入微地进行抉择。这一点通过阅读显宗经典即可一目了然,显宗任何一部经论中也未讲到将光明道用的修法,比如大圆满中生圆次第的观本尊、观清净等修法根本不具足,显宗仅以隐藏方式稍微涉及,因此在光明方面密宗绝对是超越显宗的。
对于光明这一分,有些宗派根本未曾提及,只是说般若见解最高;有些虽然提及,却完全是根据显宗教义进行宣说的。但显宗经典对这方面讲述得根本不明显,《涅槃经》说:十地菩萨尚且无法清晰见到如来藏本性。因此,不论是黄教外续部的解释方法,还是宁玛派玛哈约嘎、阿努约嘎的解释方法,都已经远远胜过显宗见解。.........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