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佛门正法数息观之一

向下

佛门正法数息观之一         Empty 佛门正法数息观之一

帖子 由 道奇微 周一 四月 14, 2014 12:08 am

一、前言
以前讲佛法,均在名相上讲心的调伏,及调伏后的境界。现在回过来讲开始修行时,如何从打坐入门下手,再用安般守意法门来成就身心。用修行人心地的状况可说明修行的层次,今亦可用身心的变化来说明修行过程间的成就。我们看到每个道场均有人在教数息法,那如何才是世尊所教的真的数息法?我们在此也要将安般守意法门重点说明清楚。
同时自从「打坐入门」的文章上网后,好像有很多人照着学习打坐,但入门课程仅对初基行者,若数月后已有进境者,当有不同的方法要来用,故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课程介绍,这就要深入探讨打坐时会发生的身体与心理的变化。方法论我们摆在后面,先来说明使用安那般那守意法门后,你修行中所会发生的一些经过,先在此说明一下,好让各位心理有个谱。
若自认为有不错的境界,但若没有经过世尊所说的这十六种殊胜境界,很难说你已有多好的修证,这些现象与境界是一个修行指标,就像《楞严经》的五十种魔相,要经历一回,才能说是有所成就,否则都是自欺欺人,或着魔而不自知。
二、数息法成就十六种殊胜境界
得数息时,久而久之,自知依安般守意法门,令得止意。故《安般守意经》云:「数息能除两恶,获得十六种殊胜境界。」两恶者即数息时失数及不及十息,是为恶。而十六种殊胜境界是行者修行过程中,身与心的种种变化。
(一)经云十六种身心的变化为:
1.自知喘息(呼吸)长;2.自知喘息短;3.自知喘息动身;4.自知喘息微;5.自知喘息快;6.自知喘息不快;7.自知喘息止;8.自知喘息不止;9.自知喘息欢心;10.自知喘息不欢心;11.自知内心妄念不实喘息自知;12.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13.弃捐所思喘息自知;14.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15.放弃躯命喘息自知;16.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
(二)兹将其略解述如下,往后当详细说明。
1.自知喘息(呼吸)长:因心缘息,心不散乱故,久之丹田成形,行者觉得似有一管,由喉头伸入小腹中,连结入丹田,此境成,息愈来愈长,行者可自知之。
2.自知喘息短:因小腹胞中(丹田)气弥漫小腹周围,而未入他经络,故行者呼吸,似球灌满气后,再进气有困难,故呼吸变为缓慢而短,行者可自知之。
3.自知喘息动身:因小腹拙火升起,内气转入奇经之脉,脉不通欲通之际,致身体震动,此乃意动之相,行者自知之。此时宜放松色身,告诫自己勿助其动,调整或缓慢呼吸,可突破此境。
4.自知喘息微:因部分经脉已通,内气前行似无阻碍,呼吸绵绵可进入微细似有若无之境界,行者自知之。
5.自知喘息快:当呼吸入微时,气随循经脉前行,遇未通待通之经穴(尤以心轮为甚),因内聚气不足,气壅不前,当引发快喘息以调适,惟喘息快非正常,行者自知之。
6.自知喘息不快:行者逢喘息快时,宜意守小腹,放慢呼吸或暂闭气数十秒,放松色身,待呼吸能恢复顺畅后,微闭息即可突破穴道,随着呼吸又进入正常速度,行者自知之。
7.自知喘息止:行者数息得定后,全身充满内气,再引入丝微外气,即可转成无量内气,短暂间不须再呼吸,故喘息止,行者自知之。
8.自知喘息不止:待有新经穴脉络开引,内气形成不具足,当再诱发呼吸以补其气,故至此境界息止,息不止,交互功用,行者自知之。
9.自知喘息欢心:行者数息、随息得定,突破色身束缚,入心之觉受,因息止,定生故,心生欢喜(喜受),行者自知之。诸法本幻有,何喜之有。
10.自知喘息不欢心:行者数息、随息得定,入心之觉受,因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诱发根本烦恼起故,心生不欢喜(忧受),行者自知之。惟知一切法均妄而不实,何烦恼之有。
11.自知内心妄念不实喘息自知:行者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禅宗谓黑漆桶),引发诸多妄念,谓自心现妄想之相,经真心实相鉴照,均非实有,行者自知之。
