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界之内涵
十八界之内涵
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
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尘根,大脑是胜义根;意根是心,住于脑部,不是有色根。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说人死之后意根带着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
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意根触五根所现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能生出。这就是说,能见闻觉知的心、一念不生了了灵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
意根亦即大乘佛法所说之末那识。末那识由如来藏所生,非有形色,故名为末那识。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的体性。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以说它“恒”;只有涅槃时才永灭无余。
意根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于闷绝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所以当意识的你正在修定,想要在定中长时安住,它会悄悄地给你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禅定修不好、妄想很多的原因,就是由于意根的你喜欢攀缘贪着,不肯安于无为寂寞的境界之中。虽然意识的你知道要修定而证取俱解脱,可是无法说服意根的你去改正攀缘的习气。所以要修定,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有可能成就。
人往往以意识心为自己,将意根的自己以为是不可知的心。其实这个意根(也就是末那识)——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心——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是凡夫众生我见的我;意识只是被你所运用的心而已。人对于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饿了、睡醒了、身体痒时……经由前六识的分析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的你去作决定——是否吃饭、是否起床、是否抓痒,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但是众生却都不知道这个事实,往往将那夜夜断灭的意识“我”误认为是自己。
有的学佛的人可能会认为:睡着无梦的时候,这个处处作主的我,明明消失了啊!这是因为从狭义的种智来说,意根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返观自己;所以你在睡着无梦时,意识消失了以后,虽然意根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但它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来之后,意识重新现行后,有了证自证分才会自觉自己的存在。包括在闷绝、定中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意根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继续存在,你一旦睡着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了。
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
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空而产生无我的智慧,由此断我见我执成阿罗汉的。
十八界法是佛法的基础,佛子只有明了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才能发起大心去寻觅那“常、乐、我、净”的真我——如来藏。
附:关于十八界的相关资料: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请参见附表说明。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十八界】
﹝出法界次第﹞
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故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染所迷也。(开色为十界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属于色,故开之为十也。开心为八界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及意根、法尘,皆属于心,故开之为八也。)
[一、眼界],谓能见之根,名为眼界。
[二、耳界],谓能闻之根,名为耳界。
[三、鼻界],谓能嗅之根,名为鼻界。
[四、舌界],谓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
[五、身界],谓能觉触之根,名为身界。
[六、意界],谓能觉知之根,名为意界。
[七、色界],谓眼所见一切色境,名为色界。
[八、声界],谓耳所闻一切音声,名为声界。
[九、香界],谓鼻所嗅一切香气,名为香界。
[十、味界],谓舌所尝一切诸味,名为味界。
[十一、触界],触即触着,谓身所觉冷暖细滑等触,名为触界。
[十二、法界],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十三、眼识界],谓识依眼根而能见色,名眼识界。
[十四、耳识界],谓识依耳根能闻诸声,名耳识界。
[十五、鼻识界],谓识依鼻根能嗅诸香,名鼻识界。
[十六、舌识界],谓识依舌根能尝诸味,名舌识界。
[十七、身识界],谓识依身根能觉诸触,名身识界。
[十八、意识界],谓识依意根而能分别一切法相,名意识界。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又:“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譬如太末虫处处能栖,而不能栖于火焰。喻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是以实相之佛,圆觉之性,虽然众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观。故《观佛三昧经》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见念佛法门于诸法中,称为径路。而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又四种念佛,难易悬殊。深浅似异,实则事理不二,浅深相即。若是圆人看来,称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念佛名又何异于念佛实相。
