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入门
打坐入门
打坐入门三要素
一、七支坐法
今天讲打坐的姿势,下一节来后就要自己打坐了。今天也有很多人来后就打坐,不管姿势对不对,打坐的姿势在你气感起来后比较重要,若你姿势不对气就不通,不通就逼着你去校正姿势。刚开始打坐没有气呀!故坐姿不是很重要,先培养丹田成形最重要。
打坐的姿势,在佛教来讲是指七支坐法,「支」者可以讲做支撑点,也可以讲做重点。支撑点是什么?是支撑重量的中心,就像跷跷板一样,中间有一个支点支撑两边重量,那两边跷来跷去就很容易。这七个重要的架构、部位搞对的话,打起坐来就会非常顺利,所以也可以讲七个重点,这七个重点对你打坐影响都很大,现在一个一个讲:
1. 手支:
手怎么摆?在一般的禅修之间,都是结叁昧印为手印,「叁」梵语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从手印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结的叁昧印就是正定手印。
如何结呢?很简单!两个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放在左手上面,两手大姆指轻轻的相抵触,很自然的放在脚的上面,肚脐的下面,不要悬空。你功夫不够悬空久了会累,功夫够的人悬空没关系,因为他气走上来后,手不会累。
刚开始要有一个着力点,手及手臂不要僵硬,自然靠着肚子做个圆圈,有人会气往上走后下来绕双手一圈。当然我们不要去用那个心意念带动,但是我们手印一结,外在的干扰都对你没有影响,这是正定手印。你到佛殿里面看正中间的佛像都是结这个手印,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你在禅修时结这个手印,若肩膀会酸、会痛时,表示你的胆经、叁焦经与膀胱经不通。就像感冒一样,风寒时膀胱经先受害,所以颈部、肩部僵硬。同时叁焦经不通,即丹田闭死。
如果你去参加禅七,长久打坐摆这个定心手印姿势,然后手又没有气感,肩膀酸痛,代表阳经络不通顺,或许阴经络气旺,但达不到体表处,此即阴盛阳衰,内脏虽然气旺,但并没有通到外部的阳经络来。
如果有气感的话,手印随便一摆放,气就很旺盛。有时候,气会慢慢上来,然后手会慢慢往上移动。以前有一个老师父,他练不倒单,每天一入夜就打坐,打坐入定气很旺的时候,手印就会慢慢的往上抬起,有时候抬到胸前,也没有感觉。
因为我们的经络很多条,正经有六条脉-叁阳、叁阴,气具足的时候,手自然就会往上抬,往上抬到平胸时,这时候天就快亮了,大约凌晨叁点半或四点时。小师父们起床后无时钟可看,只要看到师父的手抬到胸前,那时间就差不多了,敲板的人就要开始敲板叫大众起床。
手印有上万种,这两个手指可以变化很多,所以你养成一个习惯后,就要发点时间去改回来。记住叁昧印是右手在上,若用左手在上,定心手印结久了,现在要改回来,反而觉得怪怪的,但一定要改变,第一次会觉得很扭,第二次很不习惯,慢慢的一入定以后就忘记了,几次以后就校正回来了。
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结手印,两个手放开来,你说对不对?好不好?心里面没有挂碍,不入定就无所谓!所谓入定是世间禅,一进去就是一个月、一年、两年、十几年。大陆有的修行人,叁十几年还在入定中。在梁初的时候有位和尚入定,醒来时已经是清末了,经过十个朝代,这是世间禅定。
此跟佛禅不一样,佛禅是注重在心的觉悟,我清清楚楚的时候,对人、事、物中,或在行、住、坐、卧之间,没有事物可以让我起烦恼,你证到这境界才能解脱,才能超越自己业力的牵扯。佛教的禅跟一般的世间禅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学这个佛禅就是在学断烦恼。
2. 足支:
盘脚的方式是打坐的基本,有叁个姿势-单盘、双盘、散盘。单盘又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如意坐,另一个是金刚坐,有什么不同呢?如意坐是左脚在上,金刚坐是右脚在上。如意坐从这个字意上去体会,自在如意的话就是你心无碍,随便坐都没关系,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
金刚坐-是右脚在上,此姿势会逼着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力,故称为金刚坐,其实跟你的右肾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用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如果你右边肾脏坏了,或者割掉了,那命虽在但气会衰弱。命门是生命之门,跟气有关;去掉左边肾脏还没关系,它只是进行肾的重吸收功用而已,重吸收营养分,跟气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用金刚坐的话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此跟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另一个是正肾脏腺素,这两个物质结构只是差一个部位以OH(hydroxyl)来形成不同点,在其它部份的结构是全相像的,两者都是由肾脏的皮质部位泌出来的。
若用金刚坐的话,腺体分泌旺盛,你这个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以上两种不同的坐法,若你用的姿势不一样,当然功用就不一样,老参们注意听,新同学没关系,你只要学一样就好了。
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么?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当然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
如果是老参的话就要把左脚板放出来外面一点,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双盘,也就是标准的跏趺坐。左脚放好后,再把右腿盘起来,这双脚能盘得很紧,力道就很强,逼得足叁阴脉会发动气机,足叁阴脉都走内脏-脾、肾、肝这叁个脉。足叁阳脉是膀胱、胃、胆等叁,气是由头走入脚端的。
你也许会说:我已经是很痛了,怎么能够再摆往外摆出来一点呢?在坐的有很多是高级班的老同学,用那一个姿势摆什么样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去体会一下。简单讲:如意坐是左脚在上,把正定手印摆出来,如果那一天觉得这个姿势不好,没关系,换个脚,右脚在上就是金刚坐。
金刚坐一盘,右腿在用力,间接的气就被逼到右肾,右肾为什么叫金刚?哦!原来金刚坐是会刺激右肾脏气源。刚开始学的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右肾会比较早通,这就是金刚坐的好处。
气的起源有叁个部位:一是丹田,二是肾脏,叁是会阴穴(前阴跟后阴的中间点)。有的人气要通会阴时,啪的一声就通过去了,若通后从那一点起就会连结丹田、连结两肾脏,也会走冲脉,甚至也会走中脉。
上面述说得道理要懂呀!为什么要把它分成如意、金刚坐,它里面都有不同的涵义,没有正统体会的话,只会说右脚在上,左脚在上,但不知其真实义。
跏趺坐-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内摆,能够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师父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后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出家师父都是这么磨练学人的。当然我们也不必这么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换一个看看,金刚坐后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肾的气感,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
刚开始学的人脚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先用单盘再改用双盘,痛时用心法去观你身体会觉痛的是谁,被你观的会痛的又是谁,那你才知道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心是修行最起码的境界。你本有八个心,现在只会两个心没关系,往后会加以体会的。
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体会那个痛,看电视、聊天时都要学盘腿,从10分钟,20、30分钟一直加,到了两个月后就慢慢可以双盘了。
补充说明:如果你有气的话,跏趺坐下盘气较旺,若用单盘气会往上盘走。所以双盘能够慢慢熬30、60、100、120分钟的话,以后基础够了,学什么都比较快。如果有心修中级班的心中心法,每次要坐两小时,下盘结跏趺坐,上盘结手印,如此下盘气更旺。如果双盘改单盘后,手印不变,上盘与手印的气就会旺一点。打坐时脚的功夫、手的功夫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气的分布的。
3. 腰脊支:
腰脊支也是很重要的部位,当气诱发起来的时候,假设坐姿由侧面看过来是呈现S型,上身会是笔直的,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的。如果坐得弯腰驼背,后腰部位是呈平平的,自己先弯腰后,再摸摸看是否平平的。如果腰部挺起来后,是不是往前挺成了S型,本来腰脊椎就是S型的,坐挺只是让它现出来而已。
前面肚脐的正后方是腰脊椎的命门穴,督脉上的命门穴就在此。为什么叫命门穴,我们上半身手头在动,下半身脚、腿在动,偏偏这个腰部位就动不到,很少运动会动它,只有一般的呼拉圈才会去动到,或者是瑜珈的过桥式才会动到这个部位,如果弯腰驼背气就不通了,气到此堵在命门穴,命门穴这里就会胀,胀时表示坐的姿势不对,硬把胸挺起来的话,腰就呈S型状,气就会往上方走去。所以当气走到背后不通时,就会告诉您:「喂!你坐姿不对哦!」这时候才知道,哦!原来真的不对呀!腰要呈S型挺出来,这动作很重要的。
4. 肩胛支:
肩胛支是在肩膀与背后饭匙骨部份的重点,两肩膀往后拉张后,胸部自然就挺出来,然后饭匙骨就会稍微往后拉凸。膀胱经在督脉旁一寸多的地方下行,两条很长的脉,如果打坐时背后气不够强,可能常常会感冒,这是膀胱经不通的原因。足太阳膀胱经在肩膀、背后面,邪气、风邪侵袭吾身时第一个侵袭到它,会使肩膀僵硬、后颈部紧张,就表示感冒了。如果打坐弯腰缩肩,真气就上不来,气上不来就会想睡觉,这是气不具足。本来打坐的人越打坐脑筋越清醒,一个了了的觉知很清楚,怎么会想睡觉呢?