12.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行者内心自现妄念息而不生,末那意识审慎思量心不起,令内心脱黏内尘影事,无所复着,行者自知之。
13.弃捐所思喘息自知:行者已知诸法无常,知心本寂,捐弃一切思想,让心大死一番,让禅定力坚固,行者自知之。
14.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诸法无常,本因缘而生,缘灭法灭,如是认知,不再厌恶而弃心之所思,世间森罗万象,坐观成败,行者自知之。
15.放弃躯命喘息自知:色身依靠喘息而生,识神执此五根,息才可以继。一口气不来,识神离躯体,是谓命尽,如何在命终时舍命,行者自知之。
16.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生死事已知,道业已成,空体寂灭已知,若此逃避,是谓自了汉,有违世尊再造之恩德。为继佛慧命、利益群生,当发菩提心,不放弃躯命,广作佛事,圆满菩提,行者自知之。
三、数息法成就十六种殊胜境界详解
1.自知喘息(呼吸)长:初学打坐的人因心缘息,心不会再胡思乱想。修行打坐最主要的是要诱发丹田的契机,当契机未形成时,喘息(呼吸)会很短。打坐日久,呼吸由短而慢慢增长,久而久之,丹田会成形,行者自己觉得似有一管,由喉头直接伸入小腹中,连结入丹田,此境若成,呼吸会愈来愈长,此种境界行者可要自己体会知道。
2.自知喘息短:待行者因丹田气弥漫小腹周围,但尚未入其他经络时,前行无路。此时行者呼吸会变短,只因丹田似球一样,球快灌满气时,再进气就有困难,故呼吸会变为渐短,此种境界行者可要自己体会知道。
3.自知喘息动身:因行者小腹丹田拙火升起,内气转入奇经之脉,或正经十二脉时,其脉之穴道不通,待要通之际,脉络中的动能内气,大过穴道阻塞的静止能时,气就会通过此穴道,以致造成身体会震动,行者可要自己知道。
另有一种状况是意动之相,此种状况是发生在行者内气强,但静止不通的穴道不通,会引发身体的微动,若行者以意念助其身动,则会变成意动不止的现象,就像你坐着时有抖动脚的习惯,某脚一发动抖动,就成惯性的意动不止。此时行者宜放松自己色身,告诫自己勿助其动,调整或缓慢呼吸,可突破此境。
4.自知喘息微:因行者部分经脉已通,内气前行似无阻碍,呼吸绵绵可进入微细似有若无之境界,此时打坐似已入优质的情境中,行者应自己知道。
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成,地、水、火、风这四大,最主要还是在风大,「风」如果是灌得太大也不好,到底要多大呢?调得非常适当的话,呼吸就会慢,然后气就顺,再来就要闷气或闭气,空气进到丹田,它就会化成真气。当然在化成真气之间,火大、风大都不能太大,火大会口干舌躁,水大会往上蒸发,就会流口水。
主要还是在风大,吸进来的气,在打坐之间要闷气、闭气,会有意想不到的气机,脚也不会痛。除非你是初学的,初学的丹田没有成形,丹田如果不成形,不能够长期承受打坐,脚会一直痛。所以我们花八个礼拜的时间,每次花三个小时来讲丹田如何培养起来,主要是你以后打坐才能用得上。
打坐吸一点气,然后闭气,这样叫做「宝瓶气」。「宝瓶气」是吸一口气以后可以闷很久,像瑜珈师可以闭上好几个小时,甚至于好几天,他跟本不借嘴巴或鼻子来呼吸,这种现象要丹田成形才能够发挥内在的真气绵长。
5.自知喘息快:当呼吸入微时,气随循经脉前行,遇未通待通之经穴,尤以心轮为甚,因内聚气不足,气壅不前,当引发快喘息以示其现象,惟喘息快非正常,行者自知之。
这里讲到如果喘息快的时候,你不要在那里急速呼吸——哈!哈!哈!做急促的呼吸,那是没有用的!应该要意守丹田,其实意守丹田是道家或世间禅的修行法门,把我们的心下降,气守在丹田,好处是气酝酿在丹田里,你的仙骨处。
我们背部肾脏部位下有一个仙骨,整片骨经络密布,这牵涉到脚的脉,及臀部环跳下面,如果这边的气不通,就会脚酸、腿麻。如果你意想丹田,风大调得很好,不要很大,只有十分之一的吸气或五十分之一的吸气,然后意守丹田闷着气,丹田的气机就会愈来愈大,影响到仙骨部位的经络,脚就不痛。
禅宗修法的是在三个丹田处,下丹田、中丹田(膻中穴)及上丹田(眉间),主要还是我们的眉尖轮,脑筋里面,甚至是明点。这些都是念咒、念佛的人,气都会往上冲,因为他要求开悟,打开黑漆桶,所以气当然尽量要往上冲,很多人都会觉得头胀、头痛,要尽量把黑漆桶打开,这是禅宗的修法。
