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胎息

向下

胎息                                Empty 胎息

帖子 由 道奇微 周五 三月 28, 2014 1:02 pm

胎息,又称“脐呼吸”、“丹田呼吸”。像婴儿一样用脐呼吸。语见《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就是说不用口和鼻子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即是胎息。口鼻止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源,圣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实际上是说通过意念诱导的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方法。《云笈七签》曰:“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胎息,是一种心性与命所达到无念无为之表现。
胎:根源,始也;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
  息:安住,止也;神气归根而止念,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心性住而不动,为之胎息也。
真正的胎息,是心住息而返归本源意喻为胎,是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心定神凝之境。心不动则气微动而无感知,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非气停出入,心息尽定。迷者不识正理,心田未静,心妄动何达胎息境界。不识先后者,幻化无边虚境,空持假象,差之千万里。经文隐喻,照本宣科则入迷盲。 凡种生物,莫离气生,命不离于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运动者,莫非神气之灵觉知觉也;神住则气失觉知也。
胎者元其神,息者住其心,自心性也。修行者达到境界,能住息而不生心念,止念。了断想入非非,坐忘入得胎息。古人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念在于息,念头即住,自得神气归根矣。返还本源,摒弃后天欲念,达到无欲、无念,忘记呼吸,但不是不呼吸了。 庄子曰:“至人之息以踵,凡人之息以喉”。踵者,根也。迷雾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加理解。有人认为,至人之息以踵,就以为是用脚后跟呼吸,强加意念去想脚后跟的呼吸方法;有的意念肚脐呼吸、皮肤呼吸,错误的认为胎息境界是不用口鼻呼吸。想方设法断了自然口鼻呼吸,于是开始强行训练闭气法,喜求达到最高境界,妄想达到胎息,憋的脸红眼鼓、眼冒金星、头眩晕、心发嗔、杂心贪圣;急求闭气,盲而行之,自害而不知。因此,希望迷雾修炼胎息者能够醒悟。
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道家密宗,是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故也称潜呼吸。由于此功技术性很强,非有师父传授才能修炼。据说胎息功练成后“谓之大定”,可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许多人把胎息与龟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呼吸,其实龟息功是武当道家修炼内功的一种修为功法,又名“玄武定”、“龟息真定功”,由潜心、潜息、真定、出定四部分组成。