有基本气感的话,背后自然而然的会挺起来,肩膀往外张,胸部微往外凸出来,但不要绷得太紧,架势摆出来后全身就要放松、自然。若身体有气感了,但架势绷得紧紧的,气就不往前走,这种情形是不好的。所以姿势摆好后就要放松,因为肩胛支是下气上行所必须,肩胛是背后、膀胱经气运行是很重要的,尤其气上来以后会走到喉、头部,没有的话,腰部会酸痛,肩膀会僵硬、酸痛。
5. 头颈支:
头部跟颈部也很重要,如果自己去看一般打坐的书,常常会讲到「禅病」。此「禅病」在讲什么呢?在讲昏沈,打坐到一个境界后,如果姿势不对,会有一个粗的昏沈出现;打作至更高的境界时,又会有另一个微细的昏沈现出来。粗的昏沈出现在头颈支姿势不对时,因气会堵在后脑勺靠近睡穴的地方。细的昏沈是气从中脉过喉轮要通到明点时,在要通不通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微细昏沈。
刚刚讲气从背脊上来,会经后脑至头顶百会穴,要让气能从下方至头顶,头颈支要摆好。方法是下鄂微收,有力压到颈外侧两颈动脉处,如此头颈支架构起来的话,要有叁股力量产生:一股是在后脑勺,一股是在下颚,一股是在后颈椎基部,这叁道力量要相称。
头颈支姿势摆好后,观想头顶百会处往正下方来,经过体中腔到肛门要成一条直线。如果头是仰的,这条直线太往前端了,划到你前面去了,如此会怎么样呢?气上不去头部,气会聚集在后脑勺处,终造成昏沈。如果头压太低的话,这条直线就划到身后去了,这也不对的;正确的线条是要在「正中」的。
老参们打坐时下鄂要稍往内缩,摆出这个姿势,身体的气马上会冲到后脑勺这里,然后上到头顶。怎么会上不去呢?除非你的气还没有开发出来。头颈支一摆,背脊部真气即呈一直线,气马上到后脑勺处来,在这里有一个叫脑户穴。
「脑户穴」是气进入脑内部去的门户,如果你福德因缘很好的话,真气从脑户穴进去,佛法所谓的般若智慧就开发出来,这智慧是非常锐利的,不会讲的就会讲,不懂的就看懂,修世间禅是不能进到这里去的。
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跟你身体气脉是有关的,一进去的话,什么智慧都来了,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都来了。修佛法要进入这里,没有的话,没有用的!有几个人可以进去?要看你的福德。
老参们摆好这个姿势后,真气有两条路可以前进,一个是进去到脑户内,一个是从中脉走到明点。眉尖轮是第叁支眼睛,由通明点而发通,如果修道家法,或者是世间禅,眉尖这里开的话就可以看外境,看十方的山河大地。眉间这里没开也没关系,您是要修见性的。
头如果太仰的话,会产生昏沈,一觉昏沈下鄂就要往下微拉,让气从背到头顶;如果没有气的话,再怎么摆都没有用,想睡觉就是想睡觉。那是太累了。
6. 目支:
打坐时眼睛有两种用功方式:一个是把眼睛闭起来,这个较简单易行,刚开始学的人心较乱,那个人动、那个在制造声音...,好烦。刚开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扰,所以眼睛闭起来较好。眼闭起来有一个好处,是眼不见为净,但也有一个坏处,是黑的,初学的人有时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黑暗。
另一种方法是学佛像的叁分眼,眯眯的看,眼微微的叁分开张,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这个方法较不会使你胡思乱想的,很会胡思乱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张叁分眼。因为眼睛闭起来时,没有一个可抓住的东西,就会动起心念来,心动就会乱想。
如果眼睛打开,你的眼识会意会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东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视而不见,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么东西,哦!前面一只蚂蚁在爬,看得清清楚楚的,不要这样子,只用馀光可以看到亮就可以了,如此能避免胡思乱想。
微张眼睛有个好处,因为你很用心,心意会守住眼睛处,气易走到眼球,眼球的波长很容易改变,易开发出超视觉的能力。看到或看不到,没关系,它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超越它以后,慢慢就不会再看到了。
对老参而言,眼睛用功起来是个复杂的部位,睛明穴是在眼睛角头的基部,承泣穴是在眼睛里下眼中间,气通的话,每过一段时间循环一次,「啵」的一下就进去到眼睛里面去,从入睛明穴、承泣穴的基底去;眼睛部位的经络要全部通的话,气上上下下,起码要有叁次通过眼睛。
第一次从头部下来入眉尖轮后,会从眼睛的背后下来。第二次气从下面上来也要经眼球,这时候老参会「翻白眼」让气由下往上走。往那里走都有气要通,眼球每一个部位都要通。如果眼睛发涩、流眼泪、酸痛等,这些是气要通过眼球的现象,此时就要帮助它通过。
老参们有先天气能够转到眼球本身里面去,两颗眼球都能让气旋转而进去,进去后会改变眼睛的光波波长,就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也可以直接看太阳。普通人不能直接看太阳的,因为太阳光很强,会伤害眼睛,你有气这么绕一圈的话,眼睛就可以看太阳,不怕其光亮。
刚看太阳时它会很亮,排除太阳本身外的光芒,几秒钟后有一薄薄的灰黑圈盖住太阳表面,这是光的补色原理。看太阳没什么了不起的!正中午也可以看它,没有这个功夫就不要看,会伤害到眼睛的,这是以后会有的现象。
眼睛酸涩、流眼泪都是好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有方法来对治它的,不懂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承受,也许是搞得心慌意乱?以后你慢慢功夫高了,会碰到这些现象,体会到后还不知如何化解时再来问。
7. 舌支:
舌头刚开始也是个准备功夫,到真的气从会阴穴起来后,走到喉结前,当先通过心脏---心轮,再走到喉轮。走到喉轮时,气会拉你动你的舌头,这时舌根摆得对不对就很重要。
舌头卷起来是准备架桥,舌头卷起来后顶住上颚,上颚顶有曲浪痕处,舌头卷起来就顶住那里。这样是会很累,还会流口水,流口水没关系,感觉有口水就吞下去,唾液里面有很多的淀粉酶(amylase),它的功用是用来消化吃进去的淀粉(碳水化合物)。所以胃肠不好的,就可以借这个机会慢慢的让胃肠消化系统变好,觉得口水多了就吞下去。
很多道家书说舌头尖抵住门牙与牙龈处,其实这个舌头是要做「架」的,什么叫「架桥」呢?就是说下盘来的气跟喉轮要连接时,要用一个桥把它架连起来,它才能通过。世间禅定的四禅天,就有舌头架桥的功夫,如果没有上过佛教课程的话,会不知去修佛禅,而去修世间禅定。
世间禅定中色界四禅境界时,架桥起用时,舌头会卷了一圈像绑咸菜样塞住喉咙,到此就不再呼吸了。一进入四禅定中会息止,入一境性中。一进去禅定中,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都不出定,所以呼吸就靠体表皮一点点的呼吸,这个时候你不必去呼吸,也不必去管什么,真正入世间禅定的话,什么都会放下,这是色界第四禅天的禅定。而修佛法本在修这个心,得真实解脱之境,故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经磨练、去执而得自在。
修世间禅时上颚紧合下颚,舌头卷起来放在上颚顶部最高的地方。如此,舌头卷得高,以后气从下要上来拉动舌根基部的时候,就会像杠杆原理一样,马上就卷起而塞住喉头入定去了。如果舌头尖放在牙龈的地方,气就拉不动舌根了,因为舌头较重,内气力量拉不动。
老参们修佛禅虽不入定,但气下、上通顺亦是必然的,所以打坐时舌头还是要卷得高高的,下面来的气到喉结会拉动舌根,内气马上能往上冲而入头内。
喉结的气要通,要靠舌头,为什么打坐时常常会打嗝呢?会不舒服呢?就是舌头没有拉得很高,气堵在胃里;舌头拉高的话,就像要打嗝要吐的样子,这样气马上就上来,就会拉动喉咙的舌头。舌头拉动气就直接冲上头内去,不会像世间禅一样的,气不够旺,在那儿堵住而入禅定。故我们如何让气上下连贯,冲到头部是很重要的!