世间禅的修法也好,道家的修法也好,大概都是意守丹田,这样可以坐很久,脚也不会痛,一点点呼吸,如果你不再呼吸就进入四禅的境界。四禅第一个现象就呼吸要停止,心住一定境,也就是心不随境转,看到什么,对境不起心动念,境与你的自性合一了,就不会起心动念打妄想,心里很清楚。所以,你要学五通到此都可以成就,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都可以成就。
  但是诱发五通也没有用,还是脱离不了三界,所以修佛法第一个要修漏尽通,不要先证五通。先把没有烦恼的神通力证到,这才是最重要的,你证得五通不见得有解脱的知见,因为没有真正了解佛法。
你在应付第五点喘息快的时候,除了吸一口气入丹田后闭气以外,全身要放松,不要紧张,丹田真气就会再补上,补上后就不会喘气了。一般人在急喘的时候,不知道理都会紧张。你能闭气四十秒、五十秒,你会觉得整个丹田的气重新开发出来,在呼吸能够恢复顺畅以后微闭,即可突破穴道,哪个地方不通,就可以再往前突破,随着呼吸,进入正常速度。快了叫做喘息快了,了解修行过程间有这种现象,一般每次打坐只打一柱香,而一柱香也只有一个小时,因此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通常此喘息快的现象大都发生在禅七。
  同学中范大德就常有此喘息快的现象,每次在新店净缘讲堂的禅修课程中,他都会出现急喘现象,有次还真倒在地上喘,经教他闭气以诱发丹田不实的气机才化解。净缘讲堂是上藏下度法师的道场,我们以前每月借用一次做禅修场所。范大德是修密宗的,气就在中脉里冲,老是走那条路,有一次就倒下来。我叫他不要喘,把气闭住,这个境界就过去了,过不去是丹田的力量不足过不去,才有这种现象,这样处理后呼吸就会慢慢正常。
6.自知喘息不快:行者因内气不足会造成呼吸快,逢喘息快时,宜意守小腹,放慢呼吸或暂闭气数十秒,放松色身,待呼吸能恢复顺畅后,微闭息即可突破穴道或心轮,随着呼吸又进入正常速度,行者自知之。
7.自知喘息止:行者数息得定后,全身充满内气,再引入丝微外气,即可转成无量内气,短暂间不须再呼吸,故喘息止,行者自知之。
第七点自知喘息止,到四禅的境界,如果你修世间禅的话,初禅时鼻子跟舌头不用,有时对打坐之间的现象要了解一下,看我到哪个层次。初禅还在欲界里,初禅主要鼻、舌识不起功用,二禅时再加上眼、耳、身三识不起功用,眼睛没什么功用,耳朵听不到声音,身体也没有感觉了。或意识控制不了身体,打坐时身体出不来,第六意识指挥不了它,别人已经下座了,他却出不来。
二禅境界身体不能控制,你叫他动,他动不了,你叫他下座,他下不来,因为他眼、耳、身三个识不起功用。三禅的话,不起功用的识更多,眼、耳、鼻、舌、身、意共六识中,只有意识能动。初禅、二禅是喜俱禅,修到二禅境界心常常法喜充满,尤其是念佛、打坐,觉得非常高兴,心很愉快是喜俱禅。
到三禅是乐俱禅,喜俱禅是心,乐俱禅是身,所以身体充满了气,每个细胞等于一个世界一样。在这时候只有一个意念,当然这意念还有感觉快乐,这中间也有痛苦,身体痛、脚痛,熬过这个痛,气通了就快乐,这是世间禅。
  到了四禅时,还是只剩下一个意识,这个意没有痛苦、快乐的感觉,舍念清净,舍一切念,好的、坏的、顺的、逆的都没有,只有一个意念在,四禅境就是心一境性。
初禅是未到地禅,二禅是喜俱禅,三禅是乐俱禅,四禅是一境性。四禅时息要停止,不呼吸了,才能入一境性中。行者不呼吸时会怎么样?就是舌头会卷一圈,塞住你的喉咙,喉咙塞住了怎么呼吸?塞住了就不呼吸了,这时把息断了,即入四禅境界。
一到四禅是色界天最高的禅定。色界总共有四禅天,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三天,加佛教小乘圣人的五净居天,再加外道的无想天,四禅天总共有九天。学禅的观念要搞清楚,有的人色身没有破,它就不让念头起,一直压它。有的人是打坐气压到脑筋里面,念头不起,他认为已经证到空了,有的人认为念头不好,一直要摆脱它、躲避它,所以常常进入那个不想的境界。
这些是外道,认识不清楚才会修到这样,这与四禅最高广果天寿等齐。无想天的天寿与广果天的天寿相当,佛教的五净居天是在四禅后得解脱智慧的境界。声闻、缘觉就在这里,声闻缘觉是圣人,证得我空理,所以他不来受生,解脱了!