——摘自 黄念祖老居士 之 大经解
「三心二意」就是经论常讲的「八识」。八识归纳起来,就是「心、意、识」,这三个都是心。「心」指第八识,「意」是第七识│末那识,「识」是第六意识。心、意、识,称为「三心」。末那识是意根,第六识是意识,合称「二意」。权教以下都用三心二意,不晓得用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佛心,一心就是真如本性。可见这「一」字,是佛门关键的字。如果我们用「一心」,现前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一心能入、能证。一真是所入、所证。可是要记住,能、所是一,不是二。能证的心,就是所证一真。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整个自己,就是一心。佛教十大宗派无量法门里,唯独净宗持名念佛,直截修「一心不乱」。不像其他法门拐弯抹角,逐渐逐渐才到一心不乱。它比任何一个法门都简单、容易、稳当、快速。快到什麼程度,简直不能想像。你看《无量寿经》讲的,十念、一念都能成功,这才快速。可见得佛与众生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你一念转过来,就成佛道了。为什麼这麼快?佛说得非常清楚,因为你本来是佛,「念佛成佛」一点都不希奇。你本来是佛,只因你一念迷,就变成众生;一念觉,众生就变成佛。所以众生与佛,就在一念之间。
从此处,我们认识一心的重要。这一生要成就,从今天开始,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一心。一心就是真心,就是真诚心,二心就是虚妄。也许有人會问,今天我诚心诚意待人,在这社會,人家都欺骗我,我不是处处吃亏、处处上当?这话问得好像也有道理,可是你要不肯吃亏,不肯上当,你就不能成佛。现在你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吃亏上当?吃亏上当也不过是几十年而已,你所得到的利益是永脱轮回。这笔帐要好好算一算,还是很划得来。所以,不要怕吃亏上当,吃亏上当正是消业障。不肯吃亏、不肯上当的人,业障不能清除。不但不能消除,天天还增长,那怎麼得了。从这地方,我们很清楚的认识,「一」才是真理。——净空法师开示
另:
1 ,十八界法。
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
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尘根,大脑是胜义根;意根是心,住于脑部,不是有色根。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说人死之后意根带着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
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
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空而断我见我执成阿罗汉的。十八界法是佛法的基础,佛子只有明了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才能发起大心去寻觅那“常、乐、我、净”的真我。
2 ,五蕴。
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蕴。
色蕴:四大所成色身,谓有根身,具足五扶尘根、五胜义根。
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
行蕴:身行、口行、意行三种的行。
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识(前六识)。
色身最多只能存活一百多岁,还是要死掉、坏掉;受有三种受,也是无常之法;觉知心能想,但当你睡着无梦时、闷绝时、入无想定时、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进入正死住时,想又断灭了;当你睡着无梦时,你的行蕴就断了;识蕴的六个识不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也是有生有灭的法。故《心经》说“五蕴皆空”。
3,名色。
佛在四阿含中云:“名是受想行识,色是羯罗蓝。”(即受精卵也,也泛指胎儿、成人、一切有情之有根身。诸有情之有根身是色,因色身而有受想行识,此五蕴合称名色。)
名与色二法之中,函盖了五蕴十八界等法。佛以五蕴的施设法,将常见外道破斥了,常见外道所说的理就不能成立了。佛又施设十八界法,用六根、六尘、六识,破尽一切外道所说的道理;外道法被破斥以后,只好服输,当场就成为佛的弟子;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这些大阿罗汉们,本来都是外道,就是因为与佛论法而成为佛弟子。
佛陀破尽了常见外道之后,又以“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破尽断见外道。佛对断见外道说:“阿罗汉证知五蕴的苦、空、无常、无我,灭尽了名色而出三界;出了三界之后,独存‘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 ‘识’不灭;这个识,却不是常见外道所说的我,涅槃之后并不是断灭空,和你们所说的断灭空,完全不同。”
佛真的是大智慧者,他以五阴十八界及“名色缘识”的识,来说二乘菩提及涅盘,破尽了常见外道,又破尽了断见外道。这就是解脱道。这个解脱道,在大乘法中,是基本的法;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对于外道来说,却已经是甚深难解了。
禅宗三祖僧璨禅师信心铭 发愿文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往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反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回向发愿文11
正覺發願文
正觉总持咒
五阴十八界 涅槃如来藏 般若道种智 涵盖一切法
一切最胜故 与此相应故 二所显影故 三位差别故
四所显示故 如是次第现
具足解脱道 及佛菩提道 求正觉佛子 一切当受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十方一切佛
願我修學大乘理. 不遇聲聞緣覺師. 願我得遇菩薩僧. 受學大乘第一義.
不久見道證真如. 隨度重關見佛性. 隨我導師入宗門. 親證三乘人無我.
願具妙慧勇摧邪. 救護佛子向正道. 普入大乘第一義. 受學究竟微妙理.
願隨導師學種智. 通達初地法無我. 修除性障起聖性. 發十無盡大願王.
願我依佛微妙慧. 善修菩薩十度行. 無生法忍增上修. 地地轉進無障礙.
乃至究竟菩提果. 不捨眾生永無盡. 願我世尊恒慈愍. 冥祐弟子成大願.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十方一切佛. 南無大乘勝義僧. 南無究竟第一義.
