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四谛

向下

四谛                   Empty 四谛

帖子 由 道奇微 周一 四月 21, 2014 12:03 pm

四谛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四谛概说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四谛,又叫四圣谛。「谛」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那么,「四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
《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四谛的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四谛理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四谛的苦谛
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苦谛是释迦牟尼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
四谛里「苦」的意义非常广,也许有人认为人生的苦乐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某些特别的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但人生许多重要的经验和大事,则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四谛中的苦谛所讲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与生命现象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实性。人生苦之事实,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本能,固执地相信这个世界总有某些事情是快乐的,决不能说一切都是痛苦的,这正是人们不能解脱的缘故。
四谛的集谛
四谛中的第二条真理是集谛。集谛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
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就是说众多痛苦的因,能招集众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四谛中的集谛内涵简单地说来,就是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此三种根本烦恼即是造成一切有情众生痛苦之因。
四谛的集谛所解释的就是这三种根本烦恼的性质,以及如何由彼而生死轮回之事实。轮回说和十二因缘说紧密相连,所以集谛又以十二因缘为主体,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
四谛的灭谛
释迦牟尼不单指出了人生苦恼的现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说明这些现象是可以消除的,这就是四谛中的第三条真理 --- 灭谛。
四谛中的灭是梵语「涅槃」的意译,梵文和巴利文认为涅槃是熄灭、止灭或吹灭的意思,表示火的熄灭。贪、嗔、痴被佛教视之为三毒火。
在圣者的眼界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被这三毒火燃烧,无刹那之安息。圣者能永断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这种解脱境界称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归宿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状态所束缚,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
四谛的道谛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归宿后,释迦牟尼又为人们实现这种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这就是四谛中的第四条真理 --- 道谛。
四谛中的道在梵文的原始意义是道路、方法或姿态的意思,释迦牟尼借此词来说明要解脱人生苦恼的现象,就必须修道。
佛祖在初***时提出了一种中道观,为的是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这是低级、平庸、无益的凡夫之道;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快乐,这是痛苦的、无价值的、无益的。佛自己都曾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有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能够产生知见,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中道。
中道一般称之为八正道,佛献身说法49年,几乎在他的全部教诫中都牵涉到这一道谛。他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辞,对不同的人宣说这一真谛。除八正道外,后来又增加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合称为七科三十七道品。[1]四谛是佛陀初***时所说,临涅槃时又再三叮咛弟子们,对四谛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来问。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尤其在初***中,佛陀三度演说四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行相」:第一次为「示相转」,将四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劝诱弟子修持四谛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为「自证转」,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得四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同样证悟四谛,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第一:苦谛
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一、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风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古人说:‘身是众苦之本。’又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狮子峰禅师说:‘只这色身,唯信身为苦本,纵贪世乐,示知乐是苦因。’这叫做苦苦。
二、坏苦。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样,幻化非真。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
三、行苦,即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如孔夫子,看流水时,感叹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众生具有三苦之外,欲界六欲天天人,也有三苦。色界四禅天的天人,虽然是离欲清净,没有苦苦,可是还有坏苦、行苦。无色界四空天的天人虽然修四空定,还是难免行阴迁流,念念生灭的痛苦。总之三界诸天,就是最高一层叫做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八万大劫之长。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天人一样,天福一旦享尽,还要堕落下来,随业受报。经里说过:‘八万劫终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行阴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圣旨,召集全国名山古寺大德高僧,来朝晋见。许多大和尚都衣冠齐整来见皇帝,同时陛下又嘱咐侍卫人员说:等到各位高僧来到时,要他们从刀丛之下进来,而且要大振军威。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大和尚突然听到此事,大吃一惊,十分害怕,纷纷跪下。只剩下一个身穿百衲衣的老和尚,他却安然不动地从刀丛中进来朝见。皇帝问:和尚,难道你不怕死吗?答:‘我从无量劫以来,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难道今天还怕死吗?’皇帝听了这话,非常欢喜地说:‘你知道行阴了!’这就是行阴迁流之苦啊!
什么叫做八苦呢?一、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规律。过去有位禅师说得好:‘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老病衰残。’说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老年的人,是有著深刻的体会。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医务工作者,更会有深刻体会。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没有一个人是生而不死的,这是自然规律,千古不变的客观事实。任你纵有千般快乐,可是无常终要到来。所谓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终归磨灭。人至死时,四大分散,百苦临身,无常一到,万事皆休,苦不可言。释迦牟尼佛有次问几个弟子:‘人命在几许?’有的答曰:‘人命在旦夕间。’佛说:‘不对。’又问另一个弟子,答曰:‘人命在饮食间’,佛说:‘也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到底人命在多少时间里呀!佛最后又问一个弟子,那人说:‘人命在呼吸间。’佛说:‘对了。’我们人的生命,实实在在是一息不来,呜呼哀哉,千秋永别,万事皆空。佛经里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苦恼,坚决出家修行。五、爱别离苦。我们人对于眷属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爱。一旦生离死别,真是万分痛苦,所谓回天无术,代替不能,泪如雨下,心似刀割,悲伤惨痛,十分痛苦。古人说‘夫妻是缘,或善缘,或恶缘,因缘相会。儿女为债,或要债、或还债、无债不来。’我希望大家把这种道理认识清楚,自然会心安理得,离烦恼苦,得清净乐。六、冤憎会苦。我们每当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别是眷属之中的冤家对头,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生活在一起触目惊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这类事例很多。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环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万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人们求功名显耀,反而名落孙山,求人丁兴旺,反而断子绝孙,求发财致富,反而贫穷困苦,求长寿健康,反而夭亡短命,这是所求不如意,所愿不从心,痛苦万分。八、五阴炽盛苦。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烦恼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们常时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闷,有口难言,说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讲这八种苦,都是人人亲身感受,无法避免的苦恼。三界之内的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是随业因而感受苦果,不单有三苦、八苦。其实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无量无边的苦恼。所谓‘千人千般苦,个个不相同。’各人痛苦各人当,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业报各人受,各人吃饭各人饱,说明无量诸苦,皆由人们起惑造业的结果,要知道苦的来源,须要明了集谛。
第二:集谛
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五利使为主体。
什么是五利使呢?一、身见: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我见的生起,然后就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这叫做身见。二、边见:就是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断见或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后,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一灭永灭了。常见,认为人死后,今生是做人,来生也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不管是断见,不管是常见,都会使我们众生做出种种恶业的,故称边见。三、邪见:指反对因果,不相信佛法僧三宝。四、见取见:指非果计果。外道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取著我见、边见、邪见,未证圣果,妄执已证。五、戒禁取见:指非因计因。外道所修种种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灰等。错误执著修此苦因,可获最上涅盘妙果。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业受报速度快。
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是以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各具小使多少不同。欲界:苦谛具十使,集谛具七使,灭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无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三界四谛合起来总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见惑烦恼。古人对八十八使,作有一首偈子:‘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谛,上二不行嗔’。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五钝使: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二、嗔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愤恨恼火。三、痴心,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别,糊里糊涂,昏昏扰扰,做诸恶业。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五钝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来分配,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具足九品。色界的四禅天:一、离生喜乐地。二、定生喜乐地。三、离喜妙乐地。四、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无色界四空天: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处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这样三界九地,总共合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烦恼。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第三:灭谛
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盘;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盘。
第四:道谛
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盘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