小乘的须陀含果,天上、人间来回七次,才证到阿罗汉果;斯陀含果修到四禅天入五净居天,天上、人间再来一次就不来了,证得阿罗汉果;阿那含果叫不还果,不再来人间了,不再来最后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真正解脱,这是四果里面最高,相当于菩萨八地。
菩萨要不要住在那一天呢?不要!菩萨是在人间一世再一世,马胎来驴胎去,一直在人间一边分段生死,一边渡化众生,在六道里转来转去,他都无所谓,这就是菩萨的风范。
如果证到四禅境界,呼吸就能停止,断掉空气的进出,行者数息得定后,全身充满了内气,再引入丝微的外气,即可转成无量的内气,短暂间不须要呼吸,故入喘息止,这是对修佛法的人来讲。
修世间禅的人不是这样,他真断掉了呼吸,这里没讲全部断掉,这里讲只是一个阶层。因为修佛法不一定是要入定,修佛禅是你面对每天的人、事、物,你的心面对这些境界有没有在定中,能不能如如不动,你要练习这种功夫,所以说行、住、坐、卧都是在禅定之间。
在禅修课中开宗明义讲什么是禅?禅的境界是你有所感知一切因缘,你对感知的因缘能够如如不动,那就是有禅定。所以修佛禅不一定像世间禅一样一定要入定,一入定就是几年、几十年、百年、上千年。
但是不可否认在打坐之间一柱香也好,好几柱香接下来也好,有一段时间你呼吸会停止,也许几分钟、也许更长,你不需要呼吸,丹田气机非常旺盛,所以你根本不须要呼吸。有的是吸气进来,没有吐出去,一点气进来在丹田之间酝酿,然后不见了,根本没有吐出;呼吸有的呼长吸短;有的吸短吐长;有的人吸进多少,就吐出多少,这些都随打坐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现象。
如果将身体看作一个气球的话,那呼吸进气就好像打气一样,一直打!愈打愈密,密到打不进去,所以它当然呼吸要停止,打坐呼吸最后一段时间不呼吸,不必再注意呼吸,不必去看心有没有在妄想,这样会进入息意安稳的境界,心住静安详和。
打坐之间有一段时间呼吸会停止,不要害怕。在禅七时开示,尽量呼吸,然后慢慢用控制风大的大小,慢慢的把气吸足了,当呼吸停止时,不要害怕、不要惊吓、不会死掉,一定有丹田的作用。所以就有一个了了清楚的我在那里,身体也没有了,痛也好像与我没有关,就这样没有知觉的走下去。
如果说身体正经十二条,奇经有八条,不是一下子要打通了吗?走到某几条经络满了,呼吸的气就进去填满空隙,然后又开发出一些穴道与穴道之间的空隙,你又要走到这里来,丹田的气补充这一段,所以又恢复了呼吸,喘息不止,呼吸又开始不停止。我们加气往前走,又开始呼吸,虽然色身的气无常,不可能永远都有,有所定就有所不定。
修世间禅是没有用的,没有解脱,所以为什么佛法要面对人、事、物这样的去磨练,如如不动没有挂碍。然后你心中能感知一切因缘,你可以自在,什么事让你心烦,让你生病,你心里也要自在。练到这个功夫,不是这么永远入定,要呼吸不呼吸,过程中就有这些现象。
8.自知喘息不止:待有新经穴、脉络开引,内气形成不具足,当再诱发呼吸以补其气,故又有了呼吸,至此境界息止、息不止,交互功用,行者自知之。
息止是气涨满了,不必呼吸;如果经络又开了一部份,又要呼吸一点气,时间长短不一,行者自己要知道这些现象。
  从第一到第八都是在讲呼吸、讲色身,初禅--未到地禅,它有前面的现象。二禅就是在讲欢喜心,以下是进入心的反应现象。
9.自知喘息欢心:行者数息、随息得定,突破色身束缚,入心之觉受,因息止,定生故,心生欢喜(喜受),行者自知之。
诸法本幻有,何喜之有。第九个殊胜,自知喘息欢心,为什么从呼吸之间,就产生心的高兴,这境界只有二禅的境界,在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在心地上呼吸时可以感觉心的欢喜,自知喘息能够诱发喜的感受。打坐的三要素,第一是打坐的姿势--七支坐法,第二是数息法--安那般那数息法,如果数息得定,就会有此殊胜的现象。
数息法:「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正精进。」数息后你都能摄受你的念,你会觉得数一数二是多余的,不必数息了,只得改成随息。我的呼吸从鼻子到丹田,从丹田又回到鼻子,我的心随呼吸上上、下下,一口气吸满不用数一,一口气吐尽不用数二,这就是随息了。