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
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尘根,大脑是胜义根;意根是心,住于脑部,不是有色根。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说人死之后意根带着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
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意根触五根所现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能生出。这就是说,能见闻觉知的心、一念不生了了灵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
意根亦即大乘佛法所说之末那识。末那识由如来藏所生,非有形色,故名为末那识。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的体性。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以说它“恒”;只有涅槃时才永灭无余。
意根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于闷绝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所以当意识的你正在修定,想要在定中长时安住,它会悄悄地给你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禅定修不好、妄想很多的原因,就是由于意根的你喜欢攀缘贪着,不肯安于无为寂寞的境界之中。虽然意识的你知道要修定而证取俱解脱,可是无法说服意根的你去改正攀缘的习气。所以要修定,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有可能成就。
人往往以意识心为自己,将意根的自己以为是不可知的心。其实这个意根(也就是末那识)——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心——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是凡夫众生我见的我;意识只是被你所运用的心而已。人对于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饿了、睡醒了、身体痒时……经由前六识的分析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的你去作决定——是否吃饭、是否起床、是否抓痒,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但是众生却都不知道这个事实,往往将那夜夜断灭的意识“我”误认为是自己。
有的学佛的人可能会认为:睡着无梦的时候,这个处处作主的我,明明消失了啊!这是因为从狭义的种智来说,意根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返观自己;所以你在睡着无梦时,意识消失了以后,虽然意根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但它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来之后,意识重新现行后,有了证自证分才会自觉自己的存在。包括在闷绝、定中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意根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继续存在,你一旦睡着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了。
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
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空而产生无我的智慧,由此断我见我执成阿罗汉的。
十八界法是佛法的基础,佛子只有明了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才能发起大心去寻觅那“常、乐、我、净”的真我——如来藏。
附:关于十八界的相关资料: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请参见附表说明。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十八界】
﹝出法界次第﹞
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故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染所迷也。(开色为十界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属于色,故开之为十也。开心为八界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及意根、法尘,皆属于心,故开之为八也。)
[一、眼界],谓能见之根,名为眼界。
[二、耳界],谓能闻之根,名为耳界。
[三、鼻界],谓能嗅之根,名为鼻界。
[四、舌界],谓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
[五、身界],谓能觉触之根,名为身界。
[六、意界],谓能觉知之根,名为意界。
[七、色界],谓眼所见一切色境,名为色界。
[八、声界],谓耳所闻一切音声,名为声界。
[九、香界],谓鼻所嗅一切香气,名为香界。
[十、味界],谓舌所尝一切诸味,名为味界。
[十一、触界],触即触着,谓身所觉冷暖细滑等触,名为触界。
[十二、法界],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十三、眼识界],谓识依眼根而能见色,名眼识界。
[十四、耳识界],谓识依耳根能闻诸声,名耳识界。
[十五、鼻识界],谓识依鼻根能嗅诸香,名鼻识界。
[十六、舌识界],谓识依舌根能尝诸味,名舌识界。
[十七、身识界],谓识依身根能觉诸触,名身识界。
[十八、意识界],谓识依意根而能分别一切法相,名意识界。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又:“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譬如太末虫处处能栖,而不能栖于火焰。喻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是以实相之佛,圆觉之性,虽然众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观。故《观佛三昧经》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见念佛法门于诸法中,称为径路。而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又四种念佛,难易悬殊。深浅似异,实则事理不二,浅深相即。若是圆人看来,称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念佛名又何异于念佛实相。