《庄子》里有一篇文章记载,境界高的人呼吸与一般境界的人呼吸截然不同,一般境界的人呼吸入喉即吐纳,根本没有接受到气的根本精华,中等境界的人吸收到的气是吸收到胸前,但仍然不可控制情绪,气不能入丹田,仍旧有很大的精华没有吸收,最高境界的人呼吸是从鼻子呼吸气纳入到后脚根,使气之精华为我所用,将人体的健康状态提升到最佳境界。
胎息口诀
序曰:在胎为婴,初生曰孩。婴儿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脐咽气,养育形兆,故得成全,则知脐为命门。凡婴孩或有初生尚活,少顷辄不收者,但以暖水浸脐带,向腹将三五过即苏,乃知脐为命门,信然不谬。修道者,欲求胎息,先须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婴儿在腹中,故名胎息矣。乃知返本还元,却老归婴,良有由矣。绵绵不闲,胎仙之道成焉。故先序经纪体用兼明备矣。
凡欲胎息,先须于静室中,勿令人入,正身端坐,以左脚搭右脚上,解缓衣带,徐徐按捺肢节,两手握固于两腿上,即吐纳三五过,令无结滞,涤虑清闲,虚心实腹;左右徐徐摇身,令脏叶舒展,讫,还徐徐放着实;即鸣天鼓三十六过,漱满华池;然后存头戴朱雀,脚履玄武,左肩有青龙,右肩有白虎;然后想眉间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宫亦名泥丸宫,宫中有神人,长二寸,戴青冠,披朱褐,执绛简;次存中丹田中丹田,心也,亦名绛宫,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次存下丹田在脐下二寸半紫微宫,亦名气海也,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桑榆子曰:《金刚经》云: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彼所以立相生名者,以为戒洁之阶也。夫神岂止于上?岂住于下?岂留中间?舒泽弥乎大千挈之,亦复无物。若随迹观相,随相强名,常河之沙,讵足以算数。夫神也,变化不测,宁岂如九品郎,执笏兢兢不出局门哉;次存五脏,从心起,遍存五脏六腑。存五脏中各出本方气,及三丹田中素云合为一气,于头后出,焕焕分光九色上腾,可长三丈余,想身在其中。此时即口鼻俱闭,心存气海中,胎气出入喘息,只在脐中。如气急,即鼻中细细放通息。候气平,还依前用心存之。以汗出为一通,亦不限过数。如体热闷,即心存气遍身出,如饭甑中气,此名满息。久久行之,入玄寂中,出妙默中,再咽洞观形中五脏六腑及大小腹,胃受一二升,如黄土色,脾长一尺二寸,在胃上,前后摩动不停,停则不和,饭食不消,如饭食不消,即是不摩矣。当须闭气,以手摩腹一百下,即自然转摩矣。次存心,心如红莲花未开下垂,长三寸,上有九窍,二窍在后,正面有黑毛,茎长二寸半;次存肺,肺似白莲花开,五叶下垂,上有白脉,膜在心上覆心;次存肝,肝在心后,七叶,紫苍色,上有黄脉,膜从左边第三下,胆在此也,其胆色青黄,长二寸半;次存肾,肾状如覆杯,黑色,却着脊,去脐三寸,上小下大,左为上,右为下。遍观一形,三十六位、乃三百六十骨节,皆有筋缠,骨青白如玉色,筋色黄白,髓若冰雪;有三百六十穴,穴穴之中皆有鲜血,如江河、池潭也。及见左脚中指第二节,是血液上源,其中涌出通流一形,一夜绕身三万六千匝,至右脚中指第二节则化尽。所以人若睡,必须侧卧拳跼,阴魄全也。亦觉,即须展两脚及两手,令气通遍浑身,阳气布也。若如此修行,即与经所言动息善时之义合矣。久久行之,口鼻俱无喘息,如婴儿在胎,以脐通气,故谓之胎息矣。绵绵不间。经三十年,以绳勒项,不令通气,亦不喘息。喘息常在脐中,水底坐经得十日、五日亦可矣。以独行此事,功效如前。若觅得真,更须修道。此事乃是一门,不可不作也。
五息直指阐微
在虚子
打坐
入室打坐,先用厚褥。褥下安木馒首抵谷道。双单搭膝均可。右手安左掌上,放脐下。正身端坐,直起腰脊。耳与肩对,鼻与脐对。唇包舌藏,垂帘正视。心之元神率意之真念,随二目先注入鼻端。至脐下,至气穴。任自然,如昏怠,行数息。