再坐下去就有气感了,如果打坐没有气感,就修不了心了。有气的时候,经络一步一步的打开,最好能突破色身的束缚,法身真正活起来。法身能活起来,心就能出离了,那就有意生身。在《楞严经》讲意念一起,有一神我身(法身)就出去了,这现象有时你没感觉,并不代表它没有在做事。
第九自知喘息欢心,行者开始观呼吸、喘息,就会感觉快乐,即进入心的状态。行者数息、随息已得定后,喜心会起,这是入二禅之境。有喜就有忧,因当喜丧失后,会懊恼,何时再能见喜心?
先修班上了几个礼拜了,可以控制你的粗心,不打妄想时,故数一数二已是多余的,所以这时候你要改变一个方法叫做随息法。第一阶段安那般那数息法,不要再控制粗心,呼吸已拉长,一口气吸满,一口气吐尽,这样在加长我们的呼吸,心已能够静止,息能够长的话,丹田就能成形。
此时数一数二是累赘,不要再数了,心随息从鼻子到丹田,再从丹田到鼻子。安那般那随息时,不被一切外在境界所恼时,就是得到初步的定。入心的觉受以后,因为息止,定生的缘故,所以心慢慢生起快乐的感觉。
你去参加法会时,法会快结束时或中间就觉得法喜充满,法师常恭祝你法喜充满,愿你法喜充满。在修禅的人来讲,连法喜充满都不行,因为你执着善境界,所以有一天你觉得你的情绪一直高昂时要警觉,我在欢喜什么?应该保持一个平常心。
我们常常在讲平常心,「常」是永恒,那一个法是永恒?没有!只有一个空境快乐,会永远快乐吗?痛苦会永远痛苦吗?障碍会永远障碍吗?都不会!它们是无常,既然是无常就不是永恒,永恒只有一个空。我们的体性是空无,所以它是永恒,没有高低是平等的,没有那一下高潮、那一下低潮,从头到尾都很平坦,我们的佛性就是这样。
突破色身的束缚,身体限制我们的气脉,法身不能活起来,如果身体打开一点,宁可觉知我有好几个心,起码有个打妄想的心,还有个知道打妄想的心,后者才是真我的觉知心。进入心的觉受,对心来讲,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中的受蕴,会忧愁、会高兴是属于心的。
对身体会觉得痛就有痛苦,全身充满气时觉得很快乐,心的忧喜与身体苦乐的感觉这些都没有的话,就是所谓舍念清净。舍念清净是平等法,把痛苦与快乐看成是相等的话,那就舍弃了快乐与痛苦。忧喜苦乐只是我们心的一种觉受,圣人没有忧喜苦乐觉受,圣人只有一个舍念清净或证到一切法平等。
不会说我不喜欢生病,我常常要身体健康,生病与健康对圣人来讲都是一样。生病只是身体不正常,但我心里很舒服就好了,生病无所谓!要超越不正常的感受,你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把它转回来的话,你生病也生得很高兴,你也认为不痛苦。如果感冒就觉得很累,没精神就很灰色、很沮丧,那表示你的心还不清净。
释迦牟尼佛也会生病,成佛怎么还会生病?成佛业来时还是要面对,所以只要不把它当成痛苦,就是修行的成就,这是要磨练的。所以你要保持一个平常心,虽然没有什么好高兴的,但是你内心就有一股很高昂的感觉一直出来,这时候你就要警觉,要平常心。
二禅境界心就会生起欢喜心,不能自止的欢喜,所以心生欢喜,这是喜受,有喜受就有忧受,你先断掉忧愁才会有快乐。断掉喜感才能突破入三禅,若常把持喜受就不会进步,故修行只能觉知境界,不要保持一定的境界,不然就不会往前进步。待你到息止以后,应该赶快进入四禅境界,就有一境性的禅修功夫。
每一个界地都有它的现象,如果你不突破禅境所发生的现象,你就没有办法进步往前走,这样就是认识不清楚。所以在禅修的书本,尤其是经典常常讲的,到初禅境界有觉有观;二禅是喜俱禅,指心地生欢喜;三禅是乐俱禅,指身充满气故觉快乐;四禅入世间最高禅定,得去喜乐之舍受,入一境性中,对诸境不恼。
如果打坐时,说我很静止,那根本还没有进入修行的境界。打坐到一个念头起的时候,另一个真正的我可以看到,你念头起来了,你在想什么,最起码要有两个心。我们总共有八个心,眼、耳、鼻、舌、身识等不去管它,现在注重内心所起的念,不管第六识对外境的分别或第七识的妄想、思量,有第八识真心在看着它,这些以后要慢慢去接触、体会。