如果出家者或好好修行的人,有一天真的会进入四禅,就可以体会到舌头卷起塞住喉咙的世间禅定境界。还有一个现象是卷着的舌头,过一阵子就会掉下来,变平摆的样子,意会到后就把它再卷起来。这只是个预备工作,为什么呢?刚开始没作用的,只会产生口水而已,等到气从胃翻转过来,拉到喉咙的舌根基部的时就有作用了,故舌头要卷高一点。
若打坐会造成打嗝(反嗝),是胃部的气翻转不过来的现象,这些都是要用点技巧,高卷起舌头。有的人不知道这些技巧,打坐气通到胃堵在那里,很不舒服,只会在那儿打嗝,知道气已经到胃了,气旺又没办法翻转过来,这时候舌头一卷,有一条似管样形成,气就会冲到喉咙,下面的气就会翻转到上面来,气往上冲的话,胃就不叫了。除非你胃有病、有溃疡,那就永远都会有打不完的嗝,故要先把胃病治好。
以上是打坐的七个重点,有一些是要有境界才会发生,没有境界也没关系,现在再加上一支-肛门支。肛门在七支坐法中是不讲的,气旺的话,前阴、后阴中间有会阴穴,气要通到督脉时就要通过会阴穴。丹田的气很旺的话,观想背后,会阴穴会「啵」一下,气就通了。如果没有气的话,或微微的气,要过不过的,通不过就卡死在这里。
气正规的走法是先走督脉,再由头顶下来接入任脉。有的念佛、念咒、练气功的,不去管气怎么走,一定会先走任脉,那是走反了。正式打坐修行的人,丹田成形了,一定要先导气到督脉去,再接到任脉,然后再入丹田,所以会阴要让它通。
我们初学者气不旺,怎么通过会阴穴呢?藉「提肛」来达到目的。「提肛」是叁分的力量,七分的意念。缩肛刚好是相反,叁分的意念,七分力量,力比较强,就像在忍大便一样用力。身体那里出力,气就往那里走,如果你用力缩肛的话,气会在肛门的部位,不往前行,这是不对的。
打坐时轻轻的提肛,小腹气起要让气先走到督脉,一般人的会阴部都下坠样,不提肛的话就下坠,一提肛的话,会阴部份就会内缩,就呈内凹的样子,没有压力,再观想命门,气就很容易通过会阴而至命门。提肛的用意和卷舌头一样,打坐姿势摆好了,提肛过一阵子不经意时就会掉下来,意会到时再把它提起来就好了。
二、安那般那数息法
打坐第二重点是呼吸,呼吸主要在建立丹田契机,使丹田能成形。次要目的是摄受初学的粗心,不致于胡思乱想。其实此安那般那数息法在初学者言,比打坐姿势来得重要。因丹田不成形,打坐就无进展,姿势摆得好,也是只有脚痛的份,学习时间会拖得很长,耐力不足者即会退转,不学了。
在座的七、八位同学是第一次学习打坐,脑中一片空白,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会有很好的境界,进展也会很快;以前自己摸索,或者是在别的地方学过的,不管对的、不对的都会变成一种所知障,何谓「所知障」?所知学识养成的一种习惯,习惯就变成一种障碍。
现在先说明如何呼吸,要讲呼吸就要配合数息法。要做数息法就要认识「心」,「心」就是意念,有的人搞不懂什么叫做「心」?什么叫做「意」?佛教讲「心」有好几种,譬如我叫他看我手指,手指在指导你看这里、看那里,此「心」在唯识讲是第六意识,现在用此心念来前导你的呼吸。要呼吸时心为前导,鼻端开始吸入的空气要紧接在后,然后继续呼吸!
先述明《安般守意经》,经云:「坐禅法,一不二数,二不一数。一数二者,谓数一息未竟,便言二,是为一数二,如是为过精进。二数一者,谓息已入二,甫言一,是为二数一,如是为不及精进...,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便随精进也。」由上举经文观之,呼吸配合数息法要,记住安般数息法要。
开始吸气时,心当前导就开始往下走,气跟在后面,心走到那里就观想那里。观想心经过鼻子、喉咙、肺部再到胃部,最后入小腹丹田处。
现在说明「在一数一,在二数二」的要诀,一是单数,是指吸气,二是双数,是指呼气。何时是一,何时该数一?例如有一个人一口气可吸100个氧(O2),开始吸气时,心由鼻头往下走,空气随在后。心走到一半路(胃部),第一个氧就跟在后面,此时第50个氧还在鼻外面,第100个氧还没开始进入鼻中,这时候是不是在「一」?不是!这时候不能数「一」。
观想的心又继续往下走,走到丹田时,第1个氧到了丹田,第2个氧接着在后,第50氧达胃部中间站,第100个氧刚好在外面,这时候要不要数「一」?因还不是数「一」的时候,还尚差一点!故不能数一。
观想的心已经到了终点--丹田,不能够再往下了,气呢?第100个氧还在吸,吸!吸!50个氧到了丹田,且100个氧也到了丹田。当第100个氧到了丹田表示这口气已真吸满了,对不对?对!这时候小腹会自然的微凸出来,不要故意把肚子胀得很大。吸满了就再吸不进气来,这时候是不是可以数「一」呢?对!正是数「一」的时候。该数「一」时心里念一下「一」,这就是说「在一数一」的重点。
现在讲「在二数二」,「二」双数是要呼,到数「一」后要呼出间有3~5秒空档的时间,做换气的动作,每个人的时间不一样;如果听不懂的话,现在吸一口气看看,要开始吐气以前的空档时间,是不是每个人不一样长的!然后开始吐气,这个动作跟吸气的动作一样。气在我们体内经过代谢的结果,变为二氧化碳(CO2),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是不好的,要把它呼出去。
开始呼时,同样的以心为前导,气随在后,这里的气是二氧化碳。心一起动,在呼出去的时候,小腹会自然慢慢的下凹,因为小腹凹进,气才能吐出去,但不要故意用力将小腹内凹。心同样当前导走到中继站(胃)时,第1个二氧化碳也走到胃部,第50个二氧化碳在丹田处,这时候是不是该数「二」?还不是!还不行!继续吐!心慢慢走再经过肺、喉咙、到鼻尖。此时观想的心在鼻尖,第1个二氧化碳也走到鼻端,理论上讲第50个CO2还在中继站,第100个还在小腹肚子里面,这时候也不能数「二」。第50个二氧化碳吐出来的时候,第100个还在半路上,还可以再吐,这时也不能数「二」,等到第100个CO2都呼出去,呼得不能再呼时,当下就可数「二」,此时心里默念「二」!这样一吸一呼也就完了!接着又开始吸,数「叁」,开始再吐,就变为「四」,一直到「十」以后重头「一」开始再数起。
讲了半天,罗罗嗦嗦的,你有智慧的话,听到这一句话,你就会知道怎么样做,因为是初学的,所以以理论不厌其烦的讲解。
总结安般数息法的精髓即在:你一口气有多长,吸满后再数一,这是「在一数一」;你一口气有多长,吐尽后再数二,这是「在二数二」。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是为法行,就是正确、如法的功用行,也是正精进。因为有了正精进,所以就有了不及精进和过精进,这都是由这句话衍生出来的另两种不正常方式。
讲到这里懂不懂?有没有问题?没人举手就表示懂了!好!现在身体坐挺,盘不盘腿没关系,就练这个动作,心观想:去做「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正精进」的动作。认真的吸,认真的呼,吸气时小腹微微胀、自然的微凸;吐气的时候小腹自然的凹进去,有凹没凹没关系,因为有的人认真的呼吸,小腹会自然有凹、凸的现象。
同学实习后小参:
问:实习后似无特殊感觉?