凡息
鼻息有四,风、喘、气、息。息有声,曰风。息频促,曰喘。息往来不细,曰气。息绵绵不断,曰息。风则散,喘则戾,气则劳,息则定。四者惟定渐近于调、养,育身形,是为凡息。
观息
息之用观者何?为人心易生念,想入非非。此想未了,彼念又来?心神劳瘁,日渐气耗形衰,身死神离,复入轮回,可不哀哉。修真者志在脱此,先当止念。念何以止?非观不能。古人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是即生死关头也,法以观随念至,念在于息,观在于思。含随息之出入,观随息之出入。念念依息,息息必观。观定不移,念头即住,久则风、喘、气三者俱无。自得神气台一归根矣。此为初学炼而后五息可行。五息之法,基于此矣。
数息
数息乃入手工夫耳。人伪物诱已久,心离境而竟未能,即强制亦复散乱。用心念专注于息之法,拴住心念不乱去。由息粗数起,至息细而止。从一息数至百千万息不乱,则息自细。于中忽起别念即重数,得至百千万息不起一念,才得此心离境。渐渐纯熟,再行调息工夫。数息虽拙法,最容易最无病;非如高峰强行闭息,致人生病。数息原不及金母观心,老子观窍,吕祖行玉清凝神入气穴,诸秘旨之捷径也。然数息实宜初学。
调息
调与数不同。数用意数,调无意调。只一念注在息头,息头即鼻头。古人云:“得来只在鼻尖头。”此即观止入门第一法,为止念却魔之要旨,久则息自调。调到功深,渐近踵息。但人于调息,要常绵密,似存似亡。如是心定意静,神气归根。机窍渐露。恍惚之中不识不知,身心静寂,只觉息念相依,神气相合,达于口鼻少,动于丹田多。近于踵息,即行踵息,入真道矣。
踵息
常人息以喉,真人息以踵。踵者深至气穴。气穴即呼吸处,又曰“四会田”。黄庭云:“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即此。但常人非不踵,为神不内存,纵其驰外,不觉以为喉耳。真人念常依息,神入气穴,惟常绵密,存而无间,故得专气致柔。抱一无离,虚极静笃,方观其复。踵者履践虚窍,呼吸在此规中。学者于目中神光,一意注在息之深处。为入气穴,心自虚静,气自充满,百日功深,定有效验。观心愈静,凝神愈圆;真息愈定,元气愈足,此皆由凝神气穴之效。在踵息之始,气里神凝,注于呼吸处,下至气穴,呼降吸升,谓之运转周天也。
胎息
踵息行久,意愈纯,息愈微;神愈凝,气愈养。鼻无呼吸,只有微息。脐下往来,前降后升,如婴儿在胞中。息归脐,名胎息。神气大定,自然而然。非比高峰强闭留注,在熊一念内凝,神息相依。世人终日纷扰,神气疲困,全仗夜间一睡,始足日用。不然,本来清气为浊所掩。况贪口腹,屡害生灵。不顾后世冤报偿还,且食荤酒,易动淫念,醉后入房,心爱色欲,精泄气耗,神伤寿促,日近于死,昏不自知。
至若真人,有息无睡,炼比神气,意一无纷。耳虽闻如未闻,目虽见如无见。正身端坐,意只凝神注呼吸处。息念相依,神气相合,交于内窍。如鸡抱卵,刻不离窝,又似火种常在炉中。真气日足,元神日旺。雌雄蟠虬,两不相离。得与虚空同体,自与虚空同寿。定息七七,元阳气生。定息百日,小药工圆。定息七日,大药已成。定息十月,便成胎道。三年乳哺,九载面壁。出神入定,不离温养。非只漏尽,性具六通。身露云霞,目似电光。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隐显奠测。
混元息
前云胎息,定息工夫。定息既久,六脉俱停。口鼻毫无气出,惟有虚通天窍,太虚混一,冲盈两间。只觉圆光包罗天地,久则不知物我,色空言思都绝,语默俱忘。神藏于气,气包乎神。一意冲和,包裹浑沌。如火种相续,丹鼎常温。炼能一刻,一刻周天。炼能一时,一时周天。炼能百日,积成大药。炼能十月,即成胎道。炼能三年,阳神出入……此皆息之成始成终。天地相交,不离这息。元会运世,不离这息。冬春夏秋,不离这息。旦昼暮夜,不离这息。须知这息,宜数、宜调、宜种、宜定;终至混元,片刻工夫,一年节候。何况时日月与年乎?各具周天,混元之化。欲盗天地之元气,先定此息。欲得造化之真机,先夺此息。奈人日迷习染,不知数息调息。其于踵息、胎息、混元息之妙,举世之人更难知也。夫天地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人与天地同呼吸。人于凡息不知,何能知真息耶。总之人被阴阳陶铸,囿于气数。报以因果,夭寿不一,难逃业报。一旦堕落,是可悲哀。至人畏天报施,不敢妄为微恶。知气盈神附则生,悟气耗神离即死。当知一息尚存,性命还能自主。