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是对外境的认知,因为眼、耳、鼻、舌、身诸根要接触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接触以后,再加上第六识来分别。所以我可以看到这是白板,看到这是笔,经过第六意识分别,才能起念认知看到的是什么。
第七识是内心妄执的心,妄执八识所储存的种子。八识虽然是真心,但是今生所发生的种子,大大小小都储存在八识心田中,它可以照又可以储存种子,第七识执着八识一切种子所现的为真,所以一直在轮回。
若身体对气是有感觉,但心在妄想时,什么都不知道,这样是还没入门的。修到第九个殊胜就有欢喜的觉受,但要以平常心待之,因为从禅的修行来讲,诸法本幻有。你觉知的现象当然会欢喜,有时候看到什么心念也没有,什么影像也没有,却自然生起欢喜,法喜充满。我没看到什么,但是真心却看得到了,真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
诸佛、菩萨修证到的境界有四智,六祖所说的一首偈:妙观察智见非功(第六识),平等性智心无病(第七识),大圆镜智性清净(第八识),成所作智同圆镜(前五识)。
上面说的是八识的功用,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认知外尘境。第六识对外境透过眼、耳、鼻、舌、身五个根门头来分别,如果有分别心,一见就是执,看进去了,听进去了,那表示有执着。
如果你看到一件事情摆不开、放不下,一定要去讲,甚至于去骂。那就是还有执着的心,有这种心就表示还没有办法去掉第六意识的分别心,也就没有妙观察智。因为你执着你所看到的、听到的、碰到的种种,因为你还有对外界迷糊。
所以你要修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尝而不知酸甜苦辣,你身体所接触到的柔、硬、坚、实都不会去分别。这样的话,你说都没感觉吗?不是!有感觉但我不去执着,见了没有它的作用,所以「见非功」是说所见即起不了其功用---妙观察智。
如果无所执着,无所见就有功,就产生妙观察智。你看到这个人的脸就能知不太正常,着了客邪,你一看就知道。你执着外境太多,没有超越你的分别心,就没有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基本上不一定要有神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通,有时候看不到人的心灵去。
第一阶段修行要舍弃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对的色、声、香、味、触的尘境,都能放弃,不起分别你就有妙观察智,你不必有什么神通,就有这个智慧。
修佛法不是求什么神通,是要获得三身四智,佛法是在求法身清净,报身圆满,化身千百亿。能够证到法身清净,报身就圆满了,然后从法身清净空体化成千百亿化身。有人想你,你就化一个化身给他。
你常常念阿弥陀佛,佛就化一个化身给你。念观世音菩萨,就化一个观世音菩萨给你。那娑婆世界有千百亿人在念你,你就可化千百亿化身给他们。这是大菩萨或证到佛的境界就有这能力,你忆想他,他就会化一个化身给你。当然身是有为,化完了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
四智中的平等性智,是指忧、喜、苦、乐一切法平等,这时候你就没有分别心了,不会分好人、坏人、佛教徒、非佛教徒、男的、女的在那儿分别,一切平等。这时心就没有病,你不喜欢快乐,不喜欢忧愁,对圣人讲忧愁、快乐两个都一样的。痛苦、快乐两个看起来没有分别,就好像禅七中熬了二小时,到最后都很痛,你能忍受这种痛,痛之后七天熬下来也没什么不快乐、不烦,这样也不错。所以心不会要好的,厌恶坏的,这样心就没什么毛病。