答:初学者没有感觉,表示你还没有认真呼吸。
问:所吸的气下不来,会有喘的现象?
答:吸了很满是不错,但你犯了一个毛病,已经没有气进来了,但还假装在吸气,只是闷在那里而已,所以就会喘,这是过精进。假若真有气还可以吸进来的话,那就是正精进的功法。
在坐的有几位是新的同学,大部份是在家修或在别的道场修,其实刚开始做的话,横隔膜胀满一定会闷,如果你连这个都没有做到的话,表示吸气不够;打坐越久,横隔膜会越来越下降,肺活量也会越来越增加。
横隔膜是在胃跟肺之间,横隔膜一直下降,所以就有空隙,可容纳的空气越来越多,等到丹田成形或者是肺通丹田之管成形了,有一条脉连接到丹田。像一个身体气脉打通的人,在他劳累的时候,只要闭气几秒钟,这条管子由肺到丹田又接上了,气就一点、一点的到丹田。之后,他又精神抖擞,不再呼吸了,只有进没有出,慢慢吸进来,一口气可以吸多少气进来,两叁分钟一直在吸,这时丹田已成形,如果没有的话,就会闷、会发热。
正常的呼吸是一口气可以吸100个氧,所以吐出去的二氧化碳也是100个,慢慢以后就不一定,有的只有进没有出的,呼跟吸是不等量的,这要以后慢慢去体会。初学者吸一口气有这么长,吐尽时也这么长,这样一来一往,表示正常的「在一数一,在二数二。」
以前在大乘精舍上课时,有一位同学课后跑来问我说:「老师!真的我们身体有气吗?」
师:「有呀!」
生:「那我打坐二十几年了,怎么没有感觉呢?」
师:「你呼吸没力没气的,是没有认真在呼吸!」
生:「打坐很好!可入轻安之状,这样就是在打坐吧!?」
师:「对!打坐很好,常常可以进入轻安的。」他认为轻安就是在打坐,打坐的境界只是很舒服而已,以禅修来讲,二十几年都是那个境界,不要说等先修班课程结束,也许你们现在就有那种境界了,何必花一、二十年。
生:「那我该怎么做呢?」
师:我就跟他讲这些,安般数息法的要诀。回去后他照做,一个礼拜后来上课,他就对我说:「真的耶!身体真有气感!」因为他有十几年的禅修底子,只是不知道怎么修,这样如法一做时,整个气机就劈哩叭啦的一直发动,他才知道:哦!原来打坐是有气感,是要这样子的。
譬如说禅宗的经典从不讲「气」,《大藏经》也很少讲「气」,一讲到「气」好像都不对,都是外道,不讲不是没有气,只是怕你们执着色身的「气」,而不去修心,那就糟糕了;先修班的课程都是在练这个丹田,最重要的是到最后都是要修这个「心」,练得解脱、自在。真的没气,也修不进去,只在那里讲些名相,从不会修得好,故谛闲法师说,悟后才是实修的开始。
上述经文讲「不及精进」及「过精进」的现象,那是依数数字来讲,若依呼吸量的多少及数息相配度来言,「不及精进」是指一口气未吸满即数「一」,或一口气未吐尽即数「二」,是为「不及精进」;另种情况,一口气已吸满,应数「一」时,却不数,还闷在那里;或一口气已吐尽,应数「二」时,还不数,闷在那里。此种现象是谓「过精进」。不及精进及过精进之利弊如下:
过精进会伤身,尤其是呼吸器官;不及精进是会多花时间在打坐上而已,因为方法不对,所以没有办法进到修心的境界。普通我们刚开始的呼吸是这样,慢慢的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年、两年过了...,你的呼吸会越来越加长。
假设最长是这样子,何谓最长呢?表示你身体已经灌不进空气来了,像篮球一样,用一根针把球灌满气,灌满的时候就会反弹,所以气就进不去了。身体也一样,等到你身体气都灌满的时候,你能再呼吸吗?气进得去吗?不能,所以呼吸就越来越短。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呼吸是越来越长的,长到一个境界以后,气就进不去了,到最后呼吸就变为似有若无。很多老参说:「我忘了呼吸!」这时候吸一点点就够了,甚至于不呼吸了,这已经快到叁、四禅的境界。
打坐一柱香也是一样,刚开始呼吸越来越长...你叫我数息法,我数得很用心,呼吸就越来越慢、越来越长。数到一个境界以后数不下去了,进不了空气了。数一数二的数息法,除了丹田的诱发以外,还可加深呼吸,这个过程及功用要去了解。
叁、粗心的控制
很多人说我也想打坐,但一坐下后心乱想,不得不放弃。此种人无智慧又不请教他人,真是福德不具足,没有遵照方法去修、去做,当然无法入门的。初学打坐的人,因平时身无静止下来过,不知自心是那么心猿意马,从无一刻安定。现盘腿坐定后,始知此心乱七八糟,若用安般数息法很得利,能自在控制你的乱心,那是不错的境界。因数息法除能增长呼吸长度外,第二个功用是在摄受你的粗心、妄心,不再胡思乱想。初学人的粗心要怎么来摄受呢?摄受在「数一数二」上,摄受在呼吸上上下下中,这种方法叫做「数息守意法」。
很多道场都在教数息法,如果你照《安那般那次第法门经》中所言去做的话,体会其殊胜处,就不会用其它的方法去教人。安般数息法正确的说法是入息数一(单),出息数二(双),数的数字不要超过十息,十息以后再由一开始。
有的道场说数息法很简单,从一数到一千也可,或吸吐完再数一次,或甚至倒数数字,此种说法并不是说不对,但其效果及方法没有经典之精神也。若是行家或久经打坐没进境者,以安般守意经方法试试看,即知其差异在何处矣。
例如打坐时,你数:1、2、3…9、10,之后又倒数:10、9…3、2、1等,此种数息法是在摄受你的心,无法好好控制你的呼吸,不能在无意间拉长呼吸。若用安般数息法,你的心要去配合,也就能把呼吸拉长,呼吸拉长要做什么?就是要丹田能够早日成形,发动气机,是有很多的功用在里面,不是只有摄受你的心而已。如果你要这么念1、2、3…9、10,10、9…3、2、1,那不如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这样还可以消业障,念1、2、3…干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摄受心,也可以消业障。
如果安般数息法还不能摄受你的心,打坐时心还是无法定下来,那表示你的业障蛮重的,否则你坐下来怎么会一直胡思乱想一大堆呢?此是业障深重之现象,故安般数息法派不上用场。此时,你只有用「万法归一」的法门来摄心。什么叫「万法归一」?就是将万种念头,归在一句佛号上。既然妄想一堆,不如以一句佛号来摄受心,同时亦可消业障,让吾等理性抬头。
一个人一心一意用嘴巴来念佛号,是用第六意识心来修。妄想心起自第七识对八识种子的执着,若用第六意识来念佛,其力量会强过第七意识的妄想执着心。唯识中阐述第六意识说:「动身发语独为最。」用语言念佛,突显第六意识的功用,会强过第七意识的妄想力的。
另外,念佛一句,可消恒河沙业,念到心清净无杂念时,也可与诸佛法身相应,此时打坐就不再一直打妄想了。不要轻看念佛法门,《佛说阿弥陀经》是世尊不请自说的,念「阿弥陀佛」佛号是末法时期依佛庇佑而能成就的法门,古僧大德念佛开悟例有很多。当然你也可依喜爱而执其它佛或菩萨的洪名,只要在打坐中,能摄住你的妄想心都可用的。
以上所讲是初学的「打坐叁要素」,包括七支坐法、安般数息守意法及粗心的控制等叁。若初期以安般数息法能顺利打坐,就可日日进步,往后打坐姿势就显得重要。若初学者妄想心很重,则粗心的控制变为第一重要,要先对症采用适当方法,始能不半途而废。
最后要提醒各位,打坐叁要素只是基础而已,其它打坐生理卫生、饮食、丹田诱发等还有很多的课程要学,须能搭配来听学,才能对打坐技巧有完整的认知。另外,八周课上完,不是就圆满了,往后的身、心变化要如何化解,更需有人指导,才不会遇事惊慌失措,或者好事认为是出问题,更怕错认境界而走入歧路。故随时要参加初级禅修课,以增广见闻。
一、七支坐法
今天讲打坐的姿势,下一节来后就要自己打坐了。今天也有很多人来后就打坐,不管姿势对不对,打坐的姿势在你气感起来后比较重要,若你姿势不对气就不通,不通就逼着你去校正姿势。刚开始打坐没有气呀!故坐姿不是很重要,先培养丹田成形最重要。
打坐的姿势,在佛教来讲是指七支坐法,「支」者可以讲做支撑点,也可以讲做重点。支撑点是什么?是支撑重量的中心,就像跷跷板一样,中间有一个支点支撑两边重量,那两边跷来跷去就很容易。这七个重要的架构、部位搞对的话,打起坐来就会非常顺利,所以也可以讲七个重点,这七个重点对你打坐影响都很大,现在一个一个讲:
1. 手支:
手怎么摆?在一般的禅修之间,都是结叁昧印为手印,「叁」梵语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从手印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结的叁昧印就是正定手印。
如何结呢?很简单!两个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放在左手上面,两手大姆指轻轻的相抵触,很自然的放在脚的上面,肚脐的下面,不要悬空。你功夫不够悬空久了会累,功夫够的人悬空没关系,因为他气走上来后,手不会累。
刚开始要有一个着力点,手及手臂不要僵硬,自然靠着肚子做个圆圈,有人会气往上走后下来绕双手一圈。当然我们不要去用那个心意念带动,但是我们手印一结,外在的干扰都对你没有影响,这是正定手印。你到佛殿里面看正中间的佛像都是结这个手印,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你在禅修时结这个手印,若肩膀会酸、会痛时,表示你的胆经、叁焦经与膀胱经不通。就像感冒一样,风寒时膀胱经先受害,所以颈部、肩部僵硬。同时叁焦经不通,即丹田闭死。