原息
坐非空坐,数息、调息、踵息、胎息,至混元息。自心为息,息念相依而已。得其秘诀,由二目对视山根,内至脐后,至气穴。久则念归一,心空踵息现。此越数息、调息,而直以踵息为始。苟无观止之秘,即数息以止杂念。调息要无风喘。后天呼吸要任自然,但此属口鼻,非真呼吸。
观踵息根深气穴,观胎息动在中宫,观混元息与天为一,此三患乃真人之息。若数息调息乃有形呼吸,为后天口鼻出入,只能养育身形耳。踵息、胎息、混元息,上天禁传,人难尽知。夫人之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原,以神为体,以意为用,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心肾相玄,八寸四分,中有一脉为冲脉,前有一脉为任脉,后有一脉为督脉。上之中前后总会处,为月窟午宫也,下之中前后总聚处为天根子宫也。论冲脉即踵息。凡呼吸在外,要出入渐微。真呼吸在内,要动静渐定。人在胎胞,息原于脐,及出母腹,息归三田。知识渐开,物欲渐染。三田脉隐,落于后天。有形气息,口鼻出入。
世人无知踵息根原。如有志者,得观止法,悟踵息真机,工深静笃,即观冲脉。须知冲脉,乃中宫正脉,上通山根,至昆顶,下通脐内,至气穴。中为应谷,即橐龠,脐后肾前之间,古人谓之阴阳窍,戊已门、十字路、四会田、生身处,复命关。虚无窟、无孔笛、玄牝门、呼吸处、慧命宫、长生窟、内玄关、神气穴。异名虽多,总是这处。冲脉之上外玄关。冲脉之中中玄关,冲脉之下内玄关。三关总曰玄关,为理之所以存,欲之所以去,阳之所以进,阴之所以退。呼之所以辟,吸之所以会,气之所以聚。实为紧要开口,息之一呼则辟,百脉俱辟;息之一吸则阖,百脉俱阖。辟则阳舒。阖则阴敛。辟则曰玄,阖则曰牝。一阖-辟之间,即名曰玄关也。阖辟风生,又名橐龠,顺乎自然,又名巽风。呼原性海,吸归命蒂。庄子《南华》,又名踵息。诀云:“呼吸至根蒂,长生乃可异。”呼则气悬神,由后升而前降,于中自鼓。吸则神悬气,由前降而后升,于中自纳。鼓纳之机,似天地之橐龠。橐龠者,呼吸出入,天人相盗之机也。呼吸动时愈出,吸则静时愈入,呼吸之机,非但上下,相应乎中,而逆转回环,前后无休,似河车运行不已也。学者求知观止之秘密处,即知中宫消息。此首先下手处也。
张果老服气法编辑“张果服气法”为唐代著名道士张果所创,“张果”就是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这种功法也是一种吐纳、练息的静功,原载于《云笈七签》第五十九卷,是唐宋期间较为流行的功法之一。其特点是以逐渐延长所闭之气在体内的时间为手段,最终达到“胎息”状态,实际是“抱朴子胎息法”的翻版。
具体练法为:姿势为仰卧式,两手握拳放置于腿的两侧,收敛心意,摒弃各种杂念。用鼻子缓缓吸气,吸满后闭气不呼,心中默数,自一至百以上。闭气直至难以坚持为止,可以稍微松气,然后立刻吸满再闭上,直到足心出汗,才可以慢慢地将所闭之气吐出来,但吸气与吐气时必须极其微小,小到看不出呼吸的气息才可以。随着功夫的深入,每次闭气默数的数值逐渐延长,通常如果可以每次闭息默数至l000--2000,就可以不食五谷杂粮,期间可自然出现“胎息”状态。若能于每次闭息默数至5000,那就能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道奇微

帖子数 : 677
注册日期 : 14-01-2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