如果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破了妄执性了,你就有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第八意识真心的功能,跨越时间与空间,浩瀚无边,所有虚空都包含在内,大而全包容才是圆满!大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及众生,连众生都没遗漏,都包括在里面那才圆满。
有此智这就不得了,连小虫、小毛虫,你都有智慧观察这一切的因缘果报,而且它们都现在心镜中,因这镜子无所不照。这是佛不可思议的境界,要证得自性清净,否则都是贪、瞋、痴、慢、疑等等毛病,怎能得大圆镜智?其实都是第六意识的妄执分别,第七意识的妄想执着盖住真心,这两个意识灭去妄执的话,你就能证到性清净,性清净就有感通,就能证到第八意识的大圆境智的真心。
现在没有能力知道众生的因缘果报,只对自己内心起的念头有感觉,内心起一个妄想、起一个烦恼,对一个人的见解或对一件事情的感受都清清楚楚,不受它的影响。如果它让你变成一种困扰、烦恼的话,那表示你习气毛病还有;若性清净的话,就不会受它左右。
为什么佛常常知道那个世界又发光了呢?那个世界的佛又在讲什么经?佛与佛之间都清清楚楚,释迦牟尼佛在说什么法,他方世界就派人来参见释迦牟尼佛。例如前来听闻《法华经》这个大法,共襄盛举,来聆听大法。因为他佛有大圆镜智,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一切及众生都清清楚楚,所以没有时空的间隔。
时间讲现在、过去、未来,你不管多久以前及以后怎么样,时间没有开始、没有终了。一切因缘,一切众生果报,他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最后一个是「成所作智同圆镜」,性清净的话,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识会起神通变化,你想什么就会现什么,化身是从这边化出来的,刚开始起修时,此五识先不去接触外缘,现在性清净了,再利用这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可以唤成自己的神通变化。
故成所作智就是在讲神通变化,这是成佛以后,佛有那么多的神变,诸佛菩萨化身千万亿,这是八识性清净后,连带使前五识无染,清净间产生很多神通变化,所以修佛法是要修得三身四智。
现在第九殊胜是在定中产生欢喜心,虽然是好,但是你要把它看成诸法本幻有,不要被欢喜心迷惑你的自性。
10.自知喘息不欢心:行者数息、随息得定,入心之觉受,因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诱发根本烦恼起故,心生不欢喜(忧受),行者自知之。
惟知一切法均妄而不实,何烦恼之有。第十个自知喘息不欢心,在数息得定后,进入心的状态,因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时,会扫到阿赖耶识的种子,会诱发根本烦恼起。妄想念起,会想我以前打坐心好像很清净,没有妄想,现在为什么会起烦恼法?因为刚打坐时,心乱七八糟,坐不下去,后用数息法把它控制了。
有同学打电话问,我在翻内心阿赖耶识的种子,翻出很多旧帐来,翻了一阵子以为没有了,没想到过一阵子又抛出很多,更深、更多!好几世以前的种子都出来,本以为这样就没有了,但它还是一层一层的进去,所以没有认真去体会。以为禅修只有在身上,只在气上用功夫,忘记进入心的深深处,而且一直往下深进去的话,才能把一切法尘翻完。
现在你的气扫到阿赖耶识,因阿赖耶识(八识)有很多的种子。它不会说好,不会说坏,不会烦恼,只是实实在在地存有种子。会有烦恼的,都是第七意识认知它,并妄执为真,好的就高兴,不好的就忧愁,内心控制不了,就一直出来,这样的话心能不忧愁?能不烦吗?所以心生不欢喜心。
行者知道过程之间应该有这么一段,烦恼从那里起,是因为你的执着,习气没办法排除,心的烦恼起,生不欢心。你要用佛法去观,心的烦恼是从那里起的,你要看你的觉受也是不真实的,那还有什么可以烦恼呢?