如果你去参加禅七,长久打坐摆这个定心手印姿势,然后手又没有气感,肩膀酸痛,代表阳经络不通顺,或许阴经络气旺,但达不到体表处,此即阴盛阳衰,内脏虽然气旺,但并没有通到外部的阳经络来。
如果有气感的话,手印随便一摆放,气就很旺盛。有时候,气会慢慢上来,然后手会慢慢往上移动。以前有一个老师父,他练不倒单,每天一入夜就打坐,打坐入定气很旺的时候,手印就会慢慢的往上抬起,有时候抬到胸前,也没有感觉。
因为我们的经络很多条,正经有六条脉-叁阳、叁阴,气具足的时候,手自然就会往上抬,往上抬到平胸时,这时候天就快亮了,大约凌晨叁点半或四点时。小师父们起床后无时钟可看,只要看到师父的手抬到胸前,那时间就差不多了,敲板的人就要开始敲板叫大众起床。
手印有上万种,这两个手指可以变化很多,所以你养成一个习惯后,就要发点时间去改回来。记住叁昧印是右手在上,若用左手在上,定心手印结久了,现在要改回来,反而觉得怪怪的,但一定要改变,第一次会觉得很扭,第二次很不习惯,慢慢的一入定以后就忘记了,几次以后就校正回来了。
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结手印,两个手放开来,你说对不对?好不好?心里面没有挂碍,不入定就无所谓!所谓入定是世间禅,一进去就是一个月、一年、两年、十几年。大陆有的修行人,叁十几年还在入定中。在梁初的时候有位和尚入定,醒来时已经是清末了,经过十个朝代,这是世间禅定。
此跟佛禅不一样,佛禅是注重在心的觉悟,我清清楚楚的时候,对人、事、物中,或在行、住、坐、卧之间,没有事物可以让我起烦恼,你证到这境界才能解脱,才能超越自己业力的牵扯。佛教的禅跟一般的世间禅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学这个佛禅就是在学断烦恼。
2. 足支:
盘脚的方式是打坐的基本,有叁个姿势-单盘、双盘、散盘。单盘又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如意坐,另一个是金刚坐,有什么不同呢?如意坐是左脚在上,金刚坐是右脚在上。如意坐从这个字意上去体会,自在如意的话就是你心无碍,随便坐都没关系,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
金刚坐-是右脚在上,此姿势会逼着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力,故称为金刚坐,其实跟你的右肾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用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如果你右边肾脏坏了,或者割掉了,那命虽在但气会衰弱。命门是生命之门,跟气有关;去掉左边肾脏还没关系,它只是进行肾的重吸收功用而已,重吸收营养分,跟气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为用金刚坐的话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此跟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另一个是正肾脏腺素,这两个物质结构只是差一个部位以OH(hydroxyl)来形成不同点,在其它部份的结构是全相像的,两者都是由肾脏的皮质部位泌出来的。
若用金刚坐的话,腺体分泌旺盛,你这个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以上两种不同的坐法,若你用的姿势不一样,当然功用就不一样,老参们注意听,新同学没关系,你只要学一样就好了。
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么?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当然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
如果是老参的话就要把左脚板放出来外面一点,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双盘,也就是标准的跏趺坐。左脚放好后,再把右腿盘起来,这双脚能盘得很紧,力道就很强,逼得足叁阴脉会发动气机,足叁阴脉都走内脏-脾、肾、肝这叁个脉。足叁阳脉是膀胱、胃、胆等叁,气是由头走入脚端的。
你也许会说:我已经是很痛了,怎么能够再摆往外摆出来一点呢?在坐的有很多是高级班的老同学,用那一个姿势摆什么样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去体会一下。简单讲:如意坐是左脚在上,把正定手印摆出来,如果那一天觉得这个姿势不好,没关系,换个脚,右脚在上就是金刚坐。
金刚坐一盘,右腿在用力,间接的气就被逼到右肾,右肾为什么叫金刚?哦!原来金刚坐是会刺激右肾脏气源。刚开始学的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右肾会比较早通,这就是金刚坐的好处。
气的起源有叁个部位:一是丹田,二是肾脏,叁是会阴穴(前阴跟后阴的中间点)。有的人气要通会阴时,啪的一声就通过去了,若通后从那一点起就会连结丹田、连结两肾脏,也会走冲脉,甚至也会走中脉。
上面述说得道理要懂呀!为什么要把它分成如意、金刚坐,它里面都有不同的涵义,没有正统体会的话,只会说右脚在上,左脚在上,但不知其真实义。
跏趺坐-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内摆,能够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师父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后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出家师父都是这么磨练学人的。当然我们也不必这么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换一个看看,金刚坐后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肾的气感,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
刚开始学的人脚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先用单盘再改用双盘,痛时用心法去观你身体会觉痛的是谁,被你观的会痛的又是谁,那你才知道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心是修行最起码的境界。你本有八个心,现在只会两个心没关系,往后会加以体会的。
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体会那个痛,看电视、聊天时都要学盘腿,从10分钟,20、30分钟一直加,到了两个月后就慢慢可以双盘了。
补充说明:如果你有气的话,跏趺坐下盘气较旺,若用单盘气会往上盘走。所以双盘能够慢慢熬30、60、100、120分钟的话,以后基础够了,学什么都比较快。如果有心修中级班的心中心法,每次要坐两小时,下盘结跏趺坐,上盘结手印,如此下盘气更旺。如果双盘改单盘后,手印不变,上盘与手印的气就会旺一点。打坐时脚的功夫、手的功夫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气的分布的。
3. 腰脊支:
腰脊支也是很重要的部位,当气诱发起来的时候,假设坐姿由侧面看过来是呈现S型,上身会是笔直的,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的。如果坐得弯腰驼背,后腰部位是呈平平的,自己先弯腰后,再摸摸看是否平平的。如果腰部挺起来后,是不是往前挺成了S型,本来腰脊椎就是S型的,坐挺只是让它现出来而已。
前面肚脐的正后方是腰脊椎的命门穴,督脉上的命门穴就在此。为什么叫命门穴,我们上半身手头在动,下半身脚、腿在动,偏偏这个腰部位就动不到,很少运动会动它,只有一般的呼拉圈才会去动到,或者是瑜珈的过桥式才会动到这个部位,如果弯腰驼背气就不通了,气到此堵在命门穴,命门穴这里就会胀,胀时表示坐的姿势不对,硬把胸挺起来的话,腰就呈S型状,气就会往上方走去。所以当气走到背后不通时,就会告诉您:「喂!你坐姿不对哦!」这时候才知道,哦!原来真的不对呀!腰要呈S型挺出来,这动作很重要的。
4. 肩胛支:
肩胛支是在肩膀与背后饭匙骨部份的重点,两肩膀往后拉张后,胸部自然就挺出来,然后饭匙骨就会稍微往后拉凸。膀胱经在督脉旁一寸多的地方下行,两条很长的脉,如果打坐时背后气不够强,可能常常会感冒,这是膀胱经不通的原因。足太阳膀胱经在肩膀、背后面,邪气、风邪侵袭吾身时第一个侵袭到它,会使肩膀僵硬、后颈部紧张,就表示感冒了。如果打坐弯腰缩肩,真气就上不来,气上不来就会想睡觉,这是气不具足。本来打坐的人越打坐脑筋越清醒,一个了了的觉知很清楚,怎么会想睡觉呢?