——摘自 黄念祖老居士 之 大经解
「三心二意」就是经论常讲的「八识」。八识归纳起来,就是「心、意、识」,这三个都是心。「心」指第八识,「意」是第七识│末那识,「识」是第六意识。心、意、识,称为「三心」。末那识是意根,第六识是意识,合称「二意」。权教以下都用三心二意,不晓得用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佛心,一心就是真如本性。可见这「一」字,是佛门关键的字。如果我们用「一心」,现前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一心能入、能证。一真是所入、所证。可是要记住,能、所是一,不是二。能证的心,就是所证一真。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整个自己,就是一心。佛教十大宗派无量法门里,唯独净宗持名念佛,直截修「一心不乱」。不像其他法门拐弯抹角,逐渐逐渐才到一心不乱。它比任何一个法门都简单、容易、稳当、快速。快到什麼程度,简直不能想像。你看《无量寿经》讲的,十念、一念都能成功,这才快速。可见得佛与众生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你一念转过来,就成佛道了。为什麼这麼快?佛说得非常清楚,因为你本来是佛,「念佛成佛」一点都不希奇。你本来是佛,只因你一念迷,就变成众生;一念觉,众生就变成佛。所以众生与佛,就在一念之间。
从此处,我们认识一心的重要。这一生要成就,从今天开始,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一心。一心就是真心,就是真诚心,二心就是虚妄。也许有人會问,今天我诚心诚意待人,在这社會,人家都欺骗我,我不是处处吃亏、处处上当?这话问得好像也有道理,可是你要不肯吃亏,不肯上当,你就不能成佛。现在你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吃亏上当?吃亏上当也不过是几十年而已,你所得到的利益是永脱轮回。这笔帐要好好算一算,还是很划得来。所以,不要怕吃亏上当,吃亏上当正是消业障。不肯吃亏、不肯上当的人,业障不能清除。不但不能消除,天天还增长,那怎麼得了。从这地方,我们很清楚的认识,「一」才是真理。——净空法师开示
另:
1 ,十八界法。
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
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尘根,大脑是胜义根;意根是心,住于脑部,不是有色根。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说人死之后意根带着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
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
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空而断我见我执成阿罗汉的。十八界法是佛法的基础,佛子只有明了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才能发起大心去寻觅那“常、乐、我、净”的真我。
2 ,五蕴。
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蕴。
色蕴:四大所成色身,谓有根身,具足五扶尘根、五胜义根。
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
行蕴:身行、口行、意行三种的行。
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识(前六识)。
色身最多只能存活一百多岁,还是要死掉、坏掉;受有三种受,也是无常之法;觉知心能想,但当你睡着无梦时、闷绝时、入无想定时、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进入正死住时,想又断灭了;当你睡着无梦时,你的行蕴就断了;识蕴的六个识不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也是有生有灭的法。故《心经》说“五蕴皆空”。
3,名色。
佛在四阿含中云:“名是受想行识,色是羯罗蓝。”(即受精卵也,也泛指胎儿、成人、一切有情之有根身。诸有情之有根身是色,因色身而有受想行识,此五蕴合称名色。)
名与色二法之中,函盖了五蕴十八界等法。佛以五蕴的施设法,将常见外道破斥了,常见外道所说的理就不能成立了。佛又施设十八界法,用六根、六尘、六识,破尽一切外道所说的道理;外道法被破斥以后,只好服输,当场就成为佛的弟子;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这些大阿罗汉们,本来都是外道,就是因为与佛论法而成为佛弟子。
佛陀破尽了常见外道之后,又以“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破尽断见外道。佛对断见外道说:“阿罗汉证知五蕴的苦、空、无常、无我,灭尽了名色而出三界;出了三界之后,独存‘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 ‘识’不灭;这个识,却不是常见外道所说的我,涅槃之后并不是断灭空,和你们所说的断灭空,完全不同。”
佛真的是大智慧者,他以五阴十八界及“名色缘识”的识,来说二乘菩提及涅盘,破尽了常见外道,又破尽了断见外道。这就是解脱道。这个解脱道,在大乘法中,是基本的法;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对于外道来说,却已经是甚深难解了。
禅宗三祖僧璨禅师信心铭 发愿文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往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反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回向发愿文11
正覺發願文
正觉总持咒
五阴十八界 涅槃如来藏 般若道种智 涵盖一切法
一切最胜故 与此相应故 二所显影故 三位差别故
四所显示故 如是次第现
具足解脱道 及佛菩提道 求正觉佛子 一切当受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十方一切佛
願我修學大乘理. 不遇聲聞緣覺師. 願我得遇菩薩僧. 受學大乘第一義.
不久見道證真如. 隨度重關見佛性. 隨我導師入宗門. 親證三乘人無我.
願具妙慧勇摧邪. 救護佛子向正道. 普入大乘第一義. 受學究竟微妙理.
願隨導師學種智. 通達初地法無我. 修除性障起聖性. 發十無盡大願王.
願我依佛微妙慧. 善修菩薩十度行. 無生法忍增上修. 地地轉進無障礙.
乃至究竟菩提果. 不捨眾生永無盡. 願我世尊恒慈愍. 冥祐弟子成大願.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十方一切佛. 南無大乘勝義僧. 南無究竟第一義.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