你习气在,还有烦恼,如果有一个不如意的心或影相,你就以为真,那当然会烦恼。不痛快的时候,消极低沈的时候,不要被它影响你。
很多人修到这境界,都会感觉周围之间的心都是同一个心,如果你没有烦恼,周围之间的众生有烦恼,你也得不到清净。如果你清净了,周围旁边的众生心不清净,你可以影响他,使他们也清净。虽他们不能完全清净,当下你以空无的心,可以使他们没有烦恼,让他们不起烦恼心。
在禅修之间去体会,大家的体性是同一个的,当然大家的心不同,体性是空性,但空性之间你会体会众生的烦恼。如果你能体会众生的烦恼,不能空掉,你还没证得解脱,还是会受影响,这是真的修佛禅的境界。你在打坐之间,都是修世间禅,在打坐之间也有感受到周围之间众生的心,这是第十种殊胜自知喘息不欢心。
11.自知内心妄念不实喘息自知:行者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禅宗谓黑漆桶),引发诸多妄念,谓自心现妄想之相,经真心实相鉴照,均非实有,行者自知之。
第十一种殊胜是自知内心妄念不实喘息自知,现在已开始讲内心,喘息欢心,喘息不欢心,到这阶段才是真正进入心灵的状态。现在进一步突破时,就自知内心妄念不实喘息自知,把它放在喘息上。当然开始都是呼吸引起色身变化,色身变化才能进入心的修证,现在是真刀实枪面对内心的妄念在战斗。
第八意识种子法尘无量,然因你还看不清楚它,第七意识会去执着它,执着它就会现妄想。有时你只看到妄想的心,不知它从那里起,其实那是感知第八识的种子法尘。
譬如昨天与某人吵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吵架所说的话,一问一答,你骂我怎样,我回骂怎样,此等话语已经进到第八识心田去了,记得了。你放不开,因习气还在,种子不会灭,随时会起现行,你愈挂碍它愈会现。
现出来以后,谁对谁错的这些对话,第七识执着它。然后除了种子外,自己又现起妄想,这妄想包括伤心、生气,还可能有其他心态,这些都是第七识的执着。
我们常说修行要破第六意识对外境的执着,第六识摆平,就进入第七识妄执的修证,内心的执着要把它脱离掉。
以下说明:行者内气,入头部甚深部位,就是禅宗行者讲的黑漆桶。黑漆桶要把它打破,心眼还没开时是一片漆黑,外面有光,你看内在头盖骨,一片黑暗;如果心眼有开,那边也就有光明,也就真的心眼开。
所以呼吸之间愈走愈深,引发诸多妄念,妄念来自于气扫到第八识的种子以后现起,第七意识去抓执它为真实而起妄想,引发诸多妄念,谓自心现妄想之相,这是《楞伽经》里面的文句。
经文在说你上夜、下夜都很努力、认真地在修行的时候,到很好境的时候,你就会自心现妄想之相,注意那个自心,你不想它而自己起来的念,才是自心现妄想之相。普通能用自己意念来分别的心是第六意识,心要想或者不想、身要动或者不动是第六意识在主控。
八识规矩颂里头说:「动身发语独为最」,是在讲第六意识,身体要不要动,要不要讲话,都是由第六意识所控制,它主导心意最强。这不破灭的话,修不到内心去的,它随时在动,想!想!想!有一个心在告诉我们想,没有一个心它还会想,因为第六意识还没脱离的话,就会认为是我在想。
你慢慢了知本来真心的话,你知道那不是我在想,真心觉知现出来,才能观谁在起妄想。打坐时寂静无碍,念头现出来时,你就知道你在想,打坐要修到我有两个心,才是基础,不然你没有两个心,你第六意识在想,你与它同流合污只有一个心,这是一般人不学打坐、禅修,或禅修没有境界的现象。
阿赖耶识所储存的种子是很奇怪的,对于我们脑筋所储存的东西,进一步来说明,不是只有今生才储存。一、二年前在电视常看那位美国大师做催眠的表演,很多艺人被催眠后胡言乱语的。某个艺人被催眠后就站起来聒聒乱叫,旁边的人都听不懂他在讲什么话,但有点像印地安话,也就是他被催眠回到那世当印地安人,他所学的印地安语的种子都还在,被催到那一世,无形中就现出来,那声音好像是在战斗之间叫嚣的话,那老美有的听得懂,有的听不懂,这些影像你根本今生没看过。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