有基本气感的话,背后自然而然的会挺起来,肩膀往外张,胸部微往外凸出来,但不要绷得太紧,架势摆出来后全身就要放松、自然。若身体有气感了,但架势绷得紧紧的,气就不往前走,这种情形是不好的。所以姿势摆好后就要放松,因为肩胛支是下气上行所必须,肩胛是背后、膀胱经气运行是很重要的,尤其气上来以后会走到喉、头部,没有的话,腰部会酸痛,肩膀会僵硬、酸痛。
5. 头颈支:
头部跟颈部也很重要,如果自己去看一般打坐的书,常常会讲到「禅病」。此「禅病」在讲什么呢?在讲昏沈,打坐到一个境界后,如果姿势不对,会有一个粗的昏沈出现;打作至更高的境界时,又会有另一个微细的昏沈现出来。粗的昏沈出现在头颈支姿势不对时,因气会堵在后脑勺靠近睡穴的地方。细的昏沈是气从中脉过喉轮要通到明点时,在要通不通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微细昏沈。
刚刚讲气从背脊上来,会经后脑至头顶百会穴,要让气能从下方至头顶,头颈支要摆好。方法是下鄂微收,有力压到颈外侧两颈动脉处,如此头颈支架构起来的话,要有叁股力量产生:一股是在后脑勺,一股是在下颚,一股是在后颈椎基部,这叁道力量要相称。
头颈支姿势摆好后,观想头顶百会处往正下方来,经过体中腔到肛门要成一条直线。如果头是仰的,这条直线太往前端了,划到你前面去了,如此会怎么样呢?气上不去头部,气会聚集在后脑勺处,终造成昏沈。如果头压太低的话,这条直线就划到身后去了,这也不对的;正确的线条是要在「正中」的。
老参们打坐时下鄂要稍往内缩,摆出这个姿势,身体的气马上会冲到后脑勺这里,然后上到头顶。怎么会上不去呢?除非你的气还没有开发出来。头颈支一摆,背脊部真气即呈一直线,气马上到后脑勺处来,在这里有一个叫脑户穴。
「脑户穴」是气进入脑内部去的门户,如果你福德因缘很好的话,真气从脑户穴进去,佛法所谓的般若智慧就开发出来,这智慧是非常锐利的,不会讲的就会讲,不懂的就看懂,修世间禅是不能进到这里去的。
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跟你身体气脉是有关的,一进去的话,什么智慧都来了,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都来了。修佛法要进入这里,没有的话,没有用的!有几个人可以进去?要看你的福德。
老参们摆好这个姿势后,真气有两条路可以前进,一个是进去到脑户内,一个是从中脉走到明点。眉尖轮是第叁支眼睛,由通明点而发通,如果修道家法,或者是世间禅,眉尖这里开的话就可以看外境,看十方的山河大地。眉间这里没开也没关系,您是要修见性的。
头如果太仰的话,会产生昏沈,一觉昏沈下鄂就要往下微拉,让气从背到头顶;如果没有气的话,再怎么摆都没有用,想睡觉就是想睡觉。那是太累了。
6. 目支:
打坐时眼睛有两种用功方式:一个是把眼睛闭起来,这个较简单易行,刚开始学的人心较乱,那个人动、那个在制造声音...,好烦。刚开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扰,所以眼睛闭起来较好。眼闭起来有一个好处,是眼不见为净,但也有一个坏处,是黑的,初学的人有时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黑暗。
另一种方法是学佛像的叁分眼,眯眯的看,眼微微的叁分开张,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这个方法较不会使你胡思乱想的,很会胡思乱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张叁分眼。因为眼睛闭起来时,没有一个可抓住的东西,就会动起心念来,心动就会乱想。
如果眼睛打开,你的眼识会意会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东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视而不见,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么东西,哦!前面一只蚂蚁在爬,看得清清楚楚的,不要这样子,只用馀光可以看到亮就可以了,如此能避免胡思乱想。
微张眼睛有个好处,因为你很用心,心意会守住眼睛处,气易走到眼球,眼球的波长很容易改变,易开发出超视觉的能力。看到或看不到,没关系,它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超越它以后,慢慢就不会再看到了。
对老参而言,眼睛用功起来是个复杂的部位,睛明穴是在眼睛角头的基部,承泣穴是在眼睛里下眼中间,气通的话,每过一段时间循环一次,「啵」的一下就进去到眼睛里面去,从入睛明穴、承泣穴的基底去;眼睛部位的经络要全部通的话,气上上下下,起码要有叁次通过眼睛。
第一次从头部下来入眉尖轮后,会从眼睛的背后下来。第二次气从下面上来也要经眼球,这时候老参会「翻白眼」让气由下往上走。往那里走都有气要通,眼球每一个部位都要通。如果眼睛发涩、流眼泪、酸痛等,这些是气要通过眼球的现象,此时就要帮助它通过。
老参们有先天气能够转到眼球本身里面去,两颗眼球都能让气旋转而进去,进去后会改变眼睛的光波波长,就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也可以直接看太阳。普通人不能直接看太阳的,因为太阳光很强,会伤害眼睛,你有气这么绕一圈的话,眼睛就可以看太阳,不怕其光亮。
刚看太阳时它会很亮,排除太阳本身外的光芒,几秒钟后有一薄薄的灰黑圈盖住太阳表面,这是光的补色原理。看太阳没什么了不起的!正中午也可以看它,没有这个功夫就不要看,会伤害到眼睛的,这是以后会有的现象。
眼睛酸涩、流眼泪都是好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有方法来对治它的,不懂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承受,也许是搞得心慌意乱?以后你慢慢功夫高了,会碰到这些现象,体会到后还不知如何化解时再来问。
7. 舌支:
舌头刚开始也是个准备功夫,到真的气从会阴穴起来后,走到喉结前,当先通过心脏---心轮,再走到喉轮。走到喉轮时,气会拉你动你的舌头,这时舌根摆得对不对就很重要。
舌头卷起来是准备架桥,舌头卷起来后顶住上颚,上颚顶有曲浪痕处,舌头卷起来就顶住那里。这样是会很累,还会流口水,流口水没关系,感觉有口水就吞下去,唾液里面有很多的淀粉酶(amylase),它的功用是用来消化吃进去的淀粉(碳水化合物)。所以胃肠不好的,就可以借这个机会慢慢的让胃肠消化系统变好,觉得口水多了就吞下去。
很多道家书说舌头尖抵住门牙与牙龈处,其实这个舌头是要做「架」的,什么叫「架桥」呢?就是说下盘来的气跟喉轮要连接时,要用一个桥把它架连起来,它才能通过。世间禅定的四禅天,就有舌头架桥的功夫,如果没有上过佛教课程的话,会不知去修佛禅,而去修世间禅定。
世间禅定中色界四禅境界时,架桥起用时,舌头会卷了一圈像绑咸菜样塞住喉咙,到此就不再呼吸了。一进入四禅定中会息止,入一境性中。一进去禅定中,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都不出定,所以呼吸就靠体表皮一点点的呼吸,这个时候你不必去呼吸,也不必去管什么,真正入世间禅定的话,什么都会放下,这是色界第四禅天的禅定。而修佛法本在修这个心,得真实解脱之境,故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经磨练、去执而得自在。
修世间禅时上颚紧合下颚,舌头卷起来放在上颚顶部最高的地方。如此,舌头卷得高,以后气从下要上来拉动舌根基部的时候,就会像杠杆原理一样,马上就卷起而塞住喉头入定去了。如果舌头尖放在牙龈的地方,气就拉不动舌根了,因为舌头较重,内气力量拉不动。
老参们修佛禅虽不入定,但气下、上通顺亦是必然的,所以打坐时舌头还是要卷得高高的,下面来的气到喉结会拉动舌根,内气马上能往上冲而入头内。
喉结的气要通,要靠舌头,为什么打坐时常常会打嗝呢?会不舒服呢?就是舌头没有拉得很高,气堵在胃里;舌头拉高的话,就像要打嗝要吐的样子,这样气马上就上来,就会拉动喉咙的舌头。舌头拉动气就直接冲上头内去,不会像世间禅一样的,气不够旺,在那儿堵住而入禅定。故我们如何让气上下连贯,冲到头部是很重要的!
如果出家者或好好修行的人,有一天真的会进入四禅,就可以体会到舌头卷起塞住喉咙的世间禅定境界。还有一个现象是卷着的舌头,过一阵子就会掉下来,变平摆的样子,意会到后就把它再卷起来。这只是个预备工作,为什么呢?刚开始没作用的,只会产生口水而已,等到气从胃翻转过来,拉到喉咙的舌根基部的时就有作用了,故舌头要卷高一点。
若打坐会造成打嗝(反嗝),是胃部的气翻转不过来的现象,这些都是要用点技巧,高卷起舌头。有的人不知道这些技巧,打坐气通到胃堵在那里,很不舒服,只会在那儿打嗝,知道气已经到胃了,气旺又没办法翻转过来,这时候舌头一卷,有一条似管样形成,气就会冲到喉咙,下面的气就会翻转到上面来,气往上冲的话,胃就不叫了。除非你胃有病、有溃疡,那就永远都会有打不完的嗝,故要先把胃病治好。
以上是打坐的七个重点,有一些是要有境界才会发生,没有境界也没关系,现在再加上一支-肛门支。肛门在七支坐法中是不讲的,气旺的话,前阴、后阴中间有会阴穴,气要通到督脉时就要通过会阴穴。丹田的气很旺的话,观想背后,会阴穴会「啵」一下,气就通了。如果没有气的话,或微微的气,要过不过的,通不过就卡死在这里。
气正规的走法是先走督脉,再由头顶下来接入任脉。有的念佛、念咒、练气功的,不去管气怎么走,一定会先走任脉,那是走反了。正式打坐修行的人,丹田成形了,一定要先导气到督脉去,再接到任脉,然后再入丹田,所以会阴要让它通。
我们初学者气不旺,怎么通过会阴穴呢?藉「提肛」来达到目的。「提肛」是叁分的力量,七分的意念。缩肛刚好是相反,叁分的意念,七分力量,力比较强,就像在忍大便一样用力。身体那里出力,气就往那里走,如果你用力缩肛的话,气会在肛门的部位,不往前行,这是不对的。
打坐时轻轻的提肛,小腹气起要让气先走到督脉,一般人的会阴部都下坠样,不提肛的话就下坠,一提肛的话,会阴部份就会内缩,就呈内凹的样子,没有压力,再观想命门,气就很容易通过会阴而至命门。提肛的用意和卷舌头一样,打坐姿势摆好了,提肛过一阵子不经意时就会掉下来,意会到时再把它提起来就好了。
二、安那般那数息法
打坐第二重点是呼吸,呼吸主要在建立丹田契机,使丹田能成形。次要目的是摄受初学的粗心,不致于胡思乱想。其实此安那般那数息法在初学者言,比打坐姿势来得重要。因丹田不成形,打坐就无进展,姿势摆得好,也是只有脚痛的份,学习时间会拖得很长,耐力不足者即会退转,不学了。
在座的七、八位同学是第一次学习打坐,脑中一片空白,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会有很好的境界,进展也会很快;以前自己摸索,或者是在别的地方学过的,不管对的、不对的都会变成一种所知障,何谓「所知障」?所知学识养成的一种习惯,习惯就变成一种障碍。
现在先说明如何呼吸,要讲呼吸就要配合数息法。要做数息法就要认识「心」,「心」就是意念,有的人搞不懂什么叫做「心」?什么叫做「意」?佛教讲「心」有好几种,譬如我叫他看我手指,手指在指导你看这里、看那里,此「心」在唯识讲是第六意识,现在用此心念来前导你的呼吸。要呼吸时心为前导,鼻端开始吸入的空气要紧接在后,然后继续呼吸!
先述明《安般守意经》,经云:「坐禅法,一不二数,二不一数。一数二者,谓数一息未竟,便言二,是为一数二,如是为过精进。二数一者,谓息已入二,甫言一,是为二数一,如是为不及精进...,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便随精进也。」由上举经文观之,呼吸配合数息法要,记住安般数息法要。
开始吸气时,心当前导就开始往下走,气跟在后面,心走到那里就观想那里。观想心经过鼻子、喉咙、肺部再到胃部,最后入小腹丹田处。
现在说明「在一数一,在二数二」的要诀,一是单数,是指吸气,二是双数,是指呼气。何时是一,何时该数一?例如有一个人一口气可吸100个氧(O2),开始吸气时,心由鼻头往下走,空气随在后。心走到一半路(胃部),第一个氧就跟在后面,此时第50个氧还在鼻外面,第100个氧还没开始进入鼻中,这时候是不是在「一」?不是!这时候不能数「一」。
观想的心又继续往下走,走到丹田时,第1个氧到了丹田,第2个氧接着在后,第50氧达胃部中间站,第100个氧刚好在外面,这时候要不要数「一」?因还不是数「一」的时候,还尚差一点!故不能数一。
观想的心已经到了终点--丹田,不能够再往下了,气呢?第100个氧还在吸,吸!吸!50个氧到了丹田,且100个氧也到了丹田。当第100个氧到了丹田表示这口气已真吸满了,对不对?对!这时候小腹会自然的微凸出来,不要故意把肚子胀得很大。吸满了就再吸不进气来,这时候是不是可以数「一」呢?对!正是数「一」的时候。该数「一」时心里念一下「一」,这就是说「在一数一」的重点。
现在讲「在二数二」,「二」双数是要呼,到数「一」后要呼出间有3~5秒空档的时间,做换气的动作,每个人的时间不一样;如果听不懂的话,现在吸一口气看看,要开始吐气以前的空档时间,是不是每个人不一样长的!然后开始吐气,这个动作跟吸气的动作一样。气在我们体内经过代谢的结果,变为二氧化碳(CO2),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是不好的,要把它呼出去。
开始呼时,同样的以心为前导,气随在后,这里的气是二氧化碳。心一起动,在呼出去的时候,小腹会自然慢慢的下凹,因为小腹凹进,气才能吐出去,但不要故意用力将小腹内凹。心同样当前导走到中继站(胃)时,第1个二氧化碳也走到胃部,第50个二氧化碳在丹田处,这时候是不是该数「二」?还不是!还不行!继续吐!心慢慢走再经过肺、喉咙、到鼻尖。此时观想的心在鼻尖,第1个二氧化碳也走到鼻端,理论上讲第50个CO2还在中继站,第100个还在小腹肚子里面,这时候也不能数「二」。第50个二氧化碳吐出来的时候,第100个还在半路上,还可以再吐,这时也不能数「二」,等到第100个CO2都呼出去,呼得不能再呼时,当下就可数「二」,此时心里默念「二」!这样一吸一呼也就完了!接着又开始吸,数「叁」,开始再吐,就变为「四」,一直到「十」以后重头「一」开始再数起。
讲了半天,罗罗嗦嗦的,你有智慧的话,听到这一句话,你就会知道怎么样做,因为是初学的,所以以理论不厌其烦的讲解。
总结安般数息法的精髓即在:你一口气有多长,吸满后再数一,这是「在一数一」;你一口气有多长,吐尽后再数二,这是「在二数二」。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是为法行,就是正确、如法的功用行,也是正精进。因为有了正精进,所以就有了不及精进和过精进,这都是由这句话衍生出来的另两种不正常方式。
讲到这里懂不懂?有没有问题?没人举手就表示懂了!好!现在身体坐挺,盘不盘腿没关系,就练这个动作,心观想:去做「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正精进」的动作。认真的吸,认真的呼,吸气时小腹微微胀、自然的微凸;吐气的时候小腹自然的凹进去,有凹没凹没关系,因为有的人认真的呼吸,小腹会自然有凹、凸的现象。
同学实习后小参:
问:实习后似无特殊感觉?
答:初学者没有感觉,表示你还没有认真呼吸。
问:所吸的气下不来,会有喘的现象?
答:吸了很满是不错,但你犯了一个毛病,已经没有气进来了,但还假装在吸气,只是闷在那里而已,所以就会喘,这是过精进。假若真有气还可以吸进来的话,那就是正精进的功法。
在坐的有几位是新的同学,大部份是在家修或在别的道场修,其实刚开始做的话,横隔膜胀满一定会闷,如果你连这个都没有做到的话,表示吸气不够;打坐越久,横隔膜会越来越下降,肺活量也会越来越增加。
横隔膜是在胃跟肺之间,横隔膜一直下降,所以就有空隙,可容纳的空气越来越多,等到丹田成形或者是肺通丹田之管成形了,有一条脉连接到丹田。像一个身体气脉打通的人,在他劳累的时候,只要闭气几秒钟,这条管子由肺到丹田又接上了,气就一点、一点的到丹田。之后,他又精神抖擞,不再呼吸了,只有进没有出,慢慢吸进来,一口气可以吸多少气进来,两叁分钟一直在吸,这时丹田已成形,如果没有的话,就会闷、会发热。
正常的呼吸是一口气可以吸100个氧,所以吐出去的二氧化碳也是100个,慢慢以后就不一定,有的只有进没有出的,呼跟吸是不等量的,这要以后慢慢去体会。初学者吸一口气有这么长,吐尽时也这么长,这样一来一往,表示正常的「在一数一,在二数二。」
以前在大乘精舍上课时,有一位同学课后跑来问我说:「老师!真的我们身体有气吗?」
师:「有呀!」
生:「那我打坐二十几年了,怎么没有感觉呢?」
师:「你呼吸没力没气的,是没有认真在呼吸!」
生:「打坐很好!可入轻安之状,这样就是在打坐吧!?」
师:「对!打坐很好,常常可以进入轻安的。」他认为轻安就是在打坐,打坐的境界只是很舒服而已,以禅修来讲,二十几年都是那个境界,不要说等先修班课程结束,也许你们现在就有那种境界了,何必花一、二十年。
生:「那我该怎么做呢?」
师:我就跟他讲这些,安般数息法的要诀。回去后他照做,一个礼拜后来上课,他就对我说:「真的耶!身体真有气感!」因为他有十几年的禅修底子,只是不知道怎么修,这样如法一做时,整个气机就劈哩叭啦的一直发动,他才知道:哦!原来打坐是有气感,是要这样子的。
譬如说禅宗的经典从不讲「气」,《大藏经》也很少讲「气」,一讲到「气」好像都不对,都是外道,不讲不是没有气,只是怕你们执着色身的「气」,而不去修心,那就糟糕了;先修班的课程都是在练这个丹田,最重要的是到最后都是要修这个「心」,练得解脱、自在。真的没气,也修不进去,只在那里讲些名相,从不会修得好,故谛闲法师说,悟后才是实修的开始。
上述经文讲「不及精进」及「过精进」的现象,那是依数数字来讲,若依呼吸量的多少及数息相配度来言,「不及精进」是指一口气未吸满即数「一」,或一口气未吐尽即数「二」,是为「不及精进」;另种情况,一口气已吸满,应数「一」时,却不数,还闷在那里;或一口气已吐尽,应数「二」时,还不数,闷在那里。此种现象是谓「过精进」。不及精进及过精进之利弊如下:
过精进会伤身,尤其是呼吸器官;不及精进是会多花时间在打坐上而已,因为方法不对,所以没有办法进到修心的境界。普通我们刚开始的呼吸是这样,慢慢的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年、两年过了...,你的呼吸会越来越加长。
假设最长是这样子,何谓最长呢?表示你身体已经灌不进空气来了,像篮球一样,用一根针把球灌满气,灌满的时候就会反弹,所以气就进不去了。身体也一样,等到你身体气都灌满的时候,你能再呼吸吗?气进得去吗?不能,所以呼吸就越来越短。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呼吸是越来越长的,长到一个境界以后,气就进不去了,到最后呼吸就变为似有若无。很多老参说:「我忘了呼吸!」这时候吸一点点就够了,甚至于不呼吸了,这已经快到叁、四禅的境界。
打坐一柱香也是一样,刚开始呼吸越来越长...你叫我数息法,我数得很用心,呼吸就越来越慢、越来越长。数到一个境界以后数不下去了,进不了空气了。数一数二的数息法,除了丹田的诱发以外,还可加深呼吸,这个过程及功用要去了解。
叁、粗心的控制
很多人说我也想打坐,但一坐下后心乱想,不得不放弃。此种人无智慧又不请教他人,真是福德不具足,没有遵照方法去修、去做,当然无法入门的。初学打坐的人,因平时身无静止下来过,不知自心是那么心猿意马,从无一刻安定。现盘腿坐定后,始知此心乱七八糟,若用安般数息法很得利,能自在控制你的乱心,那是不错的境界。因数息法除能增长呼吸长度外,第二个功用是在摄受你的粗心、妄心,不再胡思乱想。初学人的粗心要怎么来摄受呢?摄受在「数一数二」上,摄受在呼吸上上下下中,这种方法叫做「数息守意法」。
很多道场都在教数息法,如果你照《安那般那次第法门经》中所言去做的话,体会其殊胜处,就不会用其它的方法去教人。安般数息法正确的说法是入息数一(单),出息数二(双),数的数字不要超过十息,十息以后再由一开始。
有的道场说数息法很简单,从一数到一千也可,或吸吐完再数一次,或甚至倒数数字,此种说法并不是说不对,但其效果及方法没有经典之精神也。若是行家或久经打坐没进境者,以安般守意经方法试试看,即知其差异在何处矣。
例如打坐时,你数:1、2、3…9、10,之后又倒数:10、9…3、2、1等,此种数息法是在摄受你的心,无法好好控制你的呼吸,不能在无意间拉长呼吸。若用安般数息法,你的心要去配合,也就能把呼吸拉长,呼吸拉长要做什么?就是要丹田能够早日成形,发动气机,是有很多的功用在里面,不是只有摄受你的心而已。如果你要这么念1、2、3…9、10,10、9…3、2、1,那不如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这样还可以消业障,念1、2、3…干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摄受心,也可以消业障。
如果安般数息法还不能摄受你的心,打坐时心还是无法定下来,那表示你的业障蛮重的,否则你坐下来怎么会一直胡思乱想一大堆呢?此是业障深重之现象,故安般数息法派不上用场。此时,你只有用「万法归一」的法门来摄心。什么叫「万法归一」?就是将万种念头,归在一句佛号上。既然妄想一堆,不如以一句佛号来摄受心,同时亦可消业障,让吾等理性抬头。
一个人一心一意用嘴巴来念佛号,是用第六意识心来修。妄想心起自第七识对八识种子的执着,若用第六意识来念佛,其力量会强过第七意识的妄想执着心。唯识中阐述第六意识说:「动身发语独为最。」用语言念佛,突显第六意识的功用,会强过第七意识的妄想力的。
另外,念佛一句,可消恒河沙业,念到心清净无杂念时,也可与诸佛法身相应,此时打坐就不再一直打妄想了。不要轻看念佛法门,《佛说阿弥陀经》是世尊不请自说的,念「阿弥陀佛」佛号是末法时期依佛庇佑而能成就的法门,古僧大德念佛开悟例有很多。当然你也可依喜爱而执其它佛或菩萨的洪名,只要在打坐中,能摄住你的妄想心都可用的。
以上所讲是初学的「打坐叁要素」,包括七支坐法、安般数息守意法及粗心的控制等叁。若初期以安般数息法能顺利打坐,就可日日进步,往后打坐姿势就显得重要。若初学者妄想心很重,则粗心的控制变为第一重要,要先对症采用适当方法,始能不半途而废。
最后要提醒各位,打坐叁要素只是基础而已,其它打坐生理卫生、饮食、丹田诱发等还有很多的课程要学,须能搭配来听学,才能对打坐技巧有完整的认知。另外,八周课上完,不是就圆满了,往后的身、心变化要如何化解,更需有人指导,才不会遇事惊慌失措,或者好事认为是出问题,更怕错认境界而走入歧路。故随时要参加初级禅修课,以增广见